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件+教案 (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件+教案 (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30 10:38:52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
2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
《资治通鉴》
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
教学目标
01
读懂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02
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理解文章的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03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
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了解题目
伶:封建时代的乐工,演戏的人。
伶官: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理解全文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道理
难道
人的作为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告诉
判断句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仇人
或者,还是
考察,探究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全,整个
极小的事
沉湎,无节制
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①首先文章开头以“盛”“衰”对举,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人事,岂非人事哉!”
②然后举例论证具体叙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对比论证并引用名言“满招损,谦受益”,充分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③最后对结论进一步深化升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方其盛也”“及其衰也”两种状态,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推论,使观点更具针对性,更加普遍化。
总之,本文从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到结论都是采用对比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对照鲜明,逻辑清晰,使论证非常有力。
论证思路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
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盛得天下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912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天下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5年
3年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庄宗大事记
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主要用意在于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文章主旨
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
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宠幸。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启示: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论证方法与写作特点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2)对比论证
本意是贬抑庄宗的惨烈教训,却先大肆宣扬他的勇气和功绩,前后对比,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
(3)欲抑先扬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和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全文从“鸣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贯穿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出委婉的韵致。
在句式上,本文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富有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锁挫,感情饱满气势恢宏。
(4)语言委婉,气势恢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故事。接下来语势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失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作者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这下沾襟,何其衰也!”借这几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文章于此夏然而止。
(5)
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这是欧阳修散文创作的特点。从“晋王三矢”故事的叙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概括,“燕王”与“契丹”“皆背晋
以归梁”的事实,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6)叙事简约,详略得当。
《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写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7)语言平易晓畅
使语言平易晓畅“三途径”
要使作文形成平易自然、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有下列途径:一是端正文风,树立“平易、晓畅是最美”的观念;二是多读一些语言平易晓畅的名家作品;三是深入生活,学习民间生活中的语言。
一定要说平常话,不要打官腔;说实话,不要放烟幕弹。说简单而又清楚的话,不要拐弯抹角,不要佶屈聱牙,更不要卖弄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之类的所谓学问。
写法指导
写一段有关“居安思危”的文字。要求:语言“平易晓畅”,不少于200字。
迁移运用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固守以窥周室
(形容词,牢固地,牢牢地)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坚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顽固)

(2)制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裁,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名词,规模)
一词多义

(3)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名词,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量)
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量词,次,回)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淮左名都)》](动词,谱写,创作)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

(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逃跑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同“无”,没有)

(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失去)
蒙故业,因遗策(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俗语)(名词,丢失的东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动词,给予)

(6)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结构助词,的)
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些)
商君佐之(代词,他,指秦孝公)
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指示代词,这些)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名→动,用盒子装
名→状,在夜里
名→状,向东面
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名,细微的地方
形→名,有智有勇的人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古义: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4)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水缸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译文:(他)置身在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野之中兴起。
延伸拓展
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
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首先,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防微杜渐,谨言慎行。
其次,要亲贤臣,远小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劳的精神。
最后,要有忧患意识,保持谦逊的生活态度。
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标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吝惜。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A解析: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课后练习
3.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今天,我们再去读这段兴衰史,你会有怎样的感悟,你能想到哪些?以《有感于
‥‥‥》写一段文字,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3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失天下
得天下
豪杰莫敢争
伶人困之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2.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理解文章的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3.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重点】
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难点】
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共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评资治通鉴)
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
二、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
-1072),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
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三、了解题目
伶:封建时代的乐工,演戏的人。
伶官: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五、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六、理解全文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理:道理
岂:难道
人事:人的作为
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告:
告诉
梁,吾仇也:
判断句
从事: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纳之:
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组:
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函:
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仇雠:
仇人
抑:
或者,还是
本:
考察,探究
原文: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举:
全,整个
忽微:
极小的事
溺:
沉湎,无节制
七、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论证思路
①首先文章开头以“盛”“衰”对举,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人事,岂非人事哉!”
②然后举例论证具体叙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对比论证并引用名言“满招损,谦受益”,充分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③最后对结论进一步深化升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方其盛也”“及其衰也”两种状态,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推论,使观点更具针对性,更加普遍化。
总之,本文从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到结论都是采用对比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对照鲜明,逻辑清晰,使论证非常有力。
问题:“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
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问题: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主要用意在于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八、文章主旨
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
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宠幸。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启示: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九、论证方法与写作特点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
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3)欲抑先扬
本意是贬抑庄宗的惨烈教训,却先大肆宣扬他的勇气和功绩,前后对比,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
(4)语言委婉,气势恢宏。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和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全文从“鸣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贯穿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出委婉的韵致。
在句式上,本文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富有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锁挫,感情饱满气势恢宏。
(5)
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故事。接下来语势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失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作者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这下沾襟,何其衰也!”借这几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文章于此夏然而止。
(6)叙事简约,详略得当。
这是欧阳修散文创作的特点。从“晋王三矢”故事的叙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概括,“燕王”与“契丹”“皆背晋
以归梁”的事实,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7)语言平易晓畅
《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写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写法指导
使语言平易晓畅“三途径”
要使作文形成平易自然、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有下列途径:一是端正文风,树立“平易、晓畅是最美”的观念;二是多读一些语言平易晓畅的名家作品;三是深入生活,学习民间生活中的语言。
一定要说平常话,不要打官腔;说实话,不要放烟幕弹。说简单而又清楚的话,不要拐弯抹角,不要佶屈聱牙,更不要卖弄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之类的所谓学问。
迁移运用
写一段有关“居安思危”的文字。要求:语言“平易晓畅”,不少于200字。
十、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固守以窥周室
(形容词,牢固地,牢牢地)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坚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顽固)

(2)制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裁,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名词,规模)

(3)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名词,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量)
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量词,次,回)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淮左名都)》](动词,谱写,创作)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

(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逃跑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同“无”,没有)

(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失去)
蒙故业,因遗策(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俗语)(名词,丢失的东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动词,给予)

(6)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结构助词,的)
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些)
商君佐之(代词,他,指秦孝公)
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指示代词,这些)
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名→动,用盒子装
一夫夜呼
名→状,在夜里
仓皇东出
名→状,向东面
忧劳可以兴国
使动用法,使…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使…灭亡
祸患常积于忽微
形→名,细微的地方
智勇多困于所溺
形→名,有智有勇的人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古义: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4)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水缸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译文:(他)置身在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野之中兴起。
十一、延伸拓展
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
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首先,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防微杜渐,谨言慎行。
其次,要亲贤臣,远小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劳的精神。
最后,要有忧患意识,保持谦逊的生活态度。
十二、课后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标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吝惜。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答案:A解析: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3.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十三、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再去读这段兴衰史,你会有怎样的感悟,你能想到哪些?以《有感于
‥‥‥》写一段文字,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300字左右。
十四、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