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A.
忽必烈称帝
B.
赵匡胤兵变
C.
朱元璋称帝
D.
设厂卫机构
下列一组漫画描绘了我国古代臣子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宋以前的坐到宋太祖以后的站,到了明代只能是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
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C.
内阁取代了宰相
D.
丞相制度废除的结果
下列农作物中,不属于明朝时期引进的新品种是(?
?
)
A.
粟
B.
玉米
C.
甘薯
D.
马铃薯
下表所示内容表明郑和下西洋是()
时间
船队规模
船载物品用途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60~200多艘
慷慨送礼、贸易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A.
研习交流的远行取经
B.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C.
传播文明的远渡弘法
D.
开疆拓土的远道征伐
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此事件为( )
A.
出使西域
B.
收复台湾
C.
郑和远航
D.
抗击倭寇
2014年1月1日,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出。人们之所以缅怀郑和,依据是( )
A.
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
航海壮举,促进交流
C.
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
抵抗外辱,扬我国威
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材料认为倭患严重的原因是()
A.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B.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C.
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政策
D.
沿海居民走私活动猖獗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赞扬了()
A.
郑和下西洋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
D.
张骞通西域
2019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在明朝时期曾被某个欧洲国家侵略,这个国家是(
)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英国
D.
西班牙
多年的诊治经历使李时珍认识到对药物的辨识是一门甚至高于治病的技艺,于是他广泛参考前人的书籍记载,深入僻野深谷采集药物标本,用尽各种方法进行实地调查,最终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诞生。材料反映了《本草纲目》()
A.
记载药物丰富多样
B.
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宝库
C.
成书过程严谨科学
D.
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广泛
某著作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该著作应该是指
A.
《农政全书》
B.
《天工开物》
C.
《齐民要术》
D.
《本草纲目》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民众勤劳智慧的结晶。明长城(如图)总长万余里,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
)
???????
A.
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
B.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
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明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危机加深,具体表现在()
①宦官专权?
②奸臣当道?
③藩王割据?
④土地兼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李自成之所以能够顺利建立政权,其主要原因有(?
?
)
①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得到民众拥护②严明的军纪③起义军英勇作战④清兵入关灭亡明朝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636年,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的是(?
?
)
A.
阿骨打
B.
努尔哈赤
C.
皇太极
D.
多尔衮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下列人物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
?
?)
A.
文天祥
B.
岳飞
C.
林则徐
D.
郑成功
如图是小丽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
繁荣与开放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为加强对下图“①”处的有效管辖,设置了(?
?
)
A.
台湾府
B.
西域都护
C.
驻藏大臣
D.
伊犁将军
《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A.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C.
土尔扈特部回归
D.
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
统治者鼓励垦荒
B.
改良新品种
C.
人口的迅速增长
D.
治理黄河,修建堤坝
下列有关清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中,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
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B.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C.
出现手工业工场
D.
人口大幅度减少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 )
A.
东厂
B.
三司
C.
军机处
D.
锦衣卫
乾隆皇帝为让洋商无利可图,缩减通商口岸,于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
A.
乾隆时期商业不发达
B.
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京剧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艺术,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形成于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1380
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材料二?
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材料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2)材料二中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3)材料三图1中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图2人物是谁?根据两幅图片,指出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的变化。
自去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
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图一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某岛,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17世纪中期,面对图二的情境,清政府哪位皇帝组织哪两次反击战?最终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从而解决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重要方法。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的哪一观点?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的另一个观点。
(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在总结元亡教训时谈道:“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注:法度不能执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摘自《明史》
材料二:明末陕西社会状况摘选。
年份
社会状况
崇祯三年开始
大旱扩散,财政持续亏空,加征“辽饷”“剿饷”“练饷”,民愈穷而赋愈逼
崇祯十三年
粮价顿贵,每担2.8两
崇祯十四年
大旱,蝗,饿死者无算,米石5两
崇祯十五年
大旱,民死道路无计,人相食
(1)材料一中太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主荒臣专,威服下移”问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摘自昭裢《啸亭杂录:清代史料笔记》
(3)材料三中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治的主要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闭关锁国”政策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这种观念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中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清朝时又有怎样的发展?从材料二看阻碍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答】
C.根据示意图“1368年”和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故C正确。
A.忽必烈称帝的时间是1271年,故A正确。??
B.赵匡胤兵变的时间是960年,故B错误。?
?
D.设厂卫机构指的是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立的东厂制度,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解答】
A.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图1到图3的变化从大臣坐议事,到站议事,再到大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与皇帝说话,说明大臣地位的下降,皇权不断的加强,反映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正确。
B.题干没有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信息,故B错误。
C.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内阁不可能取代宰相,故C错误。
D.题干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没有反映丞相制度被废除,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A
【解答】
A.粟是黄河流域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不属于明朝时期引进的新品种,故A不属于明朝时期引进的新品种。
BCD.玉米、甘薯和马铃薯都是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的新品种。
故选A。
4.【答案】B
【解答】
B.结合所学和题干中表格内容,明成祖时,国力强盛,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从时间上是看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近一个世纪,从船队规模以及航行技术方面都是世界最先进的,为了展现大国风度,船队所到之处,积极发展友好关系,因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故B正确。
A.C.D.三个选项,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示中国富强”,而不是远行取经,也不是传播文明的远渡弘法,更不是为了开疆拓土,故排除A.C.D。
故选B。
5.【答案】C
依据题干材料“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可知“某人”是指郑和,此事件为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B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A、C、D项与郑和无关。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本题重在让学生记住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认识郑和的伟大功绩。
7.【答案】C
【解答】
C.题干中描述了明政府对王直等海商集团的打击是明代海禁政策的一种表现,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政策的深远影响应该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故C正确。
AB.两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排除AB。
D.本项所述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排除D。
???????故选C。
8.【答案】C
【解答】
A.郑和下西洋是朝贡贸易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B.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清初,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B。
C.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的戚继光抗倭有关,故C正确。
D.该项是西汉时期,故排除D。
故选C。
9.【答案】A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故A正确。
B.荷兰侵略的地区是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故B错误。
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解答】
C.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用尽各种方法进行实地调查,最终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诞生。”可知,题干反映了《本草纲目》成书过程严谨科学。故C符合题意。
ABD.其余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BD。
故选C。
11.【答案】B
【解答】
A.《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的农书,主要记录的是农业的耕作技术和方法,该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故B项正确。
C.《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该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D.《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综合性药学著作,该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解答】
为了加强北部边疆的军事防御能力,明朝大规模修建长城,也就是保存至今的明长城(主要为了防御蒙古人)。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
故选B。
13.【答案】B
A.《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排除A。
B.《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故B正确。、
C.《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排除C。
D.《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排除D。
???????故选B。
14.【答案】B
【解答】
明朝统治后期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明末农民起义爆发。明代并没有出现藩王割据的现象。故排除③。故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15.【答案】C
【解答】
④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镇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最终打败了李自成。故④不符合史实。
①②③均符合史实,都是李自成的起义军发展壮大并建立政权的重要原因。
故选C。
16.【答案】C
【解答】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市)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故选C。
17.【答案】D
【解答】
D.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故D正确。
AB.两项所述是南宋人。故AB错误。
C.林则徐清代人。故C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解答】
D.清朝时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台湾府管理台湾地区;抗击沙俄的侵略,进行了雅克萨之战;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等,故D正确。
AB.分别于隋唐与秦汉相关,排除AB。
C.本项出现在南宋,排除C。
???????选D。
19.【答案】C
【解答】
A.台湾府在东南,故排除A。
B.西域都护是汉朝设立,故排除B。
C.根据地图信息可知,①处为西藏地区。清朝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措施包括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故C正确。
D.伊犁将军设在西北地区,故排除D。
故选C。
20.【答案】B
【解答】
B.依据“康熙”“雅克萨、尼布楚”可知与雅克萨之战有关。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故该事件指的是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故B正确。
A.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排除A。
C.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排除C。
D.清统一准噶尔之战,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排除D。
故选B。
21.【答案】C
【解答】
ABD.清朝前期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三项所述均是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故ABD正确。
C.本项所述是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故C不正确。
故选C。
22.【答案】C
23.【答案】C
A项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特务机构;
B项三司是明太祖在中央设立的机构;
C项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项锦衣卫是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设立的知识.
注意东厂、三司、军机处、锦衣卫等设立的皇帝.
24.【答案】C
【解答】
BC.据题干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故C正确,排除B。
A.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本项结论。故A错误。
D.题干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
25.【答案】D
【解答】
D.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初步形成的新剧种是京剧,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是中国戏曲的繁荣的代表。清乾隆末期(1790年),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于清朝。故D正确。
故选D。
26.【答案】(1)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2)制度:八股取士。原因:因为该制度下,应试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不允许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不讲求实际学问,成为统治者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
(3)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给明朝政府造成了沉重财政负担。人物:戚继光。变化:由开放逐渐走向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
27.【答案】(1)郑成功收复台湾.
(2)康熙皇帝;雅克萨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3)观点: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史实: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写对其中一点即可,其它符合题意的也可).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要坚决同一切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势力和行为作斗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答出任意两点)
28.【答案】(1)原因: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皇帝权力削弱,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措施: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设立厂卫,监视官民等。(两点即可)?
(2)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则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3)机构变化:军机处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直至撤销。影响: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封建君主专制强化(或皇权强化)。
29.【答案】【小题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根源: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政策:“闭关锁国”。
【小题2】出现:明朝中期以后。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小题3】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