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同步练习
一、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 ”到“ ”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 ”到“ ”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 ”到“ ”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2、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3、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4、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 )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D、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余闻之也久 答:( )
A、余/闻之/也久 B、余闻/之也久
C、余闻/之也/久 D、余闻之也/久
5、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 之:
借旁近与之 之:
之 余闻之也久 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
卒之为众人 之:
环谒于邑人 于:
于舅家见之 于:
贤于材人远矣 于:
受于人者不至 于:
6、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7、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参考答案
一、 1、⑴仲永生五年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十二三矣 泯然众人矣 ⑶父利其然 不使学 2、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⑴C ⑵D 3、B 4、⑴A ⑵D 5、之:它,指书具,代词。 他,指仲永,代词。 这,指仲永聪慧过人这事,代词。 的,助词。 舒缓语气,无实意,不译,助词。 于:到,介词。 在,介词。 比,介词。 从,介词。 6、D 7、A《世说新语两则》同步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 )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 )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 )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 (2)幸尚宽,何为不可( )
(3)陈太丘与友期( ) (4)太丘舍去( )
(5)既已纳其自托( ) (6)宁可以急相弃邪( )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胡贼攻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 ,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 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 ) (2)贼既至( )
(3)遂班军而还( ) (4)一郡并获全(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9.(1)离开 (2)已经 (3)于是 (4)一起
10.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11.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12.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守义的精神。《诗五首》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 、 、 。(4分)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 ,“乐天”就是 。(2分)
3.《夜雨寄北》作者 是 朝诗人。(2分)
4.原文填空。(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
数声风笛离亭晚,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5.《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3分)
A、痛心忱惜 B、哀怜惋惜 C、哀怜痛心 D、痛苦惋惜
6.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3分)
A、十二三岁 B、或以钱币乞之
C、父利其然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10分)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 )
⑵忽啼求之(啼: )
⑶父利其然也(利: )
⑷稍稍客宾其父(宾客: )
⑸或以钱币乞之(或: )
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任: )
⑺城阙辅三秦(辅: )
⑻小廊回合曲阑斜(回合: )
⑼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
⑽病树前头万木春(春: )
8.解释下列多义词:(3分)
⑴自: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⑵书:即书诗四句( )
未尝识书具( )
⑶然: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9.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
D、余闻之也久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1.对《伤仲永》一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3分)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伤仲永》的作者是 时的王安石,他是杰出的 家、 家,是 之一。(4分)
13.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3分)
14.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 。(3分)
15.第二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 。(3分)
16.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3分)
17.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1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3分)
21.《寄人》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第二部分:
(一)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本诗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3分)
23.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 ;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3分)
2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3分)
25.“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 。(3分)
26.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3分)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27.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3分)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二)
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8.诗的一、二句写 ,三、四句写 。(2分)
29.“问归期”是 问 ,表达了 的感情。(3分)
30.“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意境的深化,第一次是表现诗人 ,第二次是表现诗人 ,体现了诗人切盼回归的心情。(2分)
31.全诗短短四句,由眼前写到对未来欢聚的向往,又用未来剪烛夜话的温馨和欢乐,反衬今夜的 和 ,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给人一种回环反复之美。(2分)
32.最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刘禹锡;白居易 3.李商隐;唐 4.略 5.B 6.D 7.⑴每天⑵哭着⑶以……为利⑷以……为宾客⑸有的人⑹去上任⑺保卫⑻四面环绕⑼什么时候⑽动词,争春 8、⑴自己;从⑵写;用来书写⑶作诗;……的样子 9.B 10.略 11.C 12.北宋;政治;文学;唐宋八大家 13.承上启下 14.泯然众人也 15.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7.“受于人”或“受之人” 18.比喻诗人自己。这两句诗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格调为之高昂,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境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遭遇不公,却依然豁达开朗的胸襟。 19.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20.略 21.略 22.津、人、邻、巾;in 2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4.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25.邻居 26.C 27.D 28、思归的情怀;想象异日北归与友人重聚的情景。 29.友人;李商隐;友人对李的殷切思念。 30.对现实的感受;它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31.孤寂;凄苦 32.略《木兰诗》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 chí( ) 阿zǐ(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 )( )我是雌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⑦.诗中的“ 、 ”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6.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木兰诗》
[基础巩固]
1—2略
3.D
4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 ②东……西……南……北…… ③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⑦“将军……壮士……”,对偶、互文 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C 6略
[能力提升]
(一)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论语六则》同步练习
阅读训练栏目:
《论语》节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 同 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一、1.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
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
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 )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答案:
1.晚 戏弄、开玩笑 听说 (讲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延伸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
1. 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 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4. 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 )浏览( )署名( )沉疴( )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答案:
1.dǎo lǎn shǔ kē
2.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悲剧人物形象。
3.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4.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5.辛辣地嘲讽了像孔丘这样的所谓权威、学术泰斗的虚伪、狡诈、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令人憎恶的丑陋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