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演讲人
2021-03-29
01.
02.
03.
04.
目录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教学设计
01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教学重难点
03
教学重点
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题目解说
04
写作背景
02
层次结构
05
作者介绍
03
全文分析
06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冋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1
2
3
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冋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泼皮无赖在元代社会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多是蒙古人,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普通老百姓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衙门暗无天日、官吏贪污昏聩、毒刑冤狱接连不断,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官吏们又都无心正法,这都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01
《窦娥冤》是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创作的,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02
泼皮无赖在元代社会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多是蒙古人,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普通老百姓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衙门暗无天日、官吏贪污昏聩、毒刑冤狱接连不断,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官吏们又都无心正法,这都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窦娥冤》是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创作的,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枃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窦娥冤》。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枃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窦娥冤》。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题目解说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窦娥是剧中的主要人物。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此后的情节是: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州巡察,窦娥的鬼魂向他申冤。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窦娥是剧中的主要人物。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此后的情节是: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州巡察,窦娥的鬼魂向他申冤。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01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03
:由冤生悲,与婆婆诀别。
02
:由冤生怨,谴责天地鬼神。
04
:由冤生誓,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由冤生怨,谴责天地鬼神。
:由冤生悲,与婆婆诀别。
:由冤生誓,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全文分析
教学过程
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窦娥请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窦娥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
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窦娥在发下三桩誓愿时分别说了“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这三句话,从这三句话中可以看出窦娥情感上怎样的变化?
第一桩誓愿里,“若是”表假设,是平静的“示冤”。
第二桩誓愿里,“若”还表假设,内容却变了,少了“是”“我”,这种个别字词的减少,正反映了窦娥情绪的变化。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语速加快、音量提高,多使用短句、祈使句,甚至只用关键词。窦娥此时内心充满愤怒,但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全文分析
到第三桩誓愿时,没有了假设的字眼,转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愤怒的情感再也无法遏制,一泻而出,由略带愤怒的示冤变成了血泪控诉,怒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体现了窦娥永不屈服、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表面上,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但是,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明确:
从窦娥赴法场时请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的细节中,可见其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却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窦城的善良,也就越能突出她所受的冤屈之深,她的遭遇也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这一细节刻画,使窦娥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全文分析
窦娥请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窦娥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
全文分析
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明确:
1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暗示并证明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2
全文分析
窦娥在发下三桩誓愿时分别说了“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这三句话,从这三句话中可以看出窦娥情感上怎样的变化?
明确:
全文分析
第一桩誓愿里,“若是”表假设,是平静的“示冤”。
全文分析
第二桩誓愿里,“若”还表假设,内容却变了,少了“是”“我”,这种个别字词的减少,正反映了窦娥情绪的变化。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语速加快、音量提高,多使用短句、祈使句,甚至只用关键词。窦娥此时内心充满愤怒,但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到第三桩誓愿时,没有了假设的字眼,转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愤怒的情感再也无法遏制,一泻而出,由略带愤怒的示冤变成了血泪控诉,怒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体现了窦娥永不屈服、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
三桩誓愿的应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作者让三桩誓愿一一应验。你如何理解这一安排?
明确:
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窦娥蒙受奇冤,所以她在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桩桩都应验。可见,“冤”“怨”二字是贯串第三折始终的。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生活,所以能激起读者或观众强烈的爱与憎。读者或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切痛恨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这正是此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不仅是本折戏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主题也由此得到升华。一个善良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鲜明、真实、丰满地立在了读者面前。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01
戏剧是表现冲突的艺术。对比使冲突更尖锐,矛盾揭示更充分,人物性格展示更全面。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对比,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02
人物与环境对比。
03
人物自身性格对比。
写作特点
戏剧是表现冲突的艺术。对比使冲突更尖锐,矛盾揭示更充分,人物性格展示更全面。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对比,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人物与环境对比。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其命运受着环境的制约;但人物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暑热难当的三伏天,代表国家机器对窦娥施行斩刑的监斩官、解押的公人和行刑的刽子,加上拥挤的看客,构成了刑场这一特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披枷带锁的死囚窦娥被押解上场,强大冷酷的法律机器和弱小无助的女子,杀气腾腾的场面与呼告无门的死囚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预示着一场弱肉强食的惨剧即将发生。
写作特点
人物自身性格对比。
窦娥的性格是刚强不屈和温柔孝顺的复合体。窦娥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个誓愿来抗争,要将自己天大的冤情昭示于众,集中体现了她“争到头,竞到底”的反抗精神。她性格的另一侧面在与婆婆诀别时得到充分展现。
为救婆婆牺牲了生命,要求却如此微薄;自己衔冤即将处斩,却挂念婆婆的身体,窦娥的善良与孝顺得以充分展现。性格中对立的两个侧面的对比展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感谢聆听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4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冋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2、写作背景
泼皮无赖在元代社会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多是蒙古人,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普通老百姓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衙门暗无天日、官吏贪污昏聩、毒刑冤狱接连不断,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官吏们又都无心正法,这都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窦娥冤》是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创作的,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3、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枃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窦娥冤》。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4、题目解说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窦娥是剧中的主要人物。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此后的情节是: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州巡察,窦娥的鬼魂向他申冤。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冤生怨,谴责天地鬼神。
第二部分:由冤生悲,与婆婆诀别。
第三部分:由冤生誓,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6、全文分析
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表面上,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但是,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窦娥请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窦娥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从窦娥赴法场时请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的细节中,可见其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却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窦城的善良,也就越能突出她所受的冤屈之深,她的遭遇也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这一细节刻画,使窦娥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3、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明确: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暗示并证明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4、窦娥在发下三桩誓愿时分别说了“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这三句话,从这三句话中可以看出窦娥情感上怎样的变化?
明确:
(1)第一桩誓愿里,“若是”表假设,是平静的“示冤”。
(2)第二桩誓愿里,“若”还表假设,内容却变了,少了“是”“我”,这种个别字词的减少,正反映了窦娥情绪的变化。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语速加快、音量提高,多使用短句、祈使句,甚至只用关键词。窦娥此时内心充满愤怒,但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3)到第三桩誓愿时,没有了假设的字眼,转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愤怒的情感再也无法遏制,一泻而出,由略带愤怒的示冤变成了血泪控诉,怒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体现了窦娥永不屈服、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
5、三桩誓愿的应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作者让三桩誓愿一一应验。你如何理解这一安排?
明确:
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窦娥蒙受奇冤,所以她在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桩桩都应验。可见,“冤”“怨”二字是贯串第三折始终的。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生活,所以能激起读者或观众强烈的爱与憎。读者或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切痛恨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这正是此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不仅是本折戏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主题也由此得到升华。一个善良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鲜明、真实、丰满地立在了读者面前。
7、写作特点
戏剧是表现冲突的艺术。对比使冲突更尖锐,矛盾揭示更充分,人物性格展示更全面。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对比,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人物与环境对比。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其命运受着环境的制约;但人物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暑热难当的三伏天,代表国家机器对窦娥施行斩刑的监斩官、解押的公人和行刑的刽子,加上拥挤的看客,构成了刑场这一特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披枷带锁的死囚窦娥被押解上场,强大冷酷的法律机器和弱小无助的女子,杀气腾腾的场面与呼告无门的死囚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预示着一场弱肉强食的惨剧即将发生。
(2)人物自身性格对比。
窦娥的性格是刚强不屈和温柔孝顺的复合体。窦娥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个誓愿来抗争,要将自己天大的冤情昭示于众,集中体现了她“争到头,竞到底”的反抗精神。她性格的另一侧面在与婆婆诀别时得到充分展现。
为救婆婆牺牲了生命,要求却如此微薄;自己衔冤即将处斩,却挂念婆婆的身体,窦娥的善良与孝顺得以充分展现。性格中对立的两个侧面的对比展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