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三)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阅读鉴赏(58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5分)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竞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出自《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详细讲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以梁任公的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业上的威望,为写演讲做铺垫。
B.第二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已经开始描写演讲。
C.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
D.文章语言传神,有些描写花费很多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开场白的描写,所以语言是繁复的。
【解析】选C。A项,“详细讲述”错,简述演讲背景;B项,“已经开始描写”错,尚未开始描写演讲;D项,“语言是繁复的”错,本文语言简练传神。
2.分析最后一段中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反问手法总结全文,(3分)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之情。(3分)
3.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描写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肖像描写,如“短小精悍”“左右顾盼”等;语言描写,如他的开场白很有个性;动作描写,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晓得个啥?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晓得个啥?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B.徐先生在教学中思想较为开明,自己编选教材既选古文也选白话,他的这种做法让作者感受到了他的才学。
C.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这也成为了作者今后的文风追求。
D.本文在描写徐先生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独特的老师形象。
【解析】选C。“这也成为了作者今后的文风追求”错,原文是“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5.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及所表达的作者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作文中多余的话,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虚泡囊肿”,把删改后精华内容比喻为“筋骨”,表现了徐老师很有才学,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认真负责。体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
6.本文开头细致地描绘了徐老师的古怪外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结构上: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文章的开头,作者不惜笔墨,对老师古怪的相貌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然后再写老师的才华与品格,欲扬先抑,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②内容上(人物):反衬(对比),让老师的形象更生动、丰满。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用前面外在的丑来反衬下文老师“认真、敬业、爱生”的内在美,让老师的形象更生动、丰满,更凸显了老师的才华和品格。③主题上:突出主题,为后文抒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做了铺垫(准备),体现出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敬慕之情。前面细致描写老师的古怪相貌,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深,与老师分别近五十年,还能如此清晰地记得老师的音容笑貌,可见老师在学生心中印象之深,学生对老师的怀念之深,敬慕之深。④读者: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荐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第十一》,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B.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C.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D.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解析】选C。“度”是指“公孙度”做“见”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句,排除A、D;“示无迁志”是个动宾句,其后须断句,排除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举,是科举,汉晋以来,通过考试来选聘官员。
B.“征命”指的是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志向。
C.耆,老;艾,叶苍白,引为“老”。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泛指老年人。
D.“博士”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后世沿袭设置。
【解析】选A。举,应是推举。科举自唐朝开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亲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当时因为中原地区战乱而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仍然安闲自在地留在辽东,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C.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一律没有接受,而是全都封好立即退还给了公孙氏。
D.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解析】选C。管宁接受后收藏起了资助馈赠。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回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中国:中原地区。晏然:安闲自在的样子。终:终老。关键词各1分)
(2)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腕:握住手腕。进:走进一步。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关键词各1分)
(3)(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第一个“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关键词各1分)
附【译文】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亲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给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理了丧事。(管宁)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都敬重、亲善陈仲弓。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郡。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诏命,不对管宁宣布。
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回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黄初四年,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节操高尚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衣服财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
从文帝黄初年间直到明帝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诏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委顿呢?”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作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着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换穿单衣或添加衣服,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需要别人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添衣服,穿着粗丝棉巾和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形象,常常特意加设酒杯,(伤心得)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在园圃中观赏。’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去世,时年八十四岁。任命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又为博士。当初,管宁的妻子先去世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遇到了这种事而违背自己的本意呢?”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1、12题。(9分)
春 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翦翦轻风阵阵寒”中的“翦”字,本义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描写出了风的“轻”“寒”。
B.本诗第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色”为何“恼”人,这背后肯定有玄机,但作者没有明说。
C.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
D.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
【解析】选B。B项,
“拟人”错误。
12.本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视听结合;②借景抒情;③衬托(以动衬静)。
二、语言应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_____了历史和时间。?
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______,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也前所未有地富有______。?
中国金石学______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植入 琳琅满目 纵深感 发端
B.植入 目不暇接 立体感 发祥
C.移入 琳琅满目 立体感 发祥
D.移入 目不暇接 纵深感 发端
【解析】选A。“植入”是指像植树那样把一物安放到另一物中;“移入”指放入;此处应用“植入”,更准确生动形象。“目不暇接”是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此处应用“琳琅满目”。“立体感”是指某件物品或艺术品的造型效果看上去好像就站在你的面前;“纵深感”就是根据透视原理在平面中表现出的空间深度;从语境“往昔历史”“人生和世界”看,应该强调“纵深感”。“发祥”指兴起、发生,多指发生吉祥的事,侧重地域;“发端”指开始、起头;此处应用“发端”。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
B.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C.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
D.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解析】选B。按前后语境推测,本处应是给“古雅”做诠释,承接前文,按话题一致的原则处理,括号内应为“古雅是……”的句式,排除C、D两项。A项,“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改变了原文意思,因此选B。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D.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解析】选D。A项,“因为”一词,强加因果;语序不当,“我们”应在“不仅仅”前。B项,关联词“不只是……而是……”搭配不当,改变原意。C项,重复赘余,“让它”与“通过古雅”重复。
1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B.“此次降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特别是降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C.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对“教养”的追求(即精神和心灵完善),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解析】选B。A项,“心灵”后面的问号使用错误,“心灵”是后句的主语,中间不能用问号,可删除;“创伤”后的感叹号使用错误,“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是疑问语气,应改为问号。C项,“要有意思才有话说”后的分号使用错误,它与“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这一并列分句构成并列关系,而后面分句已经使用分号,其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最后一个分号使用错误,“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是总概上文,故此处分号应改为冒号。D项,括号的内容解释的是“教养”,而不是“追求”,将括号及内容移至“教养”后。
17.(2020·德州高一检测)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______________。”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王富仁先生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______________。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
18.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45个字。(4分)
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出席媒体见面会的时候表示,尽管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华为,但对华为5G业务影响不大。目前华为已获得30多个5G商用合同,与全球多个商业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华为拥有1
600多项5G核心专利,占了整个5G
ESTI标准的19%,构筑了核心竞争优势,对美国的商业和技术禁令有准备。华为在全球参加了几十个5G网络的商用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华为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比行业其他公司领先12个月到18个月不等。至于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所谓的“安全威胁”,他表示,安全问题应回归技术、用事实说话,希望回到对公司的客观评价上来。华为一直秉持对客户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在去年就已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公司运营的最高纲领,今后华为将投入20亿美元,构建全流程的产品安全体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任正非表示,华为不惧美国禁令,5G业务影响不大;华为技术领先,网络信息安全有保障。
三、写作表达(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材料二:
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学会终身学习,才没辜负一番造就。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活出生命的光彩,才无愧于春秋。
——汕头大学校歌《大学问》
材料三:
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蓄电池理论”,意思就是说,现代的人才当中,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要做一块高效能的蓄电池,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习近平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参加某电视台《少年中国说》节目的录制,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作文应结合三则材料提炼观点,题目是参加某电视台节目录播,节目是《少年中国说》,写作中应站在青年的角度对青年讲话,听话对象应是以青年同学为主的全体社会人员。
参考立意:中国的强大需要国人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就要终身学习;全民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尤其是青年人;个人素质提升要靠终身学习。
【参考范文】
与时俱进,勤奋好学,争做终身学习的青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与时俱进,勤奋好学,争做终身学习的青年”。
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全国人民团结奋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今天,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许多文件和报告中反复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在一次演讲中说: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假如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它将爆发出无限良机,并改变每一个年轻人的未来。由此可见,终身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速度越来越短。人类已经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坚持终身学习。
学习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集体效能的有效途径。联想集团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诀窍,就是联想人每一年、每一天都在学习。没有联想对于学习的高度重视与实践,就没有联想的辉煌。
企业如此,学校同样如此。教育改革,将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与作风,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从而提升个人素质。归根到底,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倡导一种学习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存需要,以此提高学生素质,进而增强学校的整体效能。学习还是一个人永葆生命活力的法宝。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明悠久的国家,有着崇尚教育的传统美德。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挑战的今天,人们蕴藏着更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迫切希望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青年阶段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面对挑战,青年人更应该认清形势,看准方向,积极响应时代召唤,迅速行动起来,做争创学习型组织的衷心拥护者、积极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
学习,应该成为一种压力,但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按照学习新理念,学习与工作是辩证统一的。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个人要想不落伍,就只有终生勤奋学习,主动去掌握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吐故纳新,让自己的大脑时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思想和文章,世人已经有目共睹,但就他这样一位世人景仰的伟人,即使晚年卧病在床,仍然对《容斋随笔》爱不释手,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学习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如果今天看到这个新潮就学这个,明天感觉那个热门又学那个,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那么我们就可能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而难以具备真知灼见。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要做到世事洞明,就必须下一番苦功,认真去学习钻研,从而获得真谛。
另外,学习还要结合个人兴趣,把专业知识学深学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才会产生更加强大的学习动力,工作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老朽了,学习是年轻人的事。事实上,只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在《智慧的钥匙》一书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人从一个生性懒惰、办事拖沓的财主手里买了一块地,等到办完一切手续后,已经是四五月份了。邻居告诉他,现在已经错过了春天,除了种些蔬菜之外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这个人经过思考,种了一些生长期较长的谷类种子,终于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只要你有播种的准备和耕耘的决心,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能够收获希望!危险固然可怕,但比危险更可怕的是人的麻痹大意;危险不一定制造灾难,但人的疏忽往往是灾难的深渊,这正是压力效应。
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更好的组织和个人。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有。不学习,就可能被淘汰;不学习,就不会有提高!
21
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之皆学之邦。终身学习,就是终身自我修养、终身自我塑造、终身自我实现、终身自我成就。让我们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以众多自我成就的个人,去构成大有作为的中华民族吧!与时俱进,勤奋好学,做终身学习的青年。我,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PAGE
-
14
-单元素养检测(三)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阅读鉴赏(58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5分)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竞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出自《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详细讲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以梁任公的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业上的威望,为写演讲做铺垫。
B.第二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已经开始描写演讲。
C.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
D.文章语言传神,有些描写花费很多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开场白的描写,所以语言是繁复的。
2.分析最后一段中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描写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晓得个啥?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晓得个啥?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B.徐先生在教学中思想较为开明,自己编选教材既选古文也选白话,他的这种做法让作者感受到了他的才学。
C.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这也成为了作者今后的文风追求。
D.本文在描写徐先生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独特的老师形象。
5.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及所表达的作者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开头细致地描绘了徐老师的古怪外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荐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第十一》,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B.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C.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D.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举,是科举,汉晋以来,通过考试来选聘官员。
B.“征命”指的是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志向。
C.耆,老;艾,叶苍白,引为“老”。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泛指老年人。
D.“博士”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后世沿袭设置。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亲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当时因为中原地区战乱而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仍然安闲自在地留在辽东,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C.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一律没有接受,而是全都封好立即退还给了公孙氏。
D.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1、12题。(9分)
春 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翦翦轻风阵阵寒”中的“翦”字,本义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描写出了风的“轻”“寒”。
B.本诗第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色”为何“恼”人,这背后肯定有玄机,但作者没有明说。
C.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
D.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
12.本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应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_____了历史和时间。?
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______,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也前所未有地富有______。?
中国金石学______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植入 琳琅满目 纵深感 发端
B.植入 目不暇接 立体感 发祥
C.移入 琳琅满目 立体感 发祥
D.移入 目不暇接 纵深感 发端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
B.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C.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
D.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D.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1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B.“此次降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特别是降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C.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对“教养”的追求(即精神和心灵完善),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17.(2020·德州高一检测)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______________。”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王富仁先生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______________。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45个字。(4分)
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出席媒体见面会的时候表示,尽管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华为,但对华为5G业务影响不大。目前华为已获得30多个5G商用合同,与全球多个商业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华为拥有1
600多项5G核心专利,占了整个5G
ESTI标准的19%,构筑了核心竞争优势,对美国的商业和技术禁令有准备。华为在全球参加了几十个5G网络的商用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华为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比行业其他公司领先12个月到18个月不等。至于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所谓的“安全威胁”,他表示,安全问题应回归技术、用事实说话,希望回到对公司的客观评价上来。华为一直秉持对客户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在去年就已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公司运营的最高纲领,今后华为将投入20亿美元,构建全流程的产品安全体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表达(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材料二:
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学会终身学习,才没辜负一番造就。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活出生命的光彩,才无愧于春秋。
——汕头大学校歌《大学问》
材料三:
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蓄电池理论”,意思就是说,现代的人才当中,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要做一块高效能的蓄电池,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习近平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参加某电视台《少年中国说》节目的录制,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