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30 16: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随着美国加大对华为的封杀,停止供应芯片,2020年将是华为最为困难的一年,摆脱困境的最好方法只有靠自己的自力更生,不管面对任何困难,中华民族都没有低头,下列哪些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
①两弹一星②神舟系列飞船③杂交水稻④青蒿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了()
A.
战略核潜艇
B.
人造地球卫星
C.
长征运载火箭
D.
原子弹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A.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B.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年的4月24日是中国第五个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了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航天日的设立是为纪念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请问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A.
1967年
B.
1970年
C.
1973年
D.
2003年
2016年10月11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17年4月20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长征七号遥二火箭的托举下升空,这是我国空间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14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A.
神舟一号
B.
神舟五号
C.
神舟六号
D.
东方红一号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成功,王亚平是本次航天发射任务中的唯一女航天员。高兴之余,同学们,请你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喜报频传的原因有哪些?()
①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②科技人员钻研、探索
③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国家的大力支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某学校为了落实“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的指示,在网络直播中推出“共和国的脊梁——先进人物汇展”的专题活动,下面一组图片反映出的共同精神为
A.
两袖清风,一心为民
B.
民主自由,男女平等
C.
艰苦奋斗,献身国防
D.
勇于攀登,创新科研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袁隆平、屠呦呦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下列分别属于袁隆平、屠呦呦科研成就的是(  )
A.
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B.
粳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C.
籼型杂交水稻青霉素
D.
粳型杂交水稻青霉素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据此可知,“双百”方针最主要的作用是
A.
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B.
大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C.
促进了我国文艺的繁荣和科学的进步
D.
总结了中共领导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
20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如老舍话剧《茶馆》、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1959年更是有35部国产新的优秀影片同时展出。这些作品涌现,主要是在于:
A.
科教兴国战略的促进
B.
“双百”方针的推动
C.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D.
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2020年5月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报道,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了2.1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6倍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高铁.5G移动通信、新能源等领域进入世界前列,这些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加强国家安全都有重要意义。材料强调了()
A.
要把科技放到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
B.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C.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
D.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上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A.
经济快速发展
B.
文化教育进步
C.
社会保障提高
D.
饮食结构优化
流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烙印。下列流行语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
A.
“以钢为纲”
B.
“造反有用”
C.
“两个凡是”
D.
“网上购物”
下列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
①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②轻松惬意地上网淘宝、购物
③“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某“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游客的喜爱,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中国已经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B.
说明人们饮食喜欢猎奇
C.
说明人们从吃饱进步到吃好,绿色食品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说明“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只能提供简单的饭菜
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
日常生活的变化
B.
中国改革开放
C.
群众体育运动发展
D.
互联网的普及
建国后,我国交通、通信不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201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B.
我国是私家车人均拥有量最多的国家
C.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位
D.
2011年6月正式通车的京沪高铁,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俄罗斯
D.
中国
二、材料解析题
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是如何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的?“两弹一星”的研发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摘编自部编版八下教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材料二
?袁隆平说:“我做过一个梦,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空谈谈国,实干兴邦。——摘编自袁隆平《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隆平的贡献,说明该贡献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如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家强盛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材料二:航天,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据材料一,说说“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材料一、二在阐述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差异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庭聚餐?
?
?
?
?
?
?
?
?
?
进人2000年后的团圆饭
材料二······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材料三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人民的餐桌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有什么感悟?
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革新】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华师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表现。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现代流行服饰变迁】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2)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答】
①②③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②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在空间技术取得重大成就;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温饱问题;④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答】
D.据“......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可知,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的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故D正确。
ABC.这三项均与“蘑菇云”的关键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BC。
故选D。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D
【解答】
D.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D正确。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故A错误。?
B.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是1964年6月29日,故B错误。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1973年,属于农业领域的成就,不属于航天领域,故C错误。
故选D。
6.【答案】B
【解答】
B.根据题干“2017”“14年前”可知,2017-14=2003。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故B正确。
A.1999年神舟一号是无人飞船,故A错误。?
C.神舟六号是2005年发射成功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东方红一号是人造地球卫星,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解答】
①②③④.结合学过的知识,我们可知: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广大科技人才善于钻研,具有探索精神。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A。
8.【答案】D
【解答】
D.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氢弹之父”于敏、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他们所反映的共同精神是勇于攀登,创新科研,故D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A
【解答】
A.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袁隆平、屠呦呦科研成就的是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A。
10.【答案】C
【解答】
C.“双百”方针使不同的形式的艺术自由发展,不同的学派的科学自由争论,这就表明了其作用促进了我国文艺的繁荣和科学的进步。故C正确。
A.“双百”不涉及“国外的文化”,排除A。
B.本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排除B。
D.本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
???????故选C。
11.【答案】B
【解答】
A.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故排除A。
B.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所以呈现出题干所述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的局面,故B正确。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故排除C。
D.该项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D。
???????故选B。
12.【答案】D
【解答】
D.我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人力资源日益丰富,企业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强,印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题干均无体现。
???????故选D.
13.【答案】A
【解答】
A.据题干图片可知,题干表格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三大件”发生了质的变化。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表格无体现。
故选A。
14.【答案】D
【解答】
D.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网上购物方便。故D正确。
ABC.大跃进运动中,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文革”中出现了“造反有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故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解答】
①②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私家车队伍不断扩大,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轻松惬意地上网淘宝、购物成为新时期购物重要方式;随着人民生活理念的变化,“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A。
16.【答案】C
【解答】
C.据题干“某‘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前来游玩的游客的热捧”结合所学可知,野菜、粗粮成为今天餐桌上的健康食品,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发生变化,说明人们注意营养,粗细搭配,注重绿色食品等。故C正确。
A.本项所述不符合当今实际状况。故A错误。
???????BD.两项所述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故BD错误。
故选C。
17.【答案】A
【解答】
A.题目给出的三幅漫画反映了从步行赶集到开着拖拉机赶集再到现在直接网购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属于人民日常生活的变化。故A正确。
BD.两项所述以偏概全。故BD错误。
C.本项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故C错误。
故选A。
18.【答案】B
【解答】
B.我国是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但并非是人均拥有量最多,故B说法错误。
ACD.这三项表述符合所学,故ACD说法正确。
???????故选B。
19.【答案】A
【解答】
A.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与变革都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具有活力的发展中国家,①②③正确,故A正确。
BC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说法错误,故排除BCD。
?故选A。
20.【答案】D
21.【答案】民族自信:“两弹一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民族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等精神。
22.【答案】(1)原因:打破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防御与自卫。意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2)贡献: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历史作用: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特点:逐年增加。关系:科技发展推动国家强盛;国家强盛有力推动科技创新。
???????(4)原因: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高度重视与投入;科学家们的刻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为了捍卫祖国与领土的需要;改革开放为科技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教育和科研的发展培育大量人才。
23.【答案】【小题1】国家:美国和苏联。国际格局:两极格局。
【小题2】不同: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差异: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4.【答案】(1)食材由单一到多样;由勉强吃饱到吃好。
(2)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25.【答案】(1)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的使用;大众传媒:报刊的出现和出版业的发展;社会习俗:剪发辫、改称谓、倡文明等;人格平等的观念开始取代传统的等级观念。
(2)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