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第3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代之前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蔚然大宗
孔子创立
焚书坑儒重创
独尊儒术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
十国
两宋
重建
?
一、危机与挑战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
材料二:(唐高祖)钦定了“老先,次孔,末后释宗”的三教序位。……(唐玄宗时期)科举中还增设“道举”。
——徐洪兴《中国学术思潮史?道学思潮》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地位下降
(2)表现:
《戴帝王冠冕的孔子像》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三教合一”
二、应战与创新
韩愈
佛教
VS
1、率先应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后写下名文《谏迎佛骨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以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立场力主皇帝灭佛。
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还险些招致杀身之祸,事后韩愈被贬。
二、应战与创新
理学家
佛教、道教
VS
2、问题把脉:
材料一:自“罢、独”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的、人生的现象归结为天意。
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
——韩愈《原道》
思考: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儒家思想自身僵化,且没有社会需要。
2、问题把脉:
二、应战与创新: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儒学理论的弱点:缺少世界本原和终极目标的论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A
习题检测:
“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二、内容
理学的来源: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
问题探究:
宋代理学兴起的条件?(从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四个方面分析)
大理
吐 蕃
宋
西夏
辽
产生的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2)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3)儒、佛、道三教合一奠定了基础。
(4)科举制的发展,士大夫注重道德文化修养,不断探究儒家经典。
宋明理学
程颢兄
程颐弟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二、应战与创新:
4、理学分派:
判断以下材料各属于哪一思想流派?
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一理。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心学
理学
心学
理学
理学
心学
周敦颐:理学的奠基者
周敦颐《太极图说》
天理
二程朱熹
3.代表人物与主张:
(1)北宋: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的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二人。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材料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②把握“理”的方法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
二、内容:
思考:“格物致知”与今天的“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
(2)南宋: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①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②伦理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
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材料1: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 ——朱熹
材料2: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二程遗书》
思考:朱熹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是什么?
二、宋明理学: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尝粪忧亲
庾黔娄,南齐高士。父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世界
理学
儒学本身
人民群众
统治者
三、效用与价值:
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形式来表达, 更具哲学化、思辨化
。把儒学推向新的高度。
有助于统治者维系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一方面、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17-18世纪,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
当今社会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 统治者反对儒学 B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 佛教占统治地位 D 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B
A
练习
3、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唐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的产物
A
(1)陆九渊的思想:
材料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
思考:在陆九渊看来,何为“理”?如何求“理”?
二、内容
(三)陆王心学
世界观:“心”就是“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2)王守仁的思想:
材料二: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思考:材料反映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二、内容
(三)陆王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求理的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知行合一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
【答案】B
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内心反省
陆:发明本心
王:致良知
(三)陆王心学
宇宙观:
认识论:
思想交锋:鹅湖之会 · 朱陆之辩
朱熹
陆九渊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3.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深入认识
故事一:《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
异: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
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3.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深入认识
故事二:《父子关系》
友问:老爸和儿子怎么相处呢?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有忤逆之念,即使老爸错了,也不要反对,这就是孝。”
阳明说:“人本来就有孝心,但还要反省,孝顺自己老爸就是孝行了?不,我们还要对别人的老爸尽孝,这才是孝。”
同:
异:
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
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同: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B.都主张以儒家伦理约束社会。
异:
世界本原的认识
A.程朱:理在身外;客观唯心主义
B.陆王:理在身内。主观唯心主义
途径不同
A.程朱:格物致知。
B.陆王:发明本心、致良知。
二、内容: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学代表
陆王心学代表
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儒家强调入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平天下。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三、效用与价值: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休宁县志》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即“贞女”),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这样的社会是变相的妇女屠宰场。
消极: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三、效用与价值: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影响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积 极 影 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吸收佛道教精华,完成思辨化,儒学走向新高峰。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能力提升: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