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课内外阅读名师汇编
一、
课内阅读部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共4分)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
,天气是
,作用是
。(共3分)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
,
欲断魂。
酒家
?牧童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这个节日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
A.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
B.神在他乡的孤独落寞。
C.对杏花村的喜爱。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__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元日》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写的节日是__________,即农历____________,俗称“________”。
3.诗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的节日气氛。
4.给诗句中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字母)
(1)爆竹声中一岁除(
)
A.去掉。
B.过去。
C.表示不计算在内。
(2)千门万户曈曈日
(
)
A.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B.形容太阳落山后天色渐暗的样子。
5.“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今天也就是更换春联。请你写一副对联,愿新的一年会给农民带来吉祥和好运。
.
.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诗中所描写的节日是__________节。
2.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忆:________
异乡:__________
独:_________
遍插:__________
3.哪一句诗是作者想象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孤身在外的浪子们的心声。
5.此诗写出了游子的___________之情。
6.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请描绘出来。
.
.
.
.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诗中的“佳节”是指(
)节,现在又被我们称为(
)节。
2.诗中用于表现远在他乡的游子逢年过节便会深深地思念故乡亲人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描写了(
)和(
)的节日习俗。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的思念之情。
(六)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倍思亲。
________登高处,__________茱萸少一人。
1.将古诗内容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代著名的诗人。
3.“独”的意思是__________,“异”的意思是__________。
4.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___节,古人在这一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习俗。
(七)阅读《纸的发明》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先总写了_____________,接着介绍了_______,最后写了
.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段将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排序。(填序号)
①把原料浸在水里。 ②把浆晒干。③把原料剪碎或切断。 ④把浆捞出来。
⑤把原料捣成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纸的发明》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1.最初人们在没有纸的情况下,是怎么记录事情的?
.
.
2.最初的书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弊端?
.
.
3.概括第1自然段的段意。
.
.
4.麻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弊端?
.
.
(九)阅读《赵州桥》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这座桥不但(
),而且(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
)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
)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选择下面合适的词语,填在短文中的(
)里。
精美
坚固
回首
美观
2.在短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这座桥指的是_______,它在_______省,是隋唐的石匠______设计并参与建造的,至今已经有_______多年了。
4.①这段话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②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赵州桥》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赵州桥(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选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2.这段话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这方面来介绍赵州桥的。
3.“这种设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赵州桥》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赵州桥(节选)
这座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这段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这句话展开描写的。
2.把文章描写龙的形态的句子画上“﹏﹏”,这段话共写了龙的
种形态。
3.文中加点词语的句子写出了这些图案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赵州桥》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这段话介绍了赵州桥
的特点。(3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写出了赵州桥
。(3分)
3.“这种设计”指的是怎样的设计?请你画出来。(5分)
4.“这种设计”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答案,画上“
”。(3分)
(十三)阅读《赵州桥》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第一句话介绍了______________,第______句话分析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以传承下来的原因。(2分)
2.造纸的原料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3.用“一”画出描写蔡伦造纸过程的动词。请你用上几个连续的动词写一种手工的制作过程。(2分)
4.这种造纸方法得以传承下来的原因有(
)。(多选)(4分)
A.原料容易得到
B.可以大量制造
C.价格便宜
D.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十四)阅读《赵州桥》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结合选文,下面最像赵州桥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2.联系选文可知,“创举”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
。
A.桥全部用石头砌成
B.桥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C.桥下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你觉得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阅读《赵州桥》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文中说明赵州桥最先使用了“这种设计”的词语是__________。“这种设计”的好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赵州桥一共有(
)
A.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B.三个桥洞
C.四个桥洞
D.五个桥洞
3.选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画出来。
4.看到赵州桥的设计,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阅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①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现在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②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③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④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惊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的这幅画是多么传神啊!
⑤《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1.短文第3自然段主要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
A.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B.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C.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D.别看画上的人少,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很传神,体现在(____)和(____)。
A.画上的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
B.这幅画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
C.画上的人虽小,但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D.这幅画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3.桥北头的情景最有意思,请给下面的语句排序,把序号写在(
)里。
(
)马右边的小毛驴被吓得又踢又跳。
(
)人太多,骑马的人差点撞上对面的轿子。
(
)一个骑马的人,正往桥下走。
(
)桥边看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
(
)骑马人拽住了马笼头,才没撞上去。
4.文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新鲜有趣?圈画出来,并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
.
(十七)阅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
)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
)着马,有的(
)着担,有的(
)着毛驴,有的(
)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在(
)填上合适的动词。
2.选段是围绕__________写的。
3.本段描写的人物有(
)、(
)、(
)、(
)。
4.文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走在大街上的人很多
B.街上很繁华
C.街上的马、驴、车很多
5.请你用“____”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二、
类文阅读部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①明朝又一年。
【注】①霜鬓:白色的鬓发。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
A.中秋夜?
B.除夕?
C.大年初一?
D.元宵节
(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
A.异乡家里?B.故乡家里
C.异乡旅馆?
D.故乡旅馆
(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
A.对新一年的希望?
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
.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送别老朋友的,时间是(
),地点是(
),被送的人是(
)。
2.诗中叙事的诗句是(
);写景的诗句是(
)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滁州西涧》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_________。
2.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________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
.__________(哪个字)。
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
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5.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
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牵
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
1.先选择后填空。
这首诗描写的是(
)节的场景,你是从诗中的词语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A.清明
B.中秋
C.七夕
D.元宵
2.诗中的(
)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
A.冷
B.秋
C.夕
D.卧
3.这首诗写的是失意宫女的生活。诗中写了她们的什么活动?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①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来的。②老大:年纪大了。③乡音:家乡的口音。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结合注释,给诗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少(shǎo shào) 相(xiānɡ xiànɡ)
2.从诗中找出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
)——(
)
(
)——(
)
3.“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火药的发明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
)。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朝时,出现了硝石、硫黄和木炭三元体系的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时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做神仙和长生不老的幻想之中,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黄伏火法,主要原料是硫黄、硝石、皂角子。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黄及马兜铃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火药最初并非应用在军事上,而是应用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上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达神奇迷离之效。
中国发明的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箭。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1.在第一自然段的括号中填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2.火药的发明者是(
)
A.炼丹家
B.帝王
C.贵族
D.蔡伦
3.战围时期,炼制火药的目的是(
)
A.制作烟花
B.用于战争,打击敌人
C.用于满足帝王贵族长生不老的幻想
D.发射火箭和打猎
4.火药最初用于(
)
A.军事上
B.杂技演出
C.发射火箭
D.打猎
5.关于唐代炼制火药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682年,首创了硫黄伏火法,主要原料是硫黄、硝石、皂角子
B.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黄及马兜铃一起烧炼
C.硫黄伏火法和状火矶法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D.由皇帝亲自配置材料,亲自炼制
6.第三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初步”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从小做时间的主人
“时间”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词。一天等于24小时,1440分,86400秒。流行的一句名言是“时间就是生命”。怎样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浪费生命呢?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问题。
我的父亲是一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他常常教育我们要“今日事,今日毕”。在他的[严厉
严格
严密」教育下,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养成了今天能完成的事绝不拖到明天的习惯。这种习惯“使我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从小学时代到如今,我总是不断地给自己规定进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指标。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我自订的计划已达到2000个了。记得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假(jiǎ
jià)期里,我对《数学——1000个难题》[依依不舍
了如指掌
爱不释手],后三天时,还有200道题没解完。于是我关起门来加倍努力,睡(
shuì
suì)眠时间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终于按计划完成了运算。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现在觉得,一个人如果不能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往往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大好年华也会白白流逝。
人们常说好习惯是童年养成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工作和学习时,高度集中精力的好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曾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次我正在解数学题,邻居家发生了一起未成灾的火灾,当时人声喧哗:而我却丝毫没有觉察,直到被父亲拖出室外才知道。[]
过去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愿我们珍爱今天,从今天开始,争做时间的主人,把一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1.用“/”划去文中加点字的不正确读音。(2分)
2.联系上下文,用“√”在[
]选择合适的词语。(2分)
3.用句中带点词造句。(2分)
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才能做“时间的主人”?在正确的答案的括号里打“√”。(8分)
(1)比别人起得早,比别人睡得晚。
(
)
(2)今日事,今日毕。
(
)
(3)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指标。
(
)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卢沟桥的狮子
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
1189
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
266
米,有
281
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shèn)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正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有
501
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
年
7
月
7
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在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正是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为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
分)
形态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4
分)
A.卢沟桥是一座______________
,它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短文开头引用一句___________
,
是
为
了
说
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
”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段话是从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来写狮子的。(2
分)
(4)文中有一处省略号,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
(5)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3
分)
.
.
.
.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宋代的元宵花灯
①对于生活在宋代的人们来说,元宵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放灯、观灯,因而又叫“灯节”。
②民间家家灯火,灯品众多,精妙绝伦。走马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无骨灯,灯身没有骨架,像一个大玻璃球;珠子灯,用五色珠作为装饰,下面挂着流苏随风飘荡;伞灯,有圆形、六角形的,灯上的图案用薄薄的棉线连缀成各种人物、花鸟,做得非常精致……
1.第②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_”画出来。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出了民间花灯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2.第②段围绕民间花灯的特点,主要介绍了哪些花灯?请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你还知道有什么花灯呢?仿照选文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课内阅读部分
(一)
(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二)
1.雨纷纷
路上行人
借问
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2.清明
踏青
扫墓
3.A
(三)1.春风送暖 新桃换旧符
2.宋
王安石
春节
正月初一
过年
3.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开门迎日
更换桃符
喜气洋洋
4.
B
A
5.示例:莺歌燕舞春无限 风调雨顺岁有余
(四)1.重阳
想念
他乡、外乡
独自
到处都插上了(某物),随处都插上了(某物),插遍了(某物)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思乡
3.4.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五)
1.重九
重阳节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登高
插茱萸
4.家乡
(六)
1.每逢佳节
遥知兄弟
遍插
2.王维
唐
3.独自
别的
4.重阳
喝菊花酒
登高
插茱萸
(七)
1.蔡伦怎样改进造纸术,以及这种造纸术流传下来的原因
2.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的方法
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3.
③
①
⑤
④
②
(八)
1.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2.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再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弊端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3.介绍在发明纸之前人们用来写字的载体。
4.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弊端是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九)
1.坚固
美观
精美
回首
2.:
,
;
。
3.
赵州桥
河北
李春
一千四百
4.①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②过渡或承上启下。
(十)
1.赵州桥非常雄伟。
2.长度
宽度
建筑材料
形状特点
3.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十一)
1.这座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
2.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3.图案十分精美,并且雕刻的十分逼真。
(十二)
1.雄伟
2.很长、很宽
4.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十三)
1.蔡伦
改进了造纸术
2.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3.剪碎切断浸
捣烂
捞
晒干
4.ABCD
(十四)
1.C
2.C
3.我觉得最有创意的地方是桥下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的设计。这样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十五)
1.创举
减轻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冲毁减轻重量
节省石料
2.D
3.赵州桥非常雄伟。
4.赵州桥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旧坚固、美观,这是你们智慧和才干的体现。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十六)
1.A
2.
A
C
3.
4
2
1
5
3
4.传神
徐悲鸿画的骏马非常传神,栩栩如生。
(十七)
1.挂
骑
挑
赶
推
溜达
2.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3.
骑马的
挑担的
赶毛驴的
推独轮车的
4.B
5.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二、
类文阅读部分
(一)(1)B
(2)C
(4)D
(5)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二)1.三月
黄鹤楼
孟浩然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三)
1.
唐
韦应物
写景诗
2.
喜爱
怜
3.“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4.D
5.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四)1.
C
牵牛织女星
2.A
3.扑打萤火虫、看牵牛织女星。
(五)1.shào xiānɡ
2.
少
老
离
回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六)
1.B
2.A
3.C
4.B
5.D
6.不能:“初步”指开始阶段。如果删上“初步”则说明这两种配方已经完全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表述不严谨.不符合实际。
(七)
1.jiǎ
suì
2.严格
爱不释手
4.(2)√
(3)√
(4)√
(八)
形状、样子都不相同。
(2)A.
联拱石桥
狮子多
B.
歇后语
卢沟桥的狮子多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大小
形态
(4)列举的省略
(5)因为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
全面抗战的起点。
(九)
1.民间家家灯火,灯品众多,精妙绝伦。
灯品众多
精妙绝伦
2.走马灯
无骨灯
珠子灯
伞灯
3.羊皮灯,表面用五彩描绘人物,里面点上烛光,外面看起来就像皮影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