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人教·九年级(上册)
人教·九年级(下册)
词四首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四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反复阅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词作,培养对诗词作品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课时目标
学情
诊断
情境导入
《精忠报国》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渔家傲·秋思》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作者于1075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塞下( ) 千嶂里( ) 羌管( ) 燕然( ) 鬓( ) 卷平冈( )
貂裘( ) 擎( )
酒酣( ) 遣( )
sài
zhàng
yān
bìn
diāo qiú
qíng
qiāng
juǎn
hān
qiǎn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自主探究
衡阳雁去: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正音解义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
锦帽貂裘:名词活用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还。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鬓:额角边的头发。
霜:白。
持节:指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会挽雕弓如满月:会,终将。挽,拉。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满月:圆月。
《渔家傲·秋思》
大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早早地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将士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留下思乡之泪。
自主探究
把握内容
自主探究
把握内容
《江城子·密州出猎》
大意: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两首词作各侧重于表现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渔家傲·秋思》侧重于写塞下景色。其特点为寒冷,荒凉,戒备森严。这样写更能突出词人生活的环境,从而烘托思乡之情、报国之志。
合作探究
探究主旨
《江城子·密州出猎》侧重于描写打猎场面。其特点是雄壮,开阔。这样写能突出词人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以及词人希望被重用、报效朝廷的远大志向。
合作探究
探究主旨
合作探究
探究主旨
从总体抒发感情的角度看,两首词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秋思》与思乡紧紧联系;《江城子·密州出猎》侧重表达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
合作探究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了哪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典故:“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表达的情感分别为:词人虽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词人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词人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狂”在词中指的是“狂气”“豪气”“英气”,而“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是词人“狂气”分别从行动上、心理上、志向上的具体表现,三者一脉相承,以“狂”字贯穿。
探究主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检测小结
简要赏析以下词句
这两句词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修辞,突出了表达的效果。“浊酒”少,如人的形单影只;“家园”远,似思念的无边无涯;一“未勒”一“归无计”,将思念拉长,离家若有万里远,思念也似万里长。
检测小结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两句词运用了典故,词人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后面的反问加重了语气,也更加充分地表达了词人报效朝廷的急切心情。这种用典的手法,画面感强,更有含蓄感,也富有表现力。
课时小结
《渔家傲·秋思》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将士们身处边塞的忧国思乡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壮观的出猎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辛弃疾(1140—1207)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字幼安,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秋瑾(1875—1907)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孤城( ) 浊酒( ) 不寐( )
何妨( ) 挽弓( ) 五十弦( )
挑灯( ) 麾下( ) 霹雳( )
gū
zhuó
mèi
fáng
wǎn
xián
tiǎo
huī
pī lì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挑灯:把灯芯挑亮。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曰画角。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名“八百里驳”。
麾下:指部下。麾,军中大旗。
炙:烤熟的肉食。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点兵:检阅军队。
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了却:了结,完成。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可怜:可惜。
小住:暂时居住。
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自主探究
正音解义
殊:很,甚。
未屑:不屑,轻视。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广大。
自主探究
把握内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大意:
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词人一心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自主探究
把握内容
《满江红》
大意:
词人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词人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词人做一个贵妇人,其实,她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词人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词人的心,比男子
自主探究
把握内容
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词人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词人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词人的衣襟。
合作探究
探究主旨
两首词的主题思想都十分鲜明。具体的体现是怎样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通过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其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合作探究
探究主旨
《满江红》:通过中秋节述怀,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以及豪壮的英雄情怀。
合作探究
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场面壮阔;
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看:风格豪放、壮丽。
探究主旨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壮”入题。这首词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检测小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检测小结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两句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句子,内涵丰富,而又形象丰美。“秋容如拭”的比喻十分生动,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简要赏析以下词句
检测小结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两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课时小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梦境中战斗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抗金卫国的远大理想,同时抒发了他在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悲惨。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以及豪壮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