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3 11:08:38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理清作者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方式。
3.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4.探究中国建筑对当下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对待中国古建筑的问题。
自主预习
一、相关材料
1.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1924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主要建筑作品有: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曾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2.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二、文本研读
1.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
2.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3.什么是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4.中国古建筑是保护还是拆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谈谈你的认识。
课堂探究
一、布置任务
我们生活在被建筑包围的城市,每天穿梭于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我们也经常能接触到如北京故宫、皖南民居等中国传统建筑,它们历时很长,分布很广,形式多样。但是,《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类学术论文,我们大多读不懂,也不喜欢读。那么,教材编写者将这样一篇文章选入教材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把它放入本单元中?如果你是教材编写者,请写出你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及单元的理由。
要求:可多角度思考,如单元专题、文章本身、读者(学生)、现实意义等,有理有据。
二、课堂交流
1.小组交流记录
?
?
2.课堂点评记录
?
?
推荐理由评价表
评价项目
具体标准
评价等级
自评
师评
观点
观点鲜明,见解独到
A
B
C
论据
准确充分,典型具体
A
B
C
语言
表达准确,简洁流畅
A
B
C
整体印象
总评
核心素养专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是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A.材料二:      B.材料三:     ?
2.小组合作,寻找身边的古建筑,观察它们的存在状态,拍照记录,试着解读建筑中的文化内涵,课上交流展示。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二、1.①主要构成部分:单个建筑由台基、房屋本身、屋顶三部分构成。
②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物围绕户外活动场所建成,在平面上成轴对称,主要房间向南。
③主要结构方法:采用木制框架结构。
④斗拱: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也有装饰作用。
⑤举架使屋顶呈缓和的坡面。
⑥屋顶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⑦大胆选用朱红作为屋身主要颜色。
⑧加工外露部件使之具有装饰性。
⑨大量使用装饰性材料。
2.这是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则,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3.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4.保护:可从中国建筑在审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谈。
拆毁:可从影响市容,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等方面谈。
核心素养专练
1.(1)D (2)C
(3)A.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B.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2.略
-
5
-说“木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自主预习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1.关于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2.人物评价
静希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二、基础知识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阳(  )
无妨(  )
陇首(  )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三、文本探究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6.概括各段的段意。
四、核心素养专练
(2020浙江语文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7.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9.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      (2)材料三:     ?
参考答案
  二、shù
jú lái xiāo cén fáng lǒng quán zhēn wéi bó niǎo shū xī tiáo zhuó gāo rǎn
shuān piān
三、1.“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1)含有落叶的因素;(2)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6.(1)“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3)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金。
7.D 8.C
9.(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4.语言组织合理,口语表达流畅。
自主预习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1.关于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2.人物评价
静希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二、基础知识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阳(  )
无妨(  )
陇首(  )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三、文本探究
“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四、核心素养专练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      (2)材料三:     ?
参考答案
  二、shù jú lái xiāo cén fánɡ lǒnɡ quán zhēn wéi bó niǎo shū xī tiáo zhuó ɡāo rǎn
shuān piān
三、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
显得空阔   洗净绵密之意
四、1.D 2.C
3.(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
8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2.筛选整合信息。梳理作者及其团队发现、应用青蒿素的科研过程,关注那些对科学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3.评价人物,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体会文章严谨而又准确的语言特色。
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青蒿(  )素 疟(  )疾 精髓(  ) 肆虐(  )
羟(  )基 衍(  )生物 拯(  )救 砒(  )霜
明确:hāo;nüè;suǐ;nüè;qiǎng;yǎn;zhěng;pī
2.明确文体,梳理时间线。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小标题)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下面请同学们梳理文中出现的时间和对应的事件。
时间
事件
1967年
1969年
1971年10月04日
1972年11月08日
1973年
1977年
1979年
1981年
1982年
1986年
2002年
2009年
2011年
2015年
课堂探究
3.筛选信息,展示科学发现过程。完成下面填空。
研发青蒿素的过程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1969
  4.请同学们结合青蒿素的发展历程,并从文中找出每个阶段中你认为能够表现其艰难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并加以理解。
关键句:?
关键词:?
理由:?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的人,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这位女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以及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6.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7.屠呦呦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参考答案
  5.AC 解析: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文章在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时,采用了平实的语言,没有进行细腻的描写。
6.答案: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她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她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她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理解概括题,阅读时要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7.答案: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维权是她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的人。她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荣誉,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
解析:解答这道题,除了立足文本,还要联系现实分析。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筛选整合信息。梳理作者及其团队发现、应用青蒿素的科研过程,关注那些对科学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2.评价人物,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严谨而又准确的语言特色。
自主预习
1.根据文中的时间线,梳理出相应的事件。
时间
事件
1967年
1969年
1971年10月04日
1972年11月08日
1973年
续 表
时间
事件
1977年
1979年
1981年
1982年
1986年
2002年
2009年
2011年
2015年
  2.从这些事件中精选屠呦呦的成果,进行概述,要求语言严谨准确。
成果1:?
成果2:?
成果3:?
课堂探究
1.分组讨论,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够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自主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3.小组交流,写出屠呦呦入选“20世纪最伟大人物”的理由,各小组精选三条进行班级展示,并陈述观点。
4.汇总班级中所有小组写出的入选理由,评选出大家公认的3条最佳理由。
?
?
?
5.展示BBC列出的屠呦呦入选“20世纪最伟大人物”的三大理由(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谈谈自己的理解。
6.请撰写屠呦呦入选“20世纪最伟大人物”入选词。
?
?
?
7.同学互评入选词。
8.朗读BBC给屠呦呦的入选词,并进行评价。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根据所给问题,围绕原文查找补充答案。
2.自主挖掘文章,模仿采访方式,紧抓重点,设问设答。
3.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解主要内容。
4.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探寻隐藏文本后的丰富内容。
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
加来道雄博士,美籍日裔物理学家、著名畅销书作家、超弦理论奠基人。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的《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时空》《平行宇宙》等作品被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且广受赞誉。
2.给汉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五彩bān
lán(  )  xiá(  )想  杜(  )撰
惊chà(  )  怪dàn(  )  撒手人huán(  )
(  )刨根问底  浩hàn(  )  (  )湮没
畏(  )葸不前
3.思考本文题目与内容是否相契合?说说理由。
课上探究:
问题一:有几个同事帮你设计了几个参考问题,以这篇文章作为采访资料,请试着预设答案。
同事帮你设计的参考问题如下:
A问题:本篇选自您的《超越时空》,题目的核心词为“教育历程”,结合全文内容看,你认为这“教育历程”该如何理解?
答案:
B问题:你(加来道雄)在《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追忆自己尚在童年时就能够观察水池中的鲤鱼并且想象到它们作为与人相似的另一种生物,处在自己的宇宙中时发生的与人类相似的种种遭遇——不论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宇宙还是看待其他超乎自己认知的事件。请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够让人具有跳脱自己所见所感的小宇宙的能力?
答案:
C问题:爱因斯坦对你的影响是怎样的?
答案:
D问题:对于自己青少年时期自发地对物理科学的探索实践,比如制造电子感应加速器,你认为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答案:
E问题:你的文章非常有吸引力,在中国,很多读者认为虽然不能够完全读懂你书中的所有概念,但是却仍旧因为你的书而对宇宙、对更抽象的物理世界有了浓厚的兴趣。你觉得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的科普?
答案:
问题二:你觉得他们设计的问题中 哪些比较适合用来采访?
(写出序号)      理由: ?
(写出序号)      理由: ?
(写出序号)      理由: ?
问题三:你还打算问他什么问题?可以试着拟出问题并且预设答案。
你还打算问他什么问题?
A问题:
答案:
B问题:
答案:
C问题:
答案:
小组提升:评出最有深度、最令人期待的采访问题,到讲台展示,并依据“评价维度表”来评价。
参考答案:2.bān
lán 遐 zhuàn 诧 诞 寰 páo 瀚 yān xǐ
评价维度表
被评价者姓名:    ?
项目
评等级(A-D)
可改进之处
1.设置的问题明确(是否抓住所要讨论的关键概念和术语进行描述)
2.提问者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是明白晓畅的
3.我认为该问题的亮点是
4.我认为如果想提升采访的价值、水平,还可以
  【课后作业】
小小研讨会:在为这一课收集资料时,老师发现《超越时空》一书中文版已经绝版了,同为物理学家、科普作家的霍金所著的物理科普作品销量虽大,在日常生活中却也鲜有人提起。因此,我建议开设一个小型讨论会,请同学们自行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然后在班内开展研讨会、自主安排发言人员,研讨会主题为“物理学科推广为什么难?针对中小学阶段我能做什么?”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