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人教版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课件 3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 人教版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课件 37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30 14: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说课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目录
学情分析
预测教学成果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承上启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材分析
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内容
儒学成为正统
影响
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先秦儒家思想
道家
法家
阴阳家

教材分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的内容及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董仲舒新儒学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汉武帝重视新儒学的举措,才能从实质上把握新儒学
教学重点
划分依据

教材分析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
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应该辩证地去分析与理解,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教学难点
划分依据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
兴趣基础
初中教学重点,必修一、必修二学习
知识基础


思考问题逻辑性、严密性不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初步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务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逐步掌握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逐步掌握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从而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 法
学 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仁政
仁义

新课导入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有谁会接受儒家的尊礼仁爱呢?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孟子,荀子发展孔子儒学思想,蔚然大宗→秦朝时候,以法为教,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打击
到了西汉,儒学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复习旧课,促进知识衔接。通过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 “无为”到“有为”
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丞相,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
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阅读课本《历史纵横》“萧规曹随”的故事: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西汉建立初期,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修养的政策。
(一)从 “无为”到“有为”
提问: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干吗?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
——《淮南子·原道训》
含义:“无为”而“无不为”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导致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方法:与民休息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背景
集思广益:“有为”靠哪家?
①法家: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汉武帝为何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实施?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阴阳义》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材料四: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轮台罪己诏》
材料五: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春秋繁露·基义》
对中央集权和加强君权方面提供材料与史实进行辅助理解与讲解,结合材料,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69CF1AB2-1976-4502-BF36-3FF5EA218861}背景
项目
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
王国威胁中央
南北边境不宁
社会矛盾加重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专制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唯心主义
针对土地兼并
仁政
利于长久统治
人际关系上
三纲五常
等级制度
完成表格,总结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包含的内容,以此阐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理由: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有其不可取的成分。由此,既抓住关键,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回答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并出示相关材料,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完成表格: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领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总结:汉武帝的以上三项措施所造成西汉儒学教育状况: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推动了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儒学成为正统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为学生团结协作创设机会,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同时,表格的设计,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
材料一: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
——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三)儒学成为正统
材料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三)儒学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政治上: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思想文化上:
①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②推动了汉代的教育发展
③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助长迷信色彩,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教学过程设计(板书与小结)
板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之新儒学: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仁政
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思想方面
政治方面
教育方面

教学过程设计(板书与小结)
小结
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继承了先秦孔孟的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设计意图:板书与小结一子目为架构,务求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体把握,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预测教学成果

预测教学成果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情感的提升营造一个良性的氛围,与学生一起,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