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高山仰止
教学重点与难点(目标)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背诵相关篇目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编写导学案,重点掌握字词及重要概念
重要字词:狂简
惧
材
说
矢
恸
弥
由
…
重要概念:高山仰止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
成
语:斐然成章
暴虎冯河
登堂入室
杀鸡焉用牛刀
循循善诱
欲罢不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仰慕崇高的道德,把光明正大的行为作为行动的准则。
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孔门十哲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课文共13章,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闵子骞、
子
路、
冉
有、
子
贡、
颜
渊、
伯
牛、
子
游、
家乡学生
孔子眼中的学生是怎样的?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从本课的5章材料中,你认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为子路画像。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鲤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
孔子与子路
子路好强,遇事不会变通
是启发子路。又是对好勇的告诫。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批评,后肯定。
批评,因为子路的好表现;
肯定,为的是子路的尊严。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一方面欣赏子路的勇,
一方面又批评他的好勇。
希望子路能谦和一些。?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指天发誓,可爱之至
对孔子的批评和反驳,表现子路的直率与磊落。
子路
直率鲁莽、争强好胜、光明磊落,
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
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出身贫贱,一生没当过官。他敏而好学,闻一知十。
他死时,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
——【明】王阳明
孔子与颜渊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生和死是非常重要的展现礼乐的一个时刻,那么,在颜渊死的时候,孔子有什么表现?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对颜渊之死孔子流露出哀痛、惋惜之情
把握孔子说话的语气:
利用叹词、叠句、感叹句、反问句
表现极其悲痛的心情,悲伤欲绝,催人泪下。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应该有所节制,悲哀而不过分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但是在这里,孔子却
“哭之恸”,这又是为什么呢,
颜渊何以能得夫子如斯之叹?
在其三千弟子中,颜子最能了解孔子之道,他听孔子与言终日,不违如愚。他在孔子的心中,是道统的继承人,是圣教的辅佐者。颜子一死,孔子遽失辅佐,道统无人继承,天下苍生将如之何。
——李炳南《论语讲要》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与子游
孔子戏说子游,言辞中流露出平等、亲切之情
“莞尔而笑”,是玩笑;“对曰”显认真
孔夫子和他的学生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与伯牛
孔子深惜其贤。故重言深叹之。——钱穆《论语新解》
冉伯牛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孔子痛惜冉伯牛有德行而患恶疾。冉伯牛德行甚高,是孔门次于颜渊、闵子骞的高行者,患恶疾将死,孔子前去探望,与之痛诀,连声叹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表达痛惜之情。
——顾鸿安《论语解读》
对学生生病感到痛苦
对学生的爱惜
对天命的无奈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与家乡学生
孔子口中的小子之狂充满着欣赏、牵挂之情
叠句一见喜色,又见归心之切
夫子之爱施及全体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忧学生所忧 乐学生所乐
亦师亦友
孔子眼中的弟子,如何看出孔子爱学生?
颜渊眼中的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顾鸿安《论语解读》
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之在后。”
说明颜渊对孔子什么态度?
颜渊非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说。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子曰:“吾以汝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
“回也视予犹父也”
“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渊为什么这么尊重孔子?
学问高
循循善诱。
道德修养高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称赞他是“琏瑚之器”。
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清】崔述
子贡眼中的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结合19.23和19.24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极其深意?
孔子的道,是中国文化的宫墙。凡是未得其门而入的人,不可像叔孙武叔那样妄出言语。
——李炳南《论语讲要》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子贡很尊重孔子,不容忍别人诋毁孔子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批评了中伤者的不自量力,语颇犀利。?
??
?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忧亦是爱;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
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真是一位爱的艺术家!
学生对孔子在一个“敬”字。好学是敬,辩护是敬,批评亦是敬……
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是高山,是日月……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他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
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曰:“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
,
,约我以礼,
。既竭吾才,
,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背诵相关篇目
(17.4
9.11)
(2017浙江名校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割鸡焉用牛刀”,有的书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2分)
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惋惜的情感
子游是我的得意门生,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的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之道”“做官的”与“老百姓”,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儒的这种“教化观”。(4分)
(2)孔儒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批判的地方。
①可取之处: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点无疑有可取之处。
②不可取之处: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之去齐,接淅①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注】①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1.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事态度。(2分)
知权达变(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与世推移、用行舍藏、)
2.结合材料中孔子言行,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60字左右。(4分)
孔子坚持理想又处事灵活。他坚持“仁政”、恢复周礼,坚忍不拔。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能顺势而为,顺时而动。这种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给后人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