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课件2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30 21:43:03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人教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演讲人
2021-03-29
01.
02.
03.
04.
目录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教学设计
01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03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04
导入新课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真实准确地报道了盛大庄严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01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02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03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04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05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英国继续接管香港。
写作背景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了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教学过程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不列颠尼亚”即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管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刷。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教学过程
: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教学过程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明确一
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
是向他们告别:二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的离开代表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是向被殖民的历史告别。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明确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思考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思考3]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时间主要事件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1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02
写作特点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
情景交融,叙事真挚
这篇报道,首先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叙事和说理巧妙地连在了一起。中英政权交接的短短的这十几个小时被赋予了极不寻常的内涵。十几个小时,尚且够不上中华文明史的一瞬,但对于新闻叙事者来说,有多少纷至沓来的宏大场景需要记录,又有多少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需要抒发。记者正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感谢聆听人教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3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2、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真实准确地报道了盛大庄严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2、写作背景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英国继续接管香港。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了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
3、作者介绍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4、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不列颠尼亚”即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管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刷。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部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部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四部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6、全文分析
[思考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一
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
是向他们告别:二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的离开代表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是向被殖民的历史告别。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明确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思考3]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主要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7、写作特点
(一)情景交融,叙事真挚
这篇报道,首先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叙事和说理巧妙地连在了一起。中英政权交接的短短的这十几个小时被赋予了极不寻常的内涵。十几个小时,尚且够不上中华文明史的一瞬,但对于新闻叙事者来说,有多少纷至沓来的宏大场景需要记录,又有多少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需要抒发。记者正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