部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一)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小学的学习生活转眼间就要过去了。而今,我们即将毕业。在即将离别母校的时刻,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留恋之情。回首往事,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那谆谆教诲,忘不了您那慈祥的目光。杨老师,还记得吗?还记得我这个曾经口吃的学生吗?我从小口齿就不伶俐,说话吃力。上学了,同学们叫我“小结巴”。我伤心透了,恨自己,经常偷偷地哭。父母带我到处求医问药,都没见效。而您对我关怀备至,有一天,您把我叫到办公室,送给我一本绕口令的书,温和地嘱咐我天天读,天天背。是您那温柔、期待、信任的目光鼓舞了我。在您的指导下,我苦练说话本领,终于改掉了口吃的毛病!在年级朗读比赛中我居然获得第一名!这次比赛我会牢记一辈子,因为这项荣誉里有您的一份心血。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们!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忘不了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六年中,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的岁月,我们曾经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曾经在平整的操场上尽情玩耍。六年了,转眼间要分手了,心中怎能平静呢?记得四年级时,身高体胖的我不慎被玻璃扎伤了脚,行走困难。是你们,比我瘦小的同学们,替我背着书包,搀扶着我,一步一步艰难地上下楼梯;是你们,使我没少听一节课,没少做一次作业。这种亲如手足的同窗情谊我怎能忘记?
忘不了,美丽的校园!您像一位温和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养成了奋发努力、团结友爱、讲究文明、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我们在您温暖的怀抱中获得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对母校的回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对母校的感谢是真挚而无尽的。让我们再次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再见了,哺育我们成长的母校!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谆谆教诲:______ ___
(2)历历在目:______ ___
3.小作者即将离开母校,心中充满了留恋。其留恋之情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忘不了____ ____;?
(2)忘不了_______ __;?
(3)忘不了_______ __。
4.文章第2、3、4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是( )
A.总—分 B.分—总 C.并列
5.这篇文章表达了小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
和小鸟最相亲爱
冰心
小鸟是怎样的玲珑娇小呵!在北京城里,我只看见老鸦和麻雀,有时也看见啄木鸟。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地报着春的消息。
知更鸟的红胸,在雪地上,草地上站着,都极其鲜明。小蜂雀更小到无可苗条,从花梢飞过的时候,竟要比花还小。我在山亭中有时抬头瞥见,只屏息静立,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
此外还有许多毛羽鲜丽的小鸟,我因找不出它们的中国名字,只得阙疑(把疑难问题留着,不下判断)。早起朝日来出,已满山满谷的起了轻美的歌声。在朦胧的晓风之中,欹枕倾听,使人心魄俱静。春是鸟的世界,“以鸟鸣春”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两句话,我如今彻底地领略过了!
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鸟最相亲爱。玫瑰和丁香丛中更有青鸟和知更雀的巢,那巢都是筑得极低,一伸手便可触到。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父亲已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
而且是怎样有趣的事,你看小鸟破壳出来,很黄的小口,毛羽也很稀疏,觉得很丑。它们又极其贪吃,终日张口在巢里啾啾地叫!累得它母亲飞去飞回的忙碌。渐渐地长大了,它母亲领它们飞到地上。它们的毛羽很蓬松,两只小腿蹒珊地走,看去比它们的母亲还肥大。它们很傻的样子,茫然的跟着母亲乱跳。母亲偶然啄得了一条小虫,它们便纷然的过去,啾啾地争着吃。早起母亲教给它们歌唱,母亲的声音极婉转,它们的声音,却很憨涩。这几天来,它们已完全的会飞了,会唱了,也知道自己觅食,不再累它们的母亲了。前天我去探望它们时,这些雏鸟已不在巢里,它们已筑起新的巢了,在离它们的父母的巢不远的枝上,它们常常来看它们的父母的。
还有虫儿也是可爱的。藕合色的小蝴蝶,背着圆壳的蜗牛,嗡嗡的蜜蜂,甚至于水里每夜乱唱的青蛙,在花丛中闪烁的萤虫,都是极温柔极其孩子气的。你若爱它,它也爱你们,因为它们喜爱小孩子,大人们太忙,没有工夫和它们玩。
6.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欹枕倾听”中的“欹”字不认识,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_部,这个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倾斜;歪;②相当于“啊”;③叹词,表示赞美。在本文,应选________种解释。
7.概括第三,第四和第五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 _______
8.“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是因为_______ _。
9.用“____”表现作者瞥见小蜂雀时神情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最后说“你若爱它,它也爱你们”,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1.先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 或:_______ 于:________
1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
13.第1自然段中引用司马迁的话当论据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2自然段提到“精兵简政”,这是用了______的论证方法。
15.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关系。
16.“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揭示革命的生死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四)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_____________ 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柏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 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 望我们。
17.这个文段节选自《__ _ __》,作者是__ _ __,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__ _ __。
18.给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19.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0.“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
(五)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21.文中的“这段时光”指的是哪段时光?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2.“挨”在文中的读音是______(ái āi),意思是______(A.遭受B.困难地度过)。
23.①观察图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我”做的四件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 _ _____ __ ______ _ _____ __
②这几件事的顺序可以打乱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 _____
24.“空空落落”一词表面上写了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在表达_______________。
(六)
年味
这几年,每逢年底岁末,人们一见面就叹息,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是什么?离家进城几十年了,但家乡那浓郁的年味还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每隔上三两年,我就会不辞辛苦,携家带口,回家乡过年,不为别的,就是想重温一下那久违的年味。
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一进腊月,就开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二踢脚、麻雷子,高一声,低一声,你张开鼻子,便能闻到淡淡的硝烟味。“爆竹声中一岁除”,随着烟味越来越浓,年也就越来越近了,这年味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
酒香味。亲朋好友利用过年时节欢聚一堂,喝酒庆祝,到处酒香飘逸。爱串亲戚的人说,哪个村的酒味浓,哪个村的日子就最红火。
蒸馒头味。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大量地蒸馒头时,几百家同时开火上锅,那新蒸馒头味也是相当有气势的。按旧俗“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能干的主妇一大早就起来,一笼接一笼地把馒头、花卷、枣包、豆包蒸出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才开始再蒸新馒头。
饺子味。北方人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就连在外边逃债的杨白劳,也要和喜儿吃一顿饺子过年。这饺子味,一是肉馅的香味,已够肥的肉馅,还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葱、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真是有声有色有味。饺子一吃,年就算过踏实了,心里有底了。
还有一种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写春联的墨香味。在家乡,直到今天,还是要贴手写的春联,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们三五成群,在各家门口转悠,品评春联的内容、书法,看谁家写得巧妙、别致、有趣。
尽管城里的年味各种各样,别具特色,但我总还是想念家乡的年味。
25.选文中的“年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__。
26.本文运用( )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家乡年味的喜爱。
A.分—总 B.总—分—总 C.总—分
27.下列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说到了想念家乡的年味,这样显得重复。
B.文中第一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年味的喜爱之情。
C.本文详略安排得当。详细写了过年的硝烟味、饺子味,略写了酒香味、蒸馒头味、墨香味。
28.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 ______。
29.作者认为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七)
手和脑的故事
一天,手正在欣赏一件自己精心制作的杰作,又高兴又骄傲地说:“我确实是万能,如果没有我,怎能制造出这样精美的东西,人类哪里有美满的生活呢?”手洋洋得意,越说越兴奋,大有目空一切的气概。
大脑听了很不服气,于是大声地说:“你这么自大,太过分了。其实,你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不是我在动脑筋,你哪有这样的成就?你不过是依从我的命令行事罢了。”手立即加以反驳:“胡说!你只凭空想,不做一事。 哪里比得上我一天到晚都埋头苦干,制造出 无数有用的东西!”
他们因为吵了嘴,便谁也不理睬谁。大脑每天在计划怎样改良机械,怎样设计精密的仪器,希望用来代替人力,减轻人类的辛苦,却始终无法实现。而手呢,也只是习惯性地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完全缺乏良好的性能。至于什么缘故,总是弄不清楚。
眼睛看见他们互不相让,真是又气又急,便对他们说:“你们这样相持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必须互相配合才对。大脑想出来的计划,要靠手从实际生活中证明这个想法是否 正确,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手的劳动依靠大脑的帮助,才能进步;大脑的思想,得到手所提供的经验,也就更灵活,更精明了。这样,大家才能够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地进步。”
听了眼睛的忠告,手和脑都觉悟过来。从此,大家和好如初,一同合作了。
30.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忠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脑为什么争吵?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它们争吵的原因。
32.手和脑争吵后谁也不理睬谁,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手和脑觉悟到了什么才和好如初,一同合作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向日葵
①早上出门时,气候微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傍晚时气温居然降至6℃。我和丈夫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刺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不见踪影,我们的手机偏偏又落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②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
③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丈夫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④冻得犹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⑤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安排着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⑥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搭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⑦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⑧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⑨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⑩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34.文题《向日葵》的含义是( )
A.向日葵指文中女儿送给母亲的那束向日葵。
B.向日葵指在母爱阳光照耀下的母亲的儿女们。
C.向日葵既指文中女儿送给母亲的那束向日葵,也指在母爱阳光照耀下的母亲的儿女们。
D.土耳其的向日葵。
35.对“我”情感态度变化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 冷淡心痛 →( )→( )
A.生气抱怨 惊讶诧异 高兴感动 B.生气抱怨 惴惴不安 高兴感动
C.开心等待 惊讶诧异 高兴感动 D.生气抱怨 惊讶诧异 心绪不宁
36.被“我”责怪后,女儿依旧“欢欢喜喜”的原因是( )
A.女儿感情木讷。
B.女儿对母亲的态度变化视而不见。
C.女儿对母亲的孝心深重,不会因为母亲的生气责怪而改变。
D.女儿对母亲完全不放在心上。
37.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何生日这天,“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九)
烧饼葛(节选)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要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来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摄氏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父亲说,好哇,老规矩,先揉半年面。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38.解释词语。
(1)照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心急火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9.选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0.用“____”画出第②自然段的中心句。
41.第③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作用是( )
A.点题。 B.过渡句,承上启下。
42.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不仅辛苦,而且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烤箱烤制的烧饼的经济效益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十)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43.给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4.这段话的中心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
4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重于”“轻于”的意思分别是___ _、___ _。
46.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
(十一)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 ,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捉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47.将司马迁的名言填在文中“ ”上。
48.在文中(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9.以上片段选自《________》,本文是_________于1944年9年8日在_______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属于______文体。
原文围绕“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50.以上片段的第一自然段共有_________句话。中心句是第_________句。第_________句运用了对比论证。
51.结合你了解的事例,说一说你对文中司马迁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十二)
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啊!这就是《黄河大合唱》!
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好大的合唱队啊,足有三四百人!这是由几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他们从台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穿过“刀山火海”走来的。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从伸出来的丫杈上,吊下来一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深情地发问了。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里有枣花的淡淡清香,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
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chuí);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zhá)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下滚滚的波浪。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这是一支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的部队。
林中的合唱在继续着:“风在吼,马在叫……”歌声好像在为这支部队送行。今夜,他们就要徒步涉过深深的河水,穿过敌人的火网;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跟在队伍后面,迎接战斗!
(作者:魏钢焰 选用时有删改)
(阅读链接)《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充分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宏伟场面,激昂地讴歌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52.写近义词。
咆哮——(______) 战斗——(______)
53.填空,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的屏风 (______)的乐队 (______)的部队
54.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5.文章描写了两支队伍:一支是演出队合唱队和乐队,他们是从根据地穿过__________走来的;一支是战斗部队,他们要穿过敌人的火网走到_______________,迎接战斗。这些部队都是为了____________而战斗!
56.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你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十三)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57.填一填。
波光________ ________ 岁月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高________重 ________ ________河水
58.写一写。(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凝望——________ 依然——________
59.选一选。
文中把老桥当作人来描写,这是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反问
(十四)
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我还清楚地记得,六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_________的操场,_______的教室,________的同学,________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动人。
六年的学习生活多么像一幅__________的画卷!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跨进学校的大门,沉寂了一夜的校园,顿时飘荡起我们的欢声笑语。早操开始了,我们排着队进入操场。那整齐的动作,矫健的身姿,还真有几分军人的气概。上课铃响了,我们飞快地跑进教室。课堂上,我们听得专心,读得动情,议得热烈,就像一棵棵幼苗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泉。中午15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在优雅的乐曲声中,我们一笔一画地描红临帖,从那一个个方块字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________。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特别受我们的欢迎。一到时间,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的“天地”: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
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才艺,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敬爱的老师,回顾六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日夜操劳,您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粉笔的灰尘已把您的青丝染成了白发。然而,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痴情,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那颗永远年轻而富于创造的心。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漫步美丽的校园,当年我们亲手栽下的一株株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一棵棵小树。亲爱的同学们,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给小树施一次肥,浇一次水吧。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60.把下列词语填入文中对应的横线上。
博大精深 窗明几净 和蔼可亲
五彩斑斓 绿草如茵 天真烂漫
61.第2自然段围绕第______句话来写,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讲述了_________。提示这一顺序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早操开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___________之情。
63.第4自然段中“一株株树苗”代指_________,“小树长成参天大树”象征着________,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就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种亲如手足的同窗情谊我不能忘记。
2.恳切、不厌烦地教导。 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3.老师的谆谆教诲与热情鼓励 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 母校的严格教育
4.C
5.对老师、同学、母校的感激与留恋之情。
6. 欠 ①
7.第三段:写鸟的鸣叫,第四段:详写鸟的家庭;第五段:小鸟破壳而出和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
8.青鸟的鸣声中,婉转地报着春的消息
9.“只屏息静立,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小蜂鸟极其疼爱的感情。
10.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用什么方式对待别人。
11. 本来 或许 比
12.人本来是要死的,或许死的比泰山还重,或许死的比鸿毛还轻。
13.为了引出下文,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重于泰山。
14.举例论证
15.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16.战争年代的英雄:江姐、董存瑞等,和平年代涌现的模范:孔繁森、任长霞等。
17.《十六年前的回忆 》 李星华 法庭上
18.“,。”,。
19.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让他很平静,很坚定。
20.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1.指的是等待母亲买菜回来带“我”出去玩的这段时光。
22.ái B
23.①示例:跳房子 看天、看云彩走 找蚁穴 看画报
②不可以。这几件事是写了“我”从活泼到安静的过程,层层递进地写出了“我”无聊的心理。
24.院子空间大,显得冷清 “我”空虚、失落的内心
25.硝烟味、酒香味、蒸馒头味、饺子味、墨香味 热闹喜庆
26.B
27.B
28.照应开头
29.我认为现在的年味没有变淡。虽然现在过年不再放鞭炮,但大多数的习俗还保留着,而且现在的过年方式更多样,发祝福短信、发红包等也是表达祝福和增进情感的一种方式。
30. 超出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诚恳的劝告。
31.手和脑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瞧不起对方。
32.大脑每天在计划怎样改良机械,怎样设计精密的仪器,希望用来代替人力,减轻人类的辛苦,却始终无法实现。而手呢,也只是习惯性地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完全缺乏良好的性能。
33.他们觉悟到了手的劳动只有依靠大脑的帮助才能进步;大脑的思想只有得到手提供的经验才能更灵活,更精明。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地进步。这样他们才和好如初,一同合作了。
34.C35.A36.C
37.一是因为自己误解女儿而内疚;二是对女儿孝心的感动。
38.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39.(1)小葛每天早晨做烧饼的情形。(2)小葛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高峰时段须限购。(3)小葛对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4)回忆小葛做烧饼前和决心跟父亲学做烧饼的经历。其中第(2)(3)两件事写得详细;第(1)(4)两件事写得简略。
40.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41.B
42.不同意。文中的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他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43.:“ 。” ; ,
44.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45.比……还重 比……还轻
46.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47.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48.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49.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张思德 应用 为人民服务
50. 四 一 三
51.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此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52.怒吼 战争
53.绿油油 奇特 精悍
54.读了这两个句子,我仿佛看到抗日军民那严峻、焦灼与刚毅的目光,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沸腾的热血、昂扬的斗志,以及坚强的战斗精神。
55. “刀山火海” 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 保卫祖国和人民
56.本文既写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的情景,又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还通过作者的联想与想象,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57.明 灭 悠 悠
德 望 滚 滚
58.凝视 依旧
59.B
60.绿草如茵 窗明几净 天真烂漫 和蔼可亲 五彩斑斓 博大精深
61. 一 时间 我们的学习生活 每天清晨 上课铃响了 中午
62.排比 敬佩与感激
63.我们 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 成为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