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运动与健康
教学目标
1.了解健康的定义。
2.通过活动,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次数,体会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
3.通过设计简单的仪器自测肺活量的活动,了解经常运动能增大人体肺活量。
4. 知道健康有益于运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通过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次数,以及自测肺活量活动了解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
【难点】1.了解运动与心跳加快、肺活量增大等身体变化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器材】
活动一:关于“健康人的主要特征”的资料
活动二:收集一则关于“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的资料
活动三:秒表
活动四:有刻度的大塑料瓶、橡胶管、大水槽
【资源】多媒体课件、纸
四、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健康人的标志以及主要特征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健康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全班讨论并交流各自的想法。◆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进行讨论◆一位同学朗读10条健康标准。 提问:同学们,大家认为怎么样才能称的上是一个健康的人?健康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健康的定义做一个总结。(书P84)PPT上展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例子上面的情况是否属于健康。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健康人的特征。请一位同学朗读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0条健康标准。
活动二: 看资料并讨论与分析
活动目标:引入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看资料全班交流各自的想法,有同学可能会提出:运动会促进健康,运动会增强心肺功能。 PPT上展示一段资料:“最近,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类似运动员的“长气袋”或“巨肺”的良好肺部功能,其死亡率、患上各类长期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的几率也相对减低。心肺功能指的是人的摄氧和转化氧气成为能量的能力。心肺功能良好,也反应身体主要机能都可健康运作,从而可推断出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较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良好呢?以上资料显示了什么?提出问题:“我们可用什么方法在课堂中来检测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了心肺功能呢?”(引入下一个活动)
活动三:运动后多久心率恢复正常
活动目标:通过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次数,体会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学生回答:“测脉搏频率。”(理由: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等于心跳的次数)◆分组活动。(两人一组,一个测试一人记录,结束后互换)
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测试并记录运动后(原地深蹲20个)后,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注:测量随后每分钟的心率,直到心率恢复到原平静状态时数据,并测出所需时间。) ◆测试记录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复习提问:“不借助任何仪器,我们可如何知道自己的心率?”统计全班的恢复时间并进行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心脏功能相对比较好。
活动四:自测肺活量
活动目标:通过自测肺活量的活动,了解经常运动能增大人体肺活量。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认识肺活量的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肺活量的自测。找出肺活量最大的三位同学,可能有所发现,他们多数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会到运动有益于健康。回忆体育课的情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并进行回答。 提供有关人体肺活量的资料:“肺活量是一个人做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呼出气体的量,代表人体呼吸系统的最大工作能力。肺活量的大小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胸围及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我国正常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为3500~4000mL;成年女子约2500~3000mL。肺活量是学生体检的一项重要指标。”◆提供实验仪器:有刻度的大塑料瓶、橡胶管、大水槽。 ◆强调吹气前,一定要尽最大力,深深吸一口气。每次使用完毕,用卫生棉球在橡胶管口进行消毒。◆每位同学测量结束后记录下各自的肺活量总结:运动能加强肺与外界进行更多的气体交换,因此身体越健康的人,肺活量越大。◆提问:“在体育课上,老师通常要求大家在运动前先做些什么?为什么每节课只安排1至2项体育活动?”启发学生想到只有适度、得当的运动才有利健康。◆最后复习整节课所学过的知识,PPT上展示一些复习题,请学生回答,并对整节课做一个总结。
活动一
讨论健康人的标志以及主要特征
活动二
看资料并讨论
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
了解健康的定义
活动三
运动后多久心率恢复正常
活动四
自测肺活量
运动能使心脏更强壮
总结:运动有益健康
运动能增大肺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