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学做画像砖
【 课 型 】泥工 【 教 材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年 级 】四年级 【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泥板塑形象》中第一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阶段目标,将《学做画像砖》确定为“造型 表现”与“欣赏 评述”相结合的一节长课设计。本课要求了解画像砖表现的内容多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画像砖人物的造型特点,并用泥工的方法仿制一副画像砖。通过大量画像砖拓印作品欣赏让学生发现画像砖的内容多样、造型生动等特点。教学重点上突出“仿”和泥片仿制技法,教师提供大量汉砖人物造型学生选择模仿并用泥片剪裁剪影形象达到浮雕效果,最后适当添加衣纹细节和装饰纹样。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泥塑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泥塑制作很感兴趣,同时因为年纪的增长也渴望对历史有更多的了解。鉴于这几方面的因素,选用画像砖的内容既能让学生掌握各种简单的泥工技法,又能让学生了解画像砖的历史欣赏画像砖的美,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虽然学生对泥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泥工的技法并不熟练,所以在仿制画像砖是突出“仿”,并不要求学生进行想象创作,选择教师提供画像砖图片中的一个进行临摹即可,重点是要让学生体感受汉砖古朴的美和泥片造型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汉代画像砖简洁、生动的造型方法,运用划、切、刻贴等泥工技法,仿制画像砖。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讨论及尝试练习的过程中,学习画像砖简洁、生动的造型特点并模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画像砖的古朴的魅力,体验仿制画像砖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带来的乐趣,使学生了解更多样的中国古代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泥片造型的方式仿制汉代画像砖。
教学难点:泥片切割形象生动。
【教具学具】
学具:陶泥、麻布、刻刀、泥浆、毛笔等
教具:陶泥、教学课件、麻布、宣纸、拓包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请学生摸一摸、猜一猜。
出示实物画像砖,学生近距离触摸画像砖,感受画像砖。
教师提问:说一说你的感受?画像砖上表现了什么内容?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在两千年前的汉代这种有纹样的砖是用来干嘛的?
教师总结:汉代人把生活中各种各种的场景制作在汉砖上,把这些汉砖装饰在墓室中,希望自己死后依然可以享受到在世时的繁荣景象。
今天我们就要做一个小小工匠来仿制一块汉代画像砖。
揭示课题——学做画像砖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神秘的箱子的情境,让学生先通过触感感受画像砖,再通过视觉看到画像砖,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
欣赏画像砖拓片,让学生深入了解画像砖。
欣赏图片、了解汉代社会概况。通过分析画像砖的内容,感受画像砖的内容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图片,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画像砖的美,教师在归纳过程中简单介绍画像砖的故事。
造型——生动、简约(写意美)
请学生上台模仿画像砖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总结画像砖的造型特点。
人物的头部比例较小、画面以块面和线条为主、动物人物的造型多为侧面像剪影,形象简约生动具有古朴的美感。
激发兴趣,仿制画像砖。
对汉砖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定了解之后,我们一起来用泥片仿制一个汉砖的人物形象。
学生触摸画像砖,解释浅浮雕。
用泥片裁切法来制作汉砖人物造型达到浮雕效果。
教师示范泥片制作方法,要求厚薄均匀。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准备,欣赏画像砖图片,让学生了解画像砖画面的题材,设计出符合自己画像砖题材的主纹样。)
5出示作业要求:用泥片裁切的方法制作画像砖中的人物造型。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泥片切割的方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作品贴在吹塑版上展示,师生交流。
评价要求:1)造型生动简约。
浮雕厚薄均匀。
3)边线光滑整齐。
7、教师提问:除了人物形象,一副完整的汉砖还需要什么?
8、将人物形象贴到泥砖上添加纹样完成汉砖作品。
9、学生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作业内容及要求,欣赏与作业相关作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作的时间。)
五、展示欣赏、交流评价
1、“小汉砖蕴涵大文化”为情境小组展示同学作品,每个小组选择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2、出示评价要求。
1)作品饱满、完整。
2)具有画像砖简约、古朴的美。
欣赏同学作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集体作业,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让学生在创作后,还能欣赏到其他同学的创作的创作成果。)
拓展
介绍拓片
由于画像砖资源稀缺等因素,后人一般多从画像式拓片上欣赏画像的魅力。从原砖上拓制而成的拓片,是一门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于一体的艺术门类。它不同于印刷、摄影及其它技术,是中国古代记录、复制、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一种科学手段。尤其是汉画拓片,近代汉画像石、画像砖大都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不允许随意传拓,比书法碑帖拓片更为鲜见,被专家视为“下真迹一等”文物。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