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四)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阅读鉴赏(5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4分)
包身工(节选)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上了。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可是在那一天,芦柴棒可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养的例子是不能任你开的。很快地,一个打杂的走过来了……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
“假病!老子给你医!”
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后来,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
“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4分)
( )
A.包身工的住宿条件很差。十六七个包身工睡在只有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里,而马桶也在同一个房间。
B.恶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非人的待遇让包身工几乎没有了女性的羞耻感。
C.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生病时也没有休息医疗的权利,老板会榨完她们最后一滴血。
D.包身工虽然与老板签订了三年的合同,但由于包身工的生活、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她们大部分人都在合同完成前死去了。
【解析】选D。根据原文中的“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可知,“她们大部分人都在合同完成前死去了”错误。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部分重点介绍了包身工恶劣的居住条件,同时带出了她们紧张混乱的起床情景,给人以直观的印象。
B.文章介绍了“芦柴棒”每天的工钱和两年来带工老板在她身上的收入,是为了表明包身工受剥削程度之深。
C.文章重点介绍了“芦柴棒”的遭遇,是因为她的情况比较典型,通过这一个人,读者可以想象其他包身工的情况。
D.文章在描写中透露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包身工不幸的同情和悲哀,也有对带工老板和包身工制度的愤怒。
【解析】选A。主次颠倒,应是“重点介绍了包身工紧张混乱的起床情景,同时带出了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
3.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什么内涵?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最后一段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2分)船户养墨鸭捕鱼类似带工老板和包身工的关系,说明包身工连墨鸭都不如,(2分)更能揭露包身工非人的待遇,揭露、控诉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2分)[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2分)十分形象,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硏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D.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解析】选D。曲解文意,“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表述不准确,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5.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B.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解析】选B。概括不全,原文材料一说“‘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不是所有的老一辈人。
6.作为农耕文化符号的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依然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②能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生活。③在生活习俗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非正式的,代理的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掠夺,夺取
C.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属:聚集
D.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通“促”,催促
【解析】选C。属:适,刚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B.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C.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D.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解析】选A。“臣计”是“用”的宾语,其后应停顿。“足矣”是“封留”就够了,不应该和“不敢当三万户”一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良最初本打算去跟随景驹,后在途中遇到了带兵夺取下邳以西地区的沛公,就跟从了沛公,并为他出谋划策。
B.张良善于独立带兵作战,战功赫赫,刘邦很赏识他,因而在封赏功臣时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C.刘邦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于是主动地向谋臣张良询问情况,并积极地寻求应对之策。
D.张良先用危言引起刘邦的重视,再借机指出封赏失误并为其运筹谋划,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解析】选B。“善于独立带兵作战,战功赫赫”错误。原文“未尝特将也”“良未尝有战斗功”表明张良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也不曾有战功。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些人怕陛下不能都封赏,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到被诛杀(的地步),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属”“见”“及”“诛”各l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个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以”“示”“则”“自坚”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附【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张良多病,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时时跟从汉王。
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在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这一年,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皇上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皇上说:“天下刚刚已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这些人怕陛下不能都封赏,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到了被诛杀(的地步),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皇上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皇上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个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0分)
公无渡河
李 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11.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解析】选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2.李白诗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除了妻子的劝阻,李白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李白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语言应用(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15题。(12分)
中兴通讯公司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在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还会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对此,
我们的企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________”。
这样严酷的现实,
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
必须________。
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
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________的信条,
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
步伐更坚实。核心技术的突破,
需要坚持不懈地深入研发,
要有“
十年磨一剑”
的定力。
不管是“
狼来了”
还是“
狼走了”
,都能从容应对。
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当相信,
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
( ),大力推进“中国制造
2025”
战略。
回顾历史,
从当年的“
两弹一星”,到如今的一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
是立足自身、________的结果。?
中国科技当自强,
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
在充分认清自身差距和不足的同时,
对自身的成绩和发展潜力也要保持充分的信心,
坚定信念,
迎难而上,
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不会一帆风顺,
还会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B.在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不会一帆风顺,
还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C.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不会一帆风顺,
还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D.中国在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不会一帆风顺,
还会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解析】选C。
句子的主语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因此“在”要放在主语后面,“难免会”明确了这样的情况的出现不可避免。A项,“还会难免遭遇”语序不当,应改为“还难免会遭遇”。B项,将“在”放在“中国高科技企业”前,句子就没有了主语,出现成分残缺的错误。D项,改变了句意,且语序不当。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过河拆桥 自力更生 耿耿于怀 闻鸡起舞
B.釜底抽薪 自力更生 念兹在兹 自强不息
C.釜底抽薪 艰苦奋斗 耿耿于怀 闻鸡起舞
D.过河拆桥 艰苦奋斗 念兹在兹 自强不息
【解析】选B。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加有引号,指对方给中国企业造成巨大损害。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感彩合适,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对方只是要挟,并不是所谓的一脚踢开。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好。前句说“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那么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艰苦奋斗:强调刻苦,原文中强调的是自我的努力,使用不恰当。念兹在兹:形容对某事非常重视,念念不忘。中国高科技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自立自强,应该念念不忘,时刻牢记。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情在心里难以排解。文中是对于信念的坚守,而非对于某种不快的难以释怀。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这里强调了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永不停歇的精神。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比喻有报国之志的人及时奋起,或形容勤奋。文中强调一种不屈服、不断上进的精神,使用“闻鸡起舞”不恰当。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
B.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
防止外人“卡脖子”
C.在外人“卡脖子”时,
我们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
D.解决外人“卡脖子”的问题,
我们只有加速厚植创新土壤
【解析】选A
。结合前文“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以及后文“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看出国外的封锁和阻挡与中国科技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别人“卡脖子”和自我发展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B项,从语气上看,不如A
项更有力,从内容上看,外人“卡脖子”和加速厚植创新土壤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不是防止外人“卡脖子”。C项,与A
项相比,缺少了“越是……,越要……”这样的关联词,使得语言力量不足。D.弄错了文本关涉的对象,要解决的不是外人“卡脖子”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研究显示,正常状态下,人的眼睛每分钟眨动15—20次,医学上称之为瞬目反应。每次完整的瞬目过程中,上、下眼睑闭合,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地分布在角膜和结膜表面,以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使眼球得到0.2秒的休息,所以①____________。但是,现在的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刺激,导致双眼无法实现完全的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至少减少一半。电子屏幕源源不断地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在这个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完整瞬目的次数明显减少,这就会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泪液蒸发增多。所以,③___________,眼睛持续睁着,会影响眼睛的健康,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患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的眼部疾病。?
答案:①适度眨眼有益于眼睛的健康(眨眼对眼睛是有好处的) ②眼睛需要持续保持睁眼状态 ③过度使用电子屏幕
17.(2019·宁波模拟)作为一名成年人,如果遇到下面这样的家庭对话,你该如何在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化解分歧?请写一段话化解父母的争执,不超过80字。(7分)
爸爸:“连续工作学习好长时间了,这个周末我们去东钱湖边玩吧。”
妈妈:“天这么冷,东钱湖有什么好玩的?我看中了几件衣服,周末一起去逛商场!”
爸爸:“你只知道逛商场买衣服!”
妈妈:“你只知道游山玩水!”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我”的对话要针对父母的矛盾争执而发,只要言之有理,有一定的说服力即可。教师根据学生对话内容的恰当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准确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妈妈,我听同学说东钱湖边上新开了一家大型商场,这几天正在搞特价活动呢。我们可以先到东钱湖边上散散心,舒解学习工作的压力,再去商场买衣服,好不好?”
三、写作表达(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的作品,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评论认为,她的视频蕴藏着脉脉温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先列举出李子柒的作品内容,突出其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的特点,然后提到主流媒体对李子柒作品的评论,从而明确本次作文的关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界定是不同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作文时,可结合材料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对诗意生活的向往需要提升个人素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努力奋斗;美好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美好生活,摆脱庸俗等。
【参考范文】
一枝红杏出墙来
当你见惯了盈月当空,可曾想过新月伴夜的独树一帜;当你见惯了广袤俨然的森林,可曾偏爱于峭壁之上的紫云之巅的孤松;当你见惯了墨守成规的庸俗,可曾渴望那一枝红杏或那一缕清风将你带离这樊笼高墙?
我渴望,挣脱世俗的枷锁。远离那灯红酒绿,摒弃那莺歌燕舞。撑一支长篙,漫溯在比青草更青,比蓝天更蓝的无人之境。就像那元亮兄一样,远离官场的高墙。如一只白鹤一般,飞出牢笼,鹤唳鸣出久久不得的畅快;如鱼一般,畅游桃花流水,鱼跃跳出复得返自然的质朴;如花一般,绽放南山下,灿烂笑出美好生活的真谛。
我祈祷,穿越欲念的海洋。风生水起得意之时,淡然处之。萎靡不振失意之时,泰然自若。如孔明先生所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如非放不下欲念,我们又何来烦恼呢?情人为爱,仇人为恨。爱恨情仇伤离别,如不及时放下,所得到的不过是人生路上一幢幢难以翻越的铜墙铁壁,阻隔你通往幸福之门。唯有看破,放下,莞尔一笑。欲念消除,痛苦随风而逝,幸福之花才会在墙外盛开。
我期待,敲开人与人之间的心墙,和墙外的人共舞。曲高和寡的你如何找到孤芳自赏的我,共赏阳春白雪,共煮黄酒言欢,共听琴瑟和鸣?只有敲倒心墙,二人才能实现美好的憧憬。推倒心墙,你受到的是别人友善的关怀,像沐浴春日的阳光;你听到的是知己的情话,像百灵的歌唱;你看到的是陌路人温暖的微笑,像天使散发的光芒;你得到的是拥有全世界的满足,一如茉莉花一扫往日的阴暗。
挣脱世俗的枷锁,自己寻一片明月蓝天;摒弃灯火酒绿,自己开垦一片菊花园田。这是世俗的高墙,我冲破它,得到的是如莲香一般的安心。
穿越欲念的海洋,驾一叶扁舟于浩浩江河;放下诸多杂念,点一盏心灯照亮远方。这是欲念的高墙,我推倒它,得到的是如红杏一般怒放的生命之花,爬满残壁。
放开自己的心,便拥有全世界的爱;走进别人的心,把幸福传递给他人。这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我敲开它,生命便像向日葵一样迎着太阳绽放。
一旦你冲破、推倒、敲开这一幢幢墙。你会看到,有一枝红杏怒放开来,如此美丽,如此耀眼,洒满你生命最灿烂的春天。
PAGE
-
13
-单元素养检测(四)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阅读鉴赏(5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4分)
包身工(节选)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上了。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可是在那一天,芦柴棒可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养的例子是不能任你开的。很快地,一个打杂的走过来了……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
“假病!老子给你医!”
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后来,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
“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4分)
( )
A.包身工的住宿条件很差。十六七个包身工睡在只有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里,而马桶也在同一个房间。
B.恶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非人的待遇让包身工几乎没有了女性的羞耻感。
C.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生病时也没有休息医疗的权利,老板会榨完她们最后一滴血。
D.包身工虽然与老板签订了三年的合同,但由于包身工的生活、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她们大部分人都在合同完成前死去了。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部分重点介绍了包身工恶劣的居住条件,同时带出了她们紧张混乱的起床情景,给人以直观的印象。
B.文章介绍了“芦柴棒”每天的工钱和两年来带工老板在她身上的收入,是为了表明包身工受剥削程度之深。
C.文章重点介绍了“芦柴棒”的遭遇,是因为她的情况比较典型,通过这一个人,读者可以想象其他包身工的情况。
D.文章在描写中透露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包身工不幸的同情和悲哀,也有对带工老板和包身工制度的愤怒。
3.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什么内涵?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硏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D.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5.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B.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6.作为农耕文化符号的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非正式的,代理的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掠夺,夺取
C.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属:聚集
D.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通“促”,催促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B.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C.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D.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良最初本打算去跟随景驹,后在途中遇到了带兵夺取下邳以西地区的沛公,就跟从了沛公,并为他出谋划策。
B.张良善于独立带兵作战,战功赫赫,刘邦很赏识他,因而在封赏功臣时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C.刘邦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于是主动地向谋臣张良询问情况,并积极地寻求应对之策。
D.张良先用危言引起刘邦的重视,再借机指出封赏失误并为其运筹谋划,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0分)
公无渡河
李 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11.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2.李白诗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应用(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15题。(12分)
中兴通讯公司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在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还会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对此,
我们的企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________”。
这样严酷的现实,
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
必须________。
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
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________的信条,
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
步伐更坚实。核心技术的突破,
需要坚持不懈地深入研发,
要有“
十年磨一剑”
的定力。
不管是“
狼来了”
还是“
狼走了”
,都能从容应对。
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当相信,
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
( ),大力推进“中国制造
2025”
战略。
回顾历史,
从当年的“
两弹一星”,到如今的一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
是立足自身、________的结果。?
中国科技当自强,
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
在充分认清自身差距和不足的同时,
对自身的成绩和发展潜力也要保持充分的信心,
坚定信念,
迎难而上,
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不会一帆风顺,
还会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B.在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不会一帆风顺,
还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C.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不会一帆风顺,
还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D.中国在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不会一帆风顺,
还会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过河拆桥 自力更生 耿耿于怀 闻鸡起舞
B.釜底抽薪 自力更生 念兹在兹 自强不息
C.釜底抽薪 艰苦奋斗 耿耿于怀 闻鸡起舞
D.过河拆桥 艰苦奋斗 念兹在兹 自强不息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
B.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
防止外人“卡脖子”
C.在外人“卡脖子”时,
我们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
D.解决外人“卡脖子”的问题,
我们只有加速厚植创新土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研究显示,正常状态下,人的眼睛每分钟眨动15—20次,医学上称之为瞬目反应。每次完整的瞬目过程中,上、下眼睑闭合,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地分布在角膜和结膜表面,以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使眼球得到0.2秒的休息,所以①____________。但是,现在的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刺激,导致双眼无法实现完全的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至少减少一半。电子屏幕源源不断地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在这个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完整瞬目的次数明显减少,这就会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泪液蒸发增多。所以,③___________,眼睛持续睁着,会影响眼睛的健康,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患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的眼部疾病。?
17.(2019·宁波模拟)作为一名成年人,如果遇到下面这样的家庭对话,你该如何在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化解分歧?请写一段话化解父母的争执,不超过80字。(7分)
爸爸:“连续工作学习好长时间了,这个周末我们去东钱湖边玩吧。”
妈妈:“天这么冷,东钱湖有什么好玩的?我看中了几件衣服,周末一起去逛商场!”
爸爸:“你只知道逛商场买衣服!”
妈妈:“你只知道游山玩水!”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表达(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的作品,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评论认为,她的视频蕴藏着脉脉温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