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50分钟,56分)
一、基础达标(3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解析】选D。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选C。连词,因为/介词,用。A项,语气词,表陈述;B项,连词,表假设,假如;D项,代词,它。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晋军函陵
A.越国以鄙远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与郑人盟
D.以乱易整,不武
【解析】选C。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结盟”和“驻军”。A项是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B项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D项是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名词。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C。有益,有好处。古今义相同。A项,夫人,古义是那人,今义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B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是请客的主人。D项,行李,古义是出使的人,今义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选C。A项,“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应是“于晋无礼”。B项,“贰于楚”状语后置,应是“于楚贰”。C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应是“有何厌”。D项,“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是“于君有益”。
6.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古代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冠礼时取字。称名是对人的尊称。
D.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
【解析】选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称字是对人的尊称。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4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②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8.(2020·重庆高一检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般地说,“智慧”不同于单纯“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要求广,“智慧”要求新;只死读书,有“知识”而无己见、无创意,也不算是有“智慧”。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智慧”必须有“知识”作基础,“智慧”包括“知识”而又超越“知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智慧”具有创新性(原创性) ②两者又非完全对立(两者又有紧密联系) ③“智慧”是在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状元秘诀】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三关键
①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②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③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9.(原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令人叹服,分析下面一句话的妙处,并按要求仿写。(4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明的一个同学借了他的《这边风景》,上数学课偷看时被老师没收了。王明要回来后,那个同学还想借,王明想拒绝,但又不想伤感情,请借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替王明设计一段说辞。
说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妙处:)先退步,然后分析攻打郑国的困难,再分析灭郑的弊端。
(说辞:)我不是不想借给你,可是你控制不住自己,上课期间偷看,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还耽误老师的时间;万一再被老师没收了,老师就再也不信任我了,等放假以后再说吧。
10.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6分)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经义考》),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拓展阅读(20分)
(2020·定州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qiáng)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①、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②,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删减)
【注】①:人名。②櫜鞬(gāo
jiān):藏箭和弓的器具。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人而校
校:较量对抗
B.公子取季隗
取:通“娶”
C.将适齐
适:到……去
D.君其礼焉
其:人称代词,你
【解析】选D。“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1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解析】选C。注意句子中的并列句子,“子女玉帛”与“羽毛齿革”并列,“则君有之”与“则君地生焉”并列,由此可断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重耳逃亡期间娶了叔隗,后将到齐国,便让叔隗二十五年后再嫁,
叔隗没有应允。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这也是晋国后来与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解析】选C。A项,重耳娶的是季隗。
B项,重耳是被妻子和狐偃灌醉后送他离开的,四马一车为一乘,这里应为“八十匹马”。
D项,楚成王只是礼待重耳而并未用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原文“子玉请杀之”并不能证明子玉被激怒了,也可能是他有远见卓识,意识到了威胁,所以子玉动了杀机。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子”“四方之志”“其”各1分,句意通顺3分)
②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宾语前置1分,通假字“反”1分,“不谷”1分,句意通顺2分)
【培优自选】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木”后来演变为成语“行将就木”,意思是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B.“辟君三舍”其中“舍”是屋舍,后来演变为成语“退避三舍”。
C.侯,周代爵称,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D.天,即上天。古代人的思想中主宰人类命运的至高无上的神。
【解析】选B。“舍”是古代的三十里。
附【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狄国人攻打一个叫
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伯和叔刘;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说: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还是让我等您吧。”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
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待下去。(他们)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子犯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子犯。
……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就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加固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②,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③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封洫:田界。③舆人:众人。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B.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C.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D.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解析】选A。注意“诵之曰”之后表示诵的内容,应在“曰”后面断开,“孰”与“吾”分别是两个分句主语,“吾”前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人游于乡校”中的“乡校”是指乡间的学校。
B.“子皮欲使尹何为邑”中的“邑”本义是城邑,这里与“为”连用,意思是“掌管城邑”的工作。
C.“四邻诸侯不闻令德”中的“诸侯”是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D.“庐井有伍”中的“庐井”指房舍与田地。
【解析】选A。这里的“乡校”指乡间议事的公共场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皮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参考依据。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D.子产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文章最后用对比的手法,给予了子产高度的赞扬。
【解析】选A。“子皮”应改为“子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
②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人病之
病:忧患
C.宣子说,乃轻币
说:说话
D.子产使都鄙有章
鄙:边远的地方
【解析】选C。说:通“悦”,高兴。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文中“人之爱人,求利之也”的“利”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侨闻君子长国家者
C.四邻诸侯不闻令德
D.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解析】选D。例句与D项都是使动用法。A项“药”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B项“长”为动词,掌管。C项“令”指美好。
附【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不能够挽救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前往晋国,子产委托书信给子西,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土地四边有封界,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PAGE
-
10
-荆轲刺秦王
(50分钟,52分)
一、基础达标(34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卒起不意
【解析】选B。A项,“反”通“返”;C项,“振”通“震”;D项,“卒”通“猝”,突然。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臣愿得谒之
谒:拜会,前往
B.愿足下更虑之
更:改变
以试人,血濡缕
濡:浸湿、沾湿
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不测:难以预料,
表示凶险
比诸侯之列
比:对比,比较
D.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
【解析】选C。“比诸侯之列”中的“比”应该解释为“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⑤ D.①⑤⑥
【解析】选C。②③⑤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走上前”“穿上朝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①⑥名词用作状语,分别译为“用匣子装”“像簸箕一样”;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迟缓”;⑦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接近”。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愿大王少假借之
【解析】选C。A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处境困难”;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解析】选B。B项,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子”是古代对储君的称谓,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力,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足下”是古代的交际用语,是一个广泛用于一切场合的敬辞,表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C.“五音”是五声音阶的意思,依次为“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五声音阶。
D.“宗庙”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古代帝王有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解析】选B。“是一个广泛用于一切场合的敬辞”解说不当,它只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场合。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
①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现在听说(秦王)
(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
②(荆轲)到了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8.(2019·宝鸡高一检测)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面对不可预约的人生,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一类人如乔布斯、马云,他们身上表现出传奇性的喜剧色彩,普通人难以学习模仿;另一类人如荆轲,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向死而生的决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既然无法奢望成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就应该以从容的、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悲苦,完成精神的救赎。?
答案(示例):①人们的遭际不尽相同 ②普通人可以汲取精神力量 ③一出喜剧的主人公
9.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能超过10个字。(6分)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个精准,对于发展产业来说,首先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换句话说,应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不搞“一刀切”。
实践中,一些地方一说发展产业,就一哄而上搞“热门”项目,最后同质化严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就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方面,对当地特色和优势发掘不到位,没有在发展产业中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对市场的科学研判不够,最后好心办坏事。
找准定位关键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既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也包括外部的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只有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引导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时制宜,才能真正实现有产有销、有投入有回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段话的对象是扶贫,事件是扶贫脱贫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也就是要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第二段话的中心事件是那些没有特色没有因地制宜的“热门”项目,仍然说的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第三段的中心事件是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精准脱贫要找准定位。
1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奉劝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
材料:主见 全面 坚持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墙头上草顺风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曝十寒 人云亦云 兼听则明 半途而废 随波逐流 偏信则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能力。就本题而言,解答时先要对材料的词语意思进行理解归类,然后再比对示例句子,分析其句间关系,最后参照示例作答即可。
答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奉劝我们做事要注重全面。
一曝十寒,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奉劝我们做事贵在坚持。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墙头上草顺风倒,奉劝我们做事应有自己的主见。
二、拓展阅读(19分)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解析】选B。四个选项前三处断句一致,所以应从第四处开始辨析正误。“愚意尝谓非宜”意思是:我认为这样不合宜。这是王彪之对“郊祀往往有赦”一事的明确表态。“何者”意思是:为什么呢?这是王彪之的设问,表示要述说理由。两句应断开,连在一起不通。据此排除C、D两项。比较A、B两项,“黎庶不达其意”的意思是:百姓不明白这样做的用意。谓语“不达”与宾语“其意”不应断开,故排除A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解析】选A。“太守……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错误。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也称郡守。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而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所以太守不可能掌管科举事务。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却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时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解析】选C。“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对应的原文是“旧制,
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不是官员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词:“时疾”(流行病),“染易”(传染),“虽”(即使)。(2)关键词:“笃”(重),“苦”(病痛),“营”(用作……)。
答案:(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被传染了,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
(2)(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用作治病买药。
附【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适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周矫堂兄周球上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自身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和州官反复交涉。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受理。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这样不合宜。为什么呢?百姓不明白这样做的用意,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顽之徒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被传染了,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里有流行病,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都会缺乏,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帝驾崩,群臣犹豫不定,不敢立嗣君。有人说,(这件事)应该由大司马来处置。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事情已经施行,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致使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请求停止此事。”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用作治病买药。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以光禄大夫为赠,谥号是简。
【加固训练】
(2019·天水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注];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階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灊(Qián):今作“潜”。楚邑名。在今安徽霍山东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
擘:掰开
【解析】选B。客: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宾客一样。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B.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D.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解析】选C。注意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公子光”是下一句的主语,其后不能断句,排除A、D;“其伏甲”是“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因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解析】选B。B项的分析属无中生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关键词“时”“嗣”“虽”,“不吾废也”宾语前置。②关键词“骨鲠”“是”,句式“是无如我何”。
答案:①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被立为国君,季子札即使回来,也不会废除我呀。
②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吴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以匕首刺王僚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B.以观诸侯之变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D.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解析】选B。第一个“以”是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把。A项,均译为“趁机”;C项,均可译为“逃跑”;D项,均可译为“于是,就”。
附【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楚国大将伍子胥逃出楚国来到吴国后,知道专诸有本领。当伍子胥见到了吴王僚,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吴国的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兄弟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说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便说:“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他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灊县,派叔叔延陵季子到晋国去,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返回。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被立为国君,季子札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吴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生命就是您的生命。”
四月丙子这一天,公子光事先把武士埋伏在地下室里,而后置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兵分布在王宫到公子光家门之间,以及公子光的庭院里、台阶上,到处都排满了吴王僚的亲信。他们都夹道站立,手持两刃刀。等到宴会上酒已喝到起劲时,公子光假装脚疼,离席进了地下室,这时他让专诸把一柄小匕首装在一条红烧鱼的肚子里,用盘子给吴王僚送了上去。专诸走到吴王僚面前,突然掰开鱼抓出匕首猛刺吴王僚,吴王僚当即被刺身亡。与此同时,侍立在左右的吴王的卫士当然也立刻把专诸杀掉了,吴王僚带来的人们顿时一阵大乱,这时公子光趁机派那些事先埋伏的武士一齐出击,把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接着就宣告自己当了吴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为酬谢专诸的效命)于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吴国的上卿。
PAGE
-
10
-鸿门宴
(40分钟,40分)
一、基础达标(2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令将军与臣有郤
【解析】选B。A项“倍”通“背”;C项“蚤”通“早”;D项“郤”通“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今者有小人之言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解析】选C。A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一般指嫁娶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C项,没有古今异义,意思是人格卑下的人。D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极;异乎寻常的,特殊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不如因善遇之
B.①贪于财货,好美姬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C.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项王默然不应
D.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解析】选A。A项,因:介词,其后省略“之”,相当于“趁着”;B项,于:介词,相当于“对于”/介词,相当于“在”;C项,代词,相当于“这样”/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D项,介词,相当于“替、给”/动词,相当于“认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
【解析】选B。B项,①是宾语前置,②是省略句。A项,都是判断句;
C项,都是被动句;D项,都是省略句。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我国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再”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解析】选D。“行多次的叩拜礼”错。“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6.(2019·贵阳高一检测)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我们应该明白,对于细节的关注,就能确保更多人生命的安全,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的细节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决定成败,甚至改变命运。所以,只要关注细节,就能成功。樊哙面对专横的项羽,善于把握每个细节,既揭露了项羽的阴谋,又保证了自己与刘邦的安全,正是因为他完全把握了每个细节,充分利用了每个细节,所以他得以名垂青史,如果他不能充分把握细节,就会殒身丧命,让刘邦的统一大业毁于一旦。
①对于细节的关注,不一定就能确保更多人生命的安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细节决定成败,甚至改变命运,但是,只关注细节,不一定能成功。③就算樊哙不能充分把握每一个细节,他也不一定就会殒身丧命,让刘邦的统一大业毁于一旦。
7.如图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图,请据此总结出三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求语言简明、准确。(6分)
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坐标图,横轴上是年龄,沿坐标轴方向递增;纵轴上是百分比,沿坐标轴方向递增。图中有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和双亲、同伴、教师的交往变化情况。根据三条曲线的走势可以概括规律:和双亲的交往呈现递减趋势,和同伴的交往呈递增趋势,和教师的交往先是呈增长趋势(8岁之前),然后呈平稳发展趋势(8岁后)。
答案:①与双亲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②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③与教师的交往在8岁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基本不变。
图画文字转换解题方略
(1)仔细观察画面。辨清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的服饰、动作、表情,物的地理位置、特征,画的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准确理解画面。理解应以画面为主,结合注释(文字、符号)。
(3)抓住特征描述。抓住能反映画面特征之处进行描述,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不宜进行想象虚构,只需把图画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
(4)把握考题的要求。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不要漏掉任何限制条件,包括对字数的要求。
二、拓展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20分)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8.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解析】选B。根据句意断句。“始臣起下邳”大意是“当初我在下邳起兵”,语意完整,应断句,排除D项;“会”的宾语是地名“留”而非“留此”,“此”应归属后句,在“留”后断句,排除A、C项。
9.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解析】选A。表述有误,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0.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山下的秦军,又说服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解析】选D。“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分析有误,据原文“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可知,张良只是献策提议在他们懈怠时袭击他们,取得了胜利,大败秦军,并没有说到没有费一兵一卒。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籍”,登记;“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入”,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②“畔”通“叛”,反叛;“因”,趁机;“解”通“懈”,懈怠。
答案:①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②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附【乙】【译文】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加固训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6分)
为助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海启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按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目前上海已累计建设5G基站近500个;2019年3月30日上午,首个5G手机对话在沪拨通,上海成为全国首个5G试商用城市。到2021年,将实现5G网络在全市的深度覆盖,在工业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应用解决方案,把上海打造成5G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先行区和创新策源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键信息:①上海启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②目前已成为全国首个5G试商用城市;③到2021年将打造成5G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先行区和创新策源地。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