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
一
单
元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自测】
一、文学常识
《沁园春 长沙》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毛泽东
润之
《七律 长征》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沁园春 雪》
《卜算子 咏梅》
二、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沁园春(qìn)
百侣(lǔ) 方遒(qiú)
B.寥廓(ɡuō)
峥嵘(zhēnɡ)
携来(xié)
C.百舸(kē)
橘子(jú)
岁月稠(chóu)
D.湘江(Xiānɡ)
惆怅(chànɡ)
遏止(è)
【点拨】选D。A项,“侣”应读lǚ;B项,“廓”应读kuò;C项,“舸”应读ɡě。
﹒
﹒
﹒
﹒
﹒
﹒
﹒
﹒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漫江
竟然
等候
中流抵柱
B.曾经
空暇
分泌
层林尽染
C.竞争
苍茫
仓桑
风华正茂
D.长空
飞翔
挥斥
义气风发
【点拨】选B。A项,抵—砥;C项,仓—沧;D项,义—意。
三、词语运用
1.仰望星空,它是那样_____而深邃,党中央指出要在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
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
打下决定性基础。
(寥廓·辽阔)
2.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吉林大学致高三学子:天朗气清、硕果累累之时,我们将
在吉大等待你_____风发、朝气蓬勃的身影!
(意气·义气)
3.10日晚纪念百色起义90周年的壮剧《百色起义》在广西百色市上演。该剧追
忆了那段_________,塑造了众多百色起义指战员和当地百姓的形象,讴歌了革
命先烈舍生忘死的精神。
(峥嵘岁月·蹉跎岁月)
寥廓
意气
峥嵘岁月
【初读感悟】
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B.“看”字,总领七句。远望、近看,仰望、俯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作者善于思考的特点。
D.这首词上阕描绘了湘江寒秋景色,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点拨】选C。“表现了作者善于思考的特点”不正确,应为“表明作者的雄心壮志,表现其博大胸怀”。
2.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思考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点拨】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想: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概括这首词描绘了哪四幅图画。
【点拨】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课堂合作探究
【激趣导入】
导入语一: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
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
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叹宇宙
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
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
沙》。
导入语二:
他是领袖,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文本研读】
目标一:分析词中的意象、形象,探究作者的情感
1.品读上阕中“看”领起的七句词,分析其中有哪些意象,并概括这七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意象有连绵的山峦、尽染的层林、清澈的湘江、竞发的百舸、翱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湘江秋高气爽、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画面。表现了词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品读下阕中“忆”领起的八句词,分析“同学少年”的整体形象特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词句
特点
风华正茂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热情奔放,敢作敢为,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
宣传真理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点拨】“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目标二:品味语言,鉴赏手法
4.这首词用语精当,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精妙词句
分析鉴赏
万山红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林尽染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江碧透
“漫”写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江水清澈见底
百舸争流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鹰击长空
“击”准确生动地表现了雄鹰拍打翅膀的矫健迅猛,刻画了鹰的勇猛雄姿
鱼翔浅底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写山之多,“遍”写红色之广
“层”写树林因山势高低而层叠起伏的态势,“染”则形象
地刻画出秋天树叶经霜变红的特点
“百”写船之多,“争”渲染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
奋进的场面和气氛
“翔”以鸟盘旋之姿形象地表现了鱼在水中游动自如的姿态
5.品读“湘江秋景图”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角描写眼前的大好景色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6.下列各项对《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有关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前三句以橘子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
潮。
B.“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也寄寓着词人火热的
革命情怀。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写出了鹰和鱼的自由世界,也蕴含着词人对无拘无束
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怅寥廓”中的“怅”字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政治风云后发自
内心的感慨。
【点拨】选C。“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误。应是“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备选要点】
下阕主要抒情,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豪情的?
与上阕所写的景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
【点拨】抒情方式: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一代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力图主宰时势的豪情和凌云壮志;结尾问句则水到渠成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一问。
与上阕写景的关系: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景中之情的再现与升华。
【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
二、思想启迪
(文化传承)《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词人通过描绘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
“湘江秋景图”,表达了一种革命的豪情壮志,词人也更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成为一代伟人。这给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从而为今后的人生路上攻坚克难,成就一番事业,奠定坚实的信念基础。
三、技法借鉴
情
景
交
融
《沁园春 长沙》一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景物到人生哲理,情景交融,逐层推进,体现了高超的表达技巧。
【运用点拨】
鉴赏情景交融三步法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既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
以创造。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幽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
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之情等。
答题模板: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要结合诗句和意象具体描绘),营造
了一种( )的氛围/环境,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列问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了三个画面,分别是“农妇灶下夜炊图”“农夫收工闲踱图”“孩子月下数星图”。诗歌通过描绘一幅幅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景,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农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表达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之情。
阅读鉴赏延伸
【核心素养】
初心与使命
在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知识青年,正值青
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敢说敢做,以天下为己任,年轻的他们就
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立志救国是他们的初心与使命。
★文化传承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论语》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知行启迪: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把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并为此奋斗终生,死而后已。在《沁园春 长沙》中毛泽东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其实他早就成竹在胸,他在1917年写的《心之力》这篇文章中就郑重宣誓:“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毛泽东这种雄
心壮志与担当精神,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青年学习的标杆。
★践行楷模
国测一大队:大地英雄用生命践行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仅有约1/3的地区进行过精度较低的测绘。
国测一大队自1954年建队以来,坚持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他们拉着骆驼、牦牛、
架子车,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地控制测量。
他们徒步行程6
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
500多圈,先后六测珠峰、
两下南极、36次进驻内蒙古荒原、46次深入西藏无人区、48次踏入新疆腹地,
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控制测量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提供了宝
贵的数据。
正如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所说:“忠诚奉献是这个队伍的魂,6
000米永远是氧气不足的,新疆的戈壁滩永远是风沙大的,这是改变不了的。所以说改变的是人的装备,不变的是人作业的精神和作风。”
【范文借鉴】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
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
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
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①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
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
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_②,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
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
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
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是寻常百
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
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
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
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
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
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
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
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
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
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
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
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
电灯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
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习主席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
民族的历史上。③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
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
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
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鉴赏体验
①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段列举三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④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读者的阅读趣味,引出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深感各种压力,经常问问,可以相互获得心理的支持和安慰。
“人生的意义”应体现在“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
的感受”中。
尽到自己的责任,承担属于自己的义务。(共48张PPT)
第2课 诗 两 首
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自测】
一、文学常识
戴望舒,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_________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
他因此赢得了“_________”的雅号。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_____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
《_____________》等。
《雨巷》
雨巷诗人
新月
翡冷翠的一夜
二、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荡漾(yàng)
河畔(pàn)
颓圮(pǐ)
B.寂寥(liào)
彷徨(páng)
长篙(gāo)
C.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漫溯(shuò)
D.满载(zǎi)
浮藻(zǎo)
青荇(xìng)
【点拨】选A。B项,“寥”应读liáo;C项,“溯”应读sù;D项,“载”应读zài。
﹒
﹒
﹒
﹒
﹒
﹒
﹒
﹒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芬芳
忧愁
彳亍
谜茫
B.凄清
冷漠
哀怨
清潭
C.星辉
离墙
打扰
惆怅
D.榆阴
沉绽
愁怨
凄婉
【点拨】选B。A项,谜—迷;C项,离—篱;D项,绽—淀。
三、词语运用
1.他埋首于书海之中,在万物_____的雪夜,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是唯一的旋律,
桌上一盏昏暗的灯,像在为书海中的他引航。
(寂寥·寂寞)
2.支队民警巡逻时,发现一位老人满脸愁容,在路边_____,立刻上前耐心询问,
将老人送回家中。
(彷徨·徘徊)
3.第八届广州国际灯光节正式亮灯。广州塔色彩_____,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观
看。
(斑斓·斑驳)
寂寥
徘徊
斑斓
【初读感悟】
1.下列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
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
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
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
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点拨】选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
2.下列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
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
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
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
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点拨】选A。“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错,连用三个“轻轻的”,写自己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透露出难舍难分的离情,不可能把读者带入欣喜的意境,整个作品都是哀伤的基调。
课堂合作探究
【激趣导入】
导入语一:
《雨巷》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导入语二:
《雨巷》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再别康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文本研读】
目标一:分析诗中的意象,把握作者感情
1.《雨巷》中“雨巷”“油纸伞”“丁香”三个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特点
意境
雨巷
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凄楚美、朦胧美
油纸伞
古旧、沧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香
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迷蒙、凄美
蒙蒙细雨中阴沉潮
湿、幽深、寂静
神秘、迷蒙、凄清、冷漠
美丽、高洁、
柔弱、愁怨
2.
《雨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点拨】迷惘、哀怨、惆怅。
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自己的孤寂、迷惘的心情;在描写“姑娘”时,用了“结着愁怨”“哀怨又彷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3.《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有何特点?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意象
特点
思想感情
云彩、金柳、波光、软泥、青荇、柔波、清泉、浮藻、星辉、夏虫
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彩鲜艳明
丽,温润妩媚
可人
表现了诗人身处康桥美丽自
然景色之中的无限欣喜之情,
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
4.下面对《再别康桥》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
A.诗中“轻轻的”“悄悄的”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忐忑和
自卑。
B.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将“榆阴下的一潭”比作天上虹,表现出诗
人对康桥的热爱之情。
C.“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
情。
D.“但我不能放歌”是因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也是诗人以此向康桥做理性的分
别。
【点拨】选A。“忐忑和自卑”有误。应是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细心呵护和难舍之情。
目标二:鉴赏诗歌的形式之美
5.《再别康桥》一诗的第一节用了“轻轻的”,结尾一节换成“悄悄的”,这一
变化有什么作用?
【点拨】“轻轻的”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
淡淡忧伤,又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结尾一节“悄悄的”与第一节
“轻轻的”首尾呼应,既避免了单调感,又表达了诗人生怕打扰了康桥宁静的细
腻感情,再次强化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
6.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就体现了“三美”,试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图表。
【点拨】
7.《雨巷》在运用不同意象时,体现了怎样的绘画美?试简要分析。
【点拨】《雨巷》全诗运用雨巷、丁香、颓墙等意象,其色彩都是低沉喑哑的,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虽然没有缤纷的颜色,却独有一番淡雅、哀怨的韵味。是一幅淡雅的中国写意画。
目标三:探究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8.《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我”心中的理想,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点拨】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作者避难躲在友人家中,陷入幻灭痛苦迷茫之中,这时期诗人又爱上了朋友的妹妹。由此可见,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既有追求爱情的影子,同时又象征着自己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这一意象笼罩着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目标四:探究《雨巷》《再别康桥》艺术特点之异同
9.分析《雨巷》《再别康桥》二诗在诗歌结构方面有何异同,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异同
分析
同
二者均是首尾两节基本相同,首尾呼应,形成①_________的艺术效
果,不仅②_________________,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异
《雨巷》全诗七节,六行一节,每行字数不等,③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再别康桥》全诗④___节,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当,
单行、双行错开一个字排列,形式上给人美感——富于建筑美
回环复沓
渲染了诗人的情感
给人一种错落有
致的形式美
七
【备选要点】
《再别康桥》第六节说“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点拨】因为康河的美,宁静而和谐,星辉、金柳、水草、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诗人的心境已与康桥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有的意境,作者不愿打破这种特有的氛围,所以“不能放歌”。
【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
1.《雨巷》
2.《再别康桥》
二、思想启迪
(文化传承)学习《雨巷》一诗后,你从雨巷、姑娘和丁香等意象和优美的诗
句中,获得了哪些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感受到追寻梦想、人美与诗意人生、不舍的情怀、理想与现实等内
容。
三、技法借鉴
含蓄抒情的象征手法
《雨巷》一诗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既含蓄地暗示出作者的情怀,又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
【运用点拨】
妙用象征,巧以传情
(1)表达难以言传或不便言明的情感。
如《雨巷》中,戴望舒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久久期待与彷徨的身影,可以理解为象征着诗人希望与幻灭两种矛盾交织的痛苦和顽强以及执着奋斗追求的精神,是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
(2)使感情表达更含蓄。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
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
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寄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
境。
(3)启发读者的联想。
如《雨巷》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孤
独惆怅而执着地彷徨期待的抒情主人公等,这些象征物使人认识到的绝不仅仅
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东西,而是让人展开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联想。
(4)深化诗歌主题。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印 象
戴望舒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诗歌多处使用了象征手法,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飘落到深谷里去的幽微的铃声,驶向烟水深处的渔船,都象征着诗人希望的渺茫。
阅读鉴赏延伸
【核心素养】
精
神
家
园
徐志摩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康桥,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河的水,开
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可以说,“康桥情结”贯
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文化传承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3.我是东西南北人,平生自号风波民。百年过半洲游四,留得家园五十春。
——黄遵宪
知行启迪:家园如厚厚的棉袄,等待着每一个孤苦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把雨伞,永远为风雨兼程的流浪者撑起一片蓝天;家园如加油站,一次又一次给流浪者补充着能量;家园如一根扯不断的线,线的末端总是系着流浪者的大风筝。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你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诗意的生活,屈膝的生活,百无聊赖的生活……由你选择,生活由你决定,不是由它本身来决定。记住:栖息于精神的家园,过诗意的生活。
★践行楷模
“魔芋大王”何家庆:
把“生命的唯一”留给山村
2019年10月19日晚,“魔芋大王”、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家庆在
合肥去世,享年70岁。
何家庆曾步行12
684公里,足迹遍布鄂豫皖三省19个县,先后攀登千米以上
的山峰357座,采集植物标本3
117种,近万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
别山的人,他的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依据;他曾跨越八省区、
行程三万多公里,为农民推广魔芋栽培技术;他还曾以65岁高龄再次走进山区,
开展“瓜蒌扶贫”……
“他把‘生命的唯一’留给了贫困山村。”何家庆的得意门生、安徽农业大
学博士生王强说,“因为他从百姓的目光中,看到了老百姓对科学种植知识的渴
求。”
获知身患绝症后,何家庆提出,要把眼角膜捐献给山区贫困孩子。何家庆去世
后,安徽省红十字眼角膜库工作人员办理了相关角膜捐献手续。医生说,他们提
取了他的两枚眼角膜,非常透明……
何家庆走了,一个纯粹的人就这么走了。但他的声音仍在人间,鼓舞着无数奋
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我可能多做一些事,尽早尽快为更多百姓改善经济状
况。……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是教师,必须这样做!”
【范文借鉴】
家 园
家园,充满温馨,能始终给人以温暖,拥有家园的人是幸福的。无论什么样的家
园,都是上天的恩赐,都是生我育我的故土,难道不值得好好地珍惜和守护吗?_①
一、春来江水绿如蓝②
四月的江南,草长莺飞,绿染江堤。在那小桥流水人家中,有莺儿低吟,有燕儿双
飞,这样的风景是否也曾在梦中出现?梦中的江南确有着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
光。在梦中还会出现一个温婉的江南女子,有着江南春水般白皙的皮肤,有着
江南四月天空般明朗清澈的眼眸,在江南四月微微的细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嘴角带着笑意,在长着青苔的石路上,低眉悄声走过,只给人留下清秀的背影和无限美好的遐想……江南的风景和江南的人,都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神话。
江南,我美丽的家园啊,教我怎不忆江南?
二、大漠孤烟直②
和秀美湿润的江南相比,秋天的塞北别有一番奇异的景色。这里没有小桥
流水,没有漫山遍野的花草,只有平沙茫茫黄入天。然而,它依旧是我的家园,是
我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家园。塞北这豪迈粗犷的地方,这荒凉孤寂的地方,在秋
空下,竟也显得这样的壮阔和美丽。塞北的风吹过,吹走了空中的尘埃,天空依
然那么明亮、纯净、高爽,像一汪秋水,波纹不起,清澈得能照出下面的山,下面
的人。于是整个的心也跟着陶醉,沉浸在这豪放而辽阔的塞北中,遐想在这壮阔
的风景所孕育出的许多杰出的英雄人物的回忆里。
塞北,我英雄辈出的家园啊,教我怎不把你深情缅怀?
三、古道西风瘦马②
夕阳下,古道边,芳草碧连天。③这里也许是山峦重叠,到处悬崖绝壁,弯弯曲曲
的山间小道,难以攀缘,真是难于上青天。这里也许是北风呼啸,沙漠连绵,到处
是残垣断壁。这里往往人迹罕至,苍凉,荒芜,冷寂。难道这里就不是我的家园?
是,这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浸透着汗与泪的足迹似乎仍依稀可见。张骞的西域之行,玄奘的西行之
旅……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历史的车轮滚滚,但却磨灭不了我们的祖
先在这里艰辛奋斗的痕迹,这里虽然很贫瘠,却是他们不舍不弃挚爱的家园,也
是让我感怀的家园啊!
江南,塞北,西部……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是大自然的恩赐,承载着祖先的汗水和热情。④想起过去经历的风风雨雨,遥想未来的漫漫征程,我会热泪盈眶,因为我爱这个家园,且爱得这么深沉。
(有删改)
★鉴赏体验
①文章开篇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运用三个小标题,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章灵活化用诗句,巧妙地写出了塞北风光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④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对前文所写的江南、塞北、西部进行小结,彰显文章主旨
并表达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文章开篇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句的形式表示明确的观点,发人
深思,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文章所运用的小标题,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
铺张,便于突出重点。还可以使文章疏密有致,具有形式上的美。(共46张PPT)
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自测】
一、文学常识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_____,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代表作品有《北方》
《_______》《_____》《光的赞歌》《___________________》等。
海澄
向太阳
火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典押(diǎn
yā) 忸怩(niǔ
niè)
凌侮(líng
wǔ)
B.叱骂(chì)
醉酒(zuì)
咒语(zhòu)
C.拥抱(yōng
bào)
娇美(jiāo)
飘泊(piāo)
D.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
huáng)
悄然(qiǎo)
【点拨】选A。“忸怩”中的“怩”应读ní。
﹒
﹒
﹒
﹒
﹒
﹒
﹒
﹒
﹒
﹒
﹒
﹒
﹒
﹒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碾压/辗转 保姆/永保青春 堤堰/偃旗息鼓
B.推诿/枯萎 炕头/引吭高歌 浆洗/奖掖提拔
C.佼美/矫健 瓦菲/雨雪霏霏 赡养/高瞻远瞩
D.欺侮/诲暗 苔藓/怡然自得 沉沦/天伦叙乐
【点拨】选B。A项,“保”应改为“葆”;C项,“佼”应改为“娇”;D项,“诲”应改为“晦”。
三、词语运用
1.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春耕_____胜利的希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守望相
助、共克时艰,就必将实现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双丰收。
(养
育·孕育)
2.三乡人大多_____水性,晚上赶不上船渡,就脱下衣服,用手托着,直接游过对
岸,上岸穿上衣服,就可以回家了。
(熟识·熟悉·熟习)
孕育
熟习
【初读感悟】
1.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抓住了人物名字来描写,这个贫苦保姆的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的贫苦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一社会现实。
B.诗歌开篇就写到了大堰河的墓地,一下子就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悲剧的气氛。
C.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而是用鲜明的画面,通过“手”把她繁重的劳动表现出来。
D.最后一节中,诗歌句式由长短错落转为整齐的排比,语气也由舒缓变得急促。
【点拨】选D。应该是“句式由整齐的排比转为长短错落,语气也由急促变得舒缓”。
2.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相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里的“自己”就是指代“我”。
B.“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既回到了“家”,却又只是“客”,矛
盾中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诗歌第六节都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铺
叙的。
C.“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诗歌第七节连用六个“笑”,与“大堰河,
她含泪的去了”形成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感受到一份沉重。
D.诗歌第十一节中“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一句饱含着诗人数不尽
的人生感慨。
【点拨】选A。这里的“自己”指代“父母”,家是“父母自己”的,不是“我”的,“我”在心里不认同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
课堂合作探究
【激趣导入】
导入语一: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有一位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睹雪而思人,因冷而神飞,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含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导入语二:
有一句诗感动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位土地的歌者就是诗人艾青。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因为这里有他忠诚着的民族,挚爱着的母亲——大堰河。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文本研读】
目标一:鉴赏诗中的景物描写
1.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景物
修饰语
表达效果
①_____
雪压着的草盖的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居
关闭了的
瓦菲
枯死的
园地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
长了青苔的
坟墓
石椅
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
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
的惨淡景象,暗示大堰河生
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
透着诗人的伤痛和怀念
目标二:分析细节,把握形象特点
2.第四节和第七节描述了大堰河繁重劳动的细节,这些细节展现了大堰河怎样的特点?
渗透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点拨】(1)展现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纯朴、宽厚、易于满足的特点。
(2)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激和对大堰河悲苦命运的同情。
【备选要点】
第八节中大堰河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梦是大堰河“不能对人说的梦”?
【点拨】(1)大堰河的“梦”是参加乳儿的婚礼,吃上乳儿的婚酒,“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2)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所以她盼望乳儿幸福,但是地位的悬殊、世俗的观念所形成的无形的鸿沟又使她只能把这个梦深藏在心里。同时诗人写大堰河这“不能对人说的梦”也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目标三:分析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语言
3.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诗中的几组对比,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对比内容
表达效果
大堰河的生活状况和地主家的生活状况的对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我”在养“我”的大堰河家和自己家感受和待遇的不同的对比
清楚地显示了两个家庭与诗人的感情的亲疏和爱憎,表现了大堰河的美好心灵
突出了大堰河家的极度贫困和生“我”
的地主家的豪华奢侈,表现了给乳儿无尽
温暖的大堰河的伟大,暗示了对不合理的
社会制度的控诉
对比内容
表达效果
大堰河的梦境和现实情况的对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的尖锐对比
突出了对不公道社会的愤慨和控诉,饱含诗人对大堰河深深的悼念和歉疚
写出了大堰河生前辛苦操劳,满怀对
“我”的期望,死后却凄苦悲凉,表现了
诗人对大堰河的悼念和同情
4.诗中大量运用反复手法,使诗人的感情凝重隽永。朗读第七节,分析反复写“她含着笑”的表达效果。
【点拨】诗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六个“她含着笑”,写大堰河尽管有永远也干不完的艰辛的劳动,但她却很快乐、坚强、质朴、乐观。
5.如何理解第六节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的“新客”一词?
【点拨】“新客”一词别有意味,在之前还加上“生我的父母家里”这一定语,看似矛盾,却表明了“我”在这个家里的位置,表明了“我”对父母的排斥以及和他们关系的疏远。
【备选要点】
诗中大量运用排比,请以第四节为例分析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好处。
【点拨】第四节中八个“在你……之后”的排比,铺叙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她的勤劳品格,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这样写省去了许多笔墨,扩大了内容意境的容量。
目标四:探究作者的情感
6.下列对诗中“紫色的灵魂”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紫色的灵魂”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可见灵魂是有颜色
的。
B.紫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诗人用此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高贵与美丽。
C.紫色是一种痛苦、压抑的颜色。紫色的灵魂,是痛苦的灵魂,也是悲哀的灵
魂。
D.诗人用“紫色的灵魂”,表达的是发自肺腑的对大堰河这位亲人的感激与歌
颂。
【点拨】选A。“灵魂是有颜色的”有误。灵魂本没有颜色,是诗人对大堰河的痛苦而又高贵的灵魂的形象比喻。
7.品读第十二节最后三句,探究其中蕴含的情感。
【点拨】最后三句使得“大堰河”的含意更广泛了,它是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化身,这就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
二、思想启迪
(文化传承)《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表达出诗人对贫苦亲人的无限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学习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学会感恩、人间真爱、回忆与思念、付出与收获、爱的无私与伟大等。
三、技法借鉴
反复修辞,歌咏真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回环婉转,一唱三叹,凝练隽永,荡气回肠,似乎有诉不完道不尽的浓浓情愫,让人联想不已。
【运用点拨】
鉴赏反复手法三步骤
1.明手法。明确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2.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里运用了反复手法。
3.表效果。在分析运用情况基础上,表明反复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宫词一百首(其八十三)
王 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注】学阿谁。
【注】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请举例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②“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阅读鉴赏延伸
【核心素养】
母 爱
《大堰河——我的保姆》饱含着诗人对乳母炽热的爱,以及激情无限的赞
美。在追述大堰河平凡的生与死中,诗人仿佛感受到了乳母“厚大的手掌”抚
摸自己的温暖,真切地感受到母爱如山!
如山崇高,如山厚重,如山伟大……
★文化传承
1.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孟浩然
2.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3.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韩愈《谁氏子》
知行启迪:有一种爱,伟大而平凡,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有一份情,无私而博大,绵绵不断,情谊深长。这就是母爱,永远都是不求回报,无私付出。在许多人记忆的殿堂里,母亲一直都是最忠实的后盾,每一步的成长,都在母亲慈爱的目光中完成;每一次的成功,都在母亲欣慰的笑容中度过。岁月荏苒,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也许因为我们无以回报流淌的岁月所赐予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爱着我们的母亲。
★践行楷模
武汉妈妈最后的爱
武汉一位妈妈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不幸去世,在隔离前她给女儿留字
条:“你做蛋糕的面粉过期了,我给拿走了,食品都是有保质期的,你一个人生活
以后买小包装的,日子是要精打细算地过……”妈妈用最平淡的话叮嘱,就像暂
时出个远门一样,谁知道这一去就是永远了。
妈妈写好字条后,被送去医院隔离,哪知病情加重,抢救不过来去世了。因
疫情原因,死者只能被直接拉走火化,女儿跟着殡仪馆车辆哭喊着“妈妈”。妈
妈去世后,女儿就在门口跪着磕头送一程。她们连最后一面的告别,都显得如此
仓促。可就在一个月前,妈妈还在唠叨她为什么还不结婚,要孩子。
人生没有永远,来日并不方长,一定要活好当下,珍惜眼前。别再等待,别总
拖延,否则就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范文借鉴】
母爱深似海
九 满
从我记事起,我的母亲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日复一
日地在土地和家之间忙碌着。我穿的鞋子是她亲手缝制的,家里的蚊帐是她亲
手纺制的,我们家的枕套、被套、鞋垫上面都有母亲绣制的图案,或花草、或飞
禽、或走兽。①可是,当时的我,完全没有体谅母亲的辛劳与付出,每天最期待的
就是玩到饿的时候,看着家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然后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叫
我回家吃饭。
小时候,我总是盼着快快过年,因为过年有荤菜吃,好的年景还有新衣穿,但
母亲却始终穿着那件旧式蓝衫,只是补丁一年比一年多。那时候,家里穷,饭菜
油水不多,每次吃饭,母亲总是把好一点的饭菜留给我们。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
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尽孩子们
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我常听母亲说:“要是天天有饭吃,就是没有菜,我
也能吃两碗。”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母亲背对我们喝粥的背影,我的心就会痛,
我的泪就会流。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永远忘不了一九八三年的那个暑假,母亲为了我的学费,
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转来转去焦急不安的身影,当我收拾行李时,我惊喜地
看到母亲放在我衣服上的五元钱。那时,常有人劝我母亲:“别让九满上学了,
早点回来种田成家才是正事。”②而母亲认定唯有让儿子上学,才能走出农村,
才能彻底改变生活的命运,所以,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母亲都始终如一地支持我
上学。我知道母亲的艰难,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用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一定
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以此来回报母亲无怨无悔的付出。
一九八四年,我终于考上长沙一所理工学院,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母亲时,
我不知母亲那一刻在想什么,我相信给她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她说
的第一句话就是要去菩萨面前谢恩,要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九满上大学
了!”
因为我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母亲,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
而且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十五岁以后,回家的时间仅仅是节假日或寒暑假,
所谓想家,其实就是渴望母亲给我筹集的学费,回家吃顿饱饭……所以,在我的
心中,故乡在慢慢地缩小,而母亲的身影却在不断放大!
大学毕业后,当我告诉母亲:我被分配到广州工作。母亲的神情是复杂的,
既有欣慰也有失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让她觉得儿子不应离开
她,而母爱又使她觉得不应阻碍儿子的前程,母亲的失落只有我才能感觉到,我
知道,母亲是希望儿子留在故乡的。从我离开故乡到广州工作的时间里,母亲经
常因挂念儿子而偷偷地落泪,特别是在她患病的时候,一有人提起我,母亲说话
就会哽咽,这是我后来听嫂嫂说才知道的。虽然我离家离得断然绝然,但是,从
我参加工作的那年开始,只要一休假,虽然要坐十几个小时人满为患的火车,虽
然待在家里的时间只有两天三天,我也会带着疲惫和兴奋匆匆往家赶,因为那里
有我的母亲。
因为年龄的缘故,母亲已经老态龙钟,走路也要借助拐杖。后来,我把母亲
从乡下接到广州,以为故人、故乡可以暂时从母亲的脑海里淡出,专事休养。其
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③昨天说二姐的身体,今天说五哥的夫妻关
系。晚上看电视,明明是粤剧,她却说是湖南花鼓戏。当有晚辈从故乡来到广州,
母亲便会急迫地向他打听村子里的情况,当听到一切安好时,脸上就会露出欣慰
而放心的笑容;当听到村里有人生病或去世时,母亲的情绪就会非常低落,通常
好几天都无法从担心和失落的心情里走出来。
母亲在广州还没住满一年,就匆匆地返回故乡了。每当她得到我要回乡探
亲的消息时,母亲的心情就会突然变得开朗起来,精神也比平日好了许多,整天
兴奋地念叨:九满还有几天几天就要回来了。我一回到老人身边,母亲的一切就会以我为中心,看着忙前忙后的哥哥嫂嫂,看着满屋子乱串叫嚷着的侄男侄女,老人就会开心,就会快乐。当我在母亲身边坐下来,她总是拿着我的手,重复地对我说:“九满,我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希望你多回来看看。”所以我每次探亲,都会谢绝一切同学朋友聚会,就是想在母亲的身边多待上一点时间,以此减少母亲心里的挂念,多给自己一些尽孝的机会,来弥补距离的缺憾。
★鉴赏体验
①仔细阅读画线句子,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写出母亲的辛劳和对孩子与家庭的热爱,照应标
题,突出人物形象。
②文章提及一些人劝说母亲让儿子放弃学业的事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衬托母亲的远见,认为唯有让儿子上学,才能走出农村,才能彻底改变生活
的命运。突出母亲对孩子的爱与无悔奉献的伟大情怀。
③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
明确: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喻为活字典,写出了母亲虽身在
广州,却对熟知的故乡的无限牵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