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趣
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认知——使学生感悟到美就在我们身边,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谈出想法。 操作——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特点,表达思想感情是最重要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外绘画表现形式特征。
难点:“意到笔不到”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境导入、预热思想
师:同学们,课间休息的时候,你们都玩些什么呢?
(学生举手)
跳皮筋、踢球、跑步等等
师:看来大家的课余生活挺丰富的,那想不想看看古代的小朋友下课时间玩什么呢?
学生齐声回答:想。
l?教师播放短片,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兴趣。
师:谁能告诉我短片的内容?
生:我看到了一群古代的小朋友,下课后玩耍的情景,有的
玩弹弓、有的掏鸟窝、有的放风筝、钓鱼,他们玩的很开心。
师:观察的仔细、描述的精彩。
师:原来古时候的小朋友也贪玩,因为玩,我们很开心;因为玩,我们有了一个充满乐趣的童年。
古往今来,童年都是快乐的时光。一个个游戏,陪伴着我们慢慢成长,一本课外书、一件小玩具,承载着生活的美好回忆。作家用文字记录美好的生活;画家用画笔描绘快乐的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一课《童心童趣》,走进快乐的儿童世界?
(过渡:刚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了短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用描述的方法来欣赏美术作品。)
二、问题引领、探究实践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这幅画(教师揭开《吹笛少年》复制品)
师:能简单说说你的第一感觉吗?
生:画的很逼真,很像。
师:你认为这幅画的表现风格是写实。
生:我觉得小男孩用眼睛盯着我们。
师:你开始洞察人物的心理了。
(过渡:关于这个小男孩,关于这幅画,还有很多的秘密,老师这里带来了一张问题卡片,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看谁观察的更仔细、更认真。)
l?组织学生解读画面内容。
问题A:
1.从他的动作猜一猜画中人物的身份?
师:动作加笛子再加衣服,同学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
他的确是一位吹笛手,是在军队的乐队里。所以这幅画叫做《吹笛少年》。
2.从他的服饰、相貌,你能猜一猜他生活在哪个年代吗?
师: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知识作出合理的判断,让老师真的感到欣慰,这幅画创作于1866年,这个小男孩生活在148年前的法国巴黎。那个时候我们中国还是清朝时期。
问题B:
你感觉这幅画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生:笛子,我觉得画的很细致。
师:这是一种木制小笛子,声音很尖锐,它像冲锋号一样。
???好美妙啊,老师也仿佛听到了,都想坐下来静静地欣赏。
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话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想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画家的艺术简介,我们来看一看画家精彩的一生。
爱德华?马奈(1832-1883)
法国19世纪著名画家,印象派精神领袖。
16岁时,在轮船上当见习水手,饱览旅途风光。
18岁时,进入画室学习绘画。
19岁时,参加过革命暴动,还参加过国民自卫军
29岁时,创作的《西班牙吉他演奏者》,在画坛上崭露头角。
31岁时,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引起轩然大波,褒贬不一。
50岁时,生前最后一幅作品《福利?贝热尔的吧台》,获得极大成功。
51岁时,去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就不同,好的作品就是这样,会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打开1号信封,分小组合作,探究下一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近距离观察作品。
l?组织学生分析形式美感,课件出示对作品的分析。
问题A:
背景与人物形象有什么关系?突出了什么?
生:人物主要,背景次要。它们是主次关系。突出了小男孩。
师:人物是主体,所以画的实,背景是次要的所以画的模糊。虚实对比表现了主次关系,突出了这个小男孩。
问题B:
这幅画用了哪些主要颜色,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画面上有红、黑、白、黄。我感觉色彩很丰富。
师:对,色彩丰富,红色的裤子,黑色的衣服和皮鞋,金黄的金属色十分耀眼。还有要补充。
师:肉色正好描绘了小男孩的肤色,充满孩子的朝气。灰色的背景和红色裤子形成了冷暖对比,更加突出主体。
问题C:
这幅画是什么样的构图,这种构图给了我们什么感觉?
生:三角形构图。
师:你从哪里观察到的,能到讲台前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从头顶到右脚再到左脚,最后回到头顶,可以概括为一个三角形。
师:三角形构图给了我们什么感觉。请联系数学知识,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看来你的数学功课也不错哦,虽然没有画地平线,但是画中的这个小男孩依然平稳的矗立在画面上,看,他的左脚稍微的迈出一小步,显得很轻松的样子。
问题D:
请到画前仔细观察、摸一摸,说说这种绘画材料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摸起来有的地方粗糙,有地方又光滑。
师:一幅画还有不同感觉。还有补充吗?
生:我感觉有点厚厚的味道,还有油墨味。
师:这种绘画材料是油画材料,它的特点是:色彩丰富、厚重、有光泽感。在画面上我们看到画家运用油画的色彩、笔触,描绘了一个形象逼真的小男孩)。
师:我们刚刚用各自的语言描述了一下画面,也发表不同的看法,我们集思广益,把大家发言集中起来,就能形成一段描述美术作品的文章,这里老师带来了一段短文,是你们的师兄写的,看看他是怎样描述《吹笛少年》的。
我请同学来朗读一遍:
黄继航: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马奈画的,画面上一个小男孩,在认真地吹着笛子,漂亮的军服使得小男孩很帅气,他的动作很娴熟,每个手指都在灵活的变换节奏。画家用了红色、黑色、白色等颜色,大胆的笔触刻画了一个逼真的形象。冷色调的背景更加突出了小男孩的可爱,金黄色的纽扣,使黑色不再那么深沉,起到了点缀的作用。我好像听到了他吹奏的乐曲,是那么的欢快,欢快的乐曲让画家也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过渡:谈完了《吹笛少年》,老师带领大家到户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教师作深呼吸状),开启快乐的一天。)
三、联系生活、迁移思维——快乐的一天
师: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蓝蓝的天空一望无垠,春风习习,柳树吐新,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你最想玩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想起了一首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你放过风筝吗?
学生齐答:放过。
你放风筝的时候开心吗?
生:开心,特别是风筝飞上天,很有成就感。
师:成功的喜悦
师:有一位老画家也画了放风筝的小男孩,想不想看?
学生齐答。
l?教师出示放风筝的照片与《杨柳青放风筝》。
师:对比风筝图片和画中的风筝,你发现了什么?
师:画家通过对生活中的景象进行提炼概括,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情感,这件作品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爷爷画的。
l?教师出示一组李可染的作品。引导学生解读内容意义。
师:老师找到了一组李爷爷的画,请大家看看这些情景都来自哪里?
师:都来自于乡村生活,画家为什么要画乡村情景,猜猜画家的想法?
生:画家喜欢乡村生活,因为那里的空气好、水好。
师:在乡村更容易和大自然亲近。
师:画家想表达一种思乡之情;想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回忆……我们可以把这种感情归纳成——乡心
师:儿童生活是最美好的,小牧童寄托着李爷爷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给人一种童心未泯的感觉。
师:除了牧童还画了什么?
学生齐声:牛
师:为什么画牛?
师:牧童和牛是完美搭档。有牧童怎么少得了牛呢。
师:老师在这里补充一下,李爷爷年轻的时候,住在一户农家,他的卧室挨着牛棚,他和一只水牛天天见面,看它吃草、劳动。到了晚上,看牛睡觉的样子。于是他挑灯起床,对牛作画。
师:那你能告诉我画家喜欢牛的什么?
师:是啊,在农村,牛和人们朝夕相处,是家里最重要的劳动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所以我们经常用老黄牛、老水牛、孺子牛,来形容那些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工作,不求回报的人。李爷爷喜欢的是牛的品格、牛的精神。
老师来听有一段李可染爷爷写的话,就知道画家是多么喜爱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爱牛之心跃然纸上。
为了表达了画家以牛为师,刻苦进取的艺术追求。李可染还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
在我们辉煌的美术史中,李可染的牛,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动物水墨画四绝。
师:留给观众想象,你说出了中国画精髓所在,我要给你一个顶呱呱。这种方法叫作——留白,为了突出主体物,次要的东西连同背景可以尽量地简略,甚至舍去。这种大刀阔斧的取舍方法,使得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这些空白,留给人们更多联想的余地,你可以想象牧童在草地上放风筝,蔚蓝的天空,几朵白云,周围有花草树木、远处是峰峦叠嶂的山峰;也可以想象牧童和好多朋友在一起放风筝,他们有的坐在地上欣赏、有的拉着风筝在跑来跑去、有的高兴地跳起来等等。留白使画面有了诗意般的意境。
(过渡:度过了快乐的一天,我们来聊一聊我们的好伙伴)
六、拓展延伸、丰富视野——我的“好伙伴”
师:同学们养过小动物吗?
学生齐声回答:养过。
师:想不想看看800年前的小朋友,他们和自己养的小动物在玩什么?
学生齐声:想
师:谁能简单的描述这幅画吗?
李兰雅:(要背出来)这是一张老画,颜色都成黄褐色了,画面中两个小朋友在假山前玩耍,小女孩的手里拿着一根色彩斑斓的旗子,小男孩用细红绳牵引着一根孔雀羽毛。左边有一只黑白花猫,两人的眼神落在花猫的身上,他们正想悄悄地靠近花猫,吓它一跳。假山旁的花草树木,一派生机,画面中的暖颜色,在春寒料峭的时节里,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
师:好美妙的图景,让人身临其境。谢谢,给李兰雅同学掌声。
师:我们来看看这只猫,给你什么感觉?
余鹿鸣:毛茸茸的,很逼真。
师:画家技艺高超。
六、画中寻趣、回归生活
师:除了老师带来的几幅作品,课本里还有许多精彩的作品,请大家打开课本,仔细欣赏每一幅作品,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在这张学习单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和思考。
学生展示交流。
七、结束语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