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31 16:1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欢迎各位老师
光临指导
欢迎各位老师
光临指导
说教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
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与凝练。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描写抒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说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2)??
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说学情: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鉴于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设计了三个环节(1)介绍背景拉近和学生的时代距离。(2)范读、配乐朗读,理解作者感情。(3)杜甫其它诗作辅助理解
说教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说学法:
1.问题法: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课上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明确,不会泛泛而读,而是边读边思考问题,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情境法:情境法就是在学生阅读或朗读时,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自然而然地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使诗文中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便进一步理解诗文内容这种方法也多用于古诗文教学。
说教学程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二)、新课设计
(三)、课外延伸
(四)、作业设计
(五)、小结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绝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
3、背诵诗歌。
(二)、新课设计
一、初读感知
二、再读明意
三、品读悟情
四、配乐深情诵读
一、初读感知
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
3.体会思想感情。
二、再读明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每小节诗的主要内容。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屋漏难眠
广厦庇寒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呢?我在这里举两个数据,会给大家一个更直接更具体的认识。一是安史之乱前,全国人口有五千多万。但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锐减至一千多万。二是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但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受到重创,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创作背景
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经历者和受害者。他丢了官,坐过牢,冒死出逃之后,举家不远千里从中原出发,流亡到四川成都。求亲告友、东借西凑、在浣溪江的地方盖了简陋的草屋暂时落定脚跟。安顿的日子没过多久,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又把这临时的居所给毁了。面对无情的凄风苦雨,眼睁睁地看着妻儿挨冻受饿,穷困潦倒的杜甫长夜难眠,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伟大诗篇。
三、品读悟情
⑴赏析第一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4、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5、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2)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人写此诗时只有49岁,可他为什么要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老”字用得准确吗?
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何对于不过抱跑几根茅草的顽童要骂其“盗贼”?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能换为“拄杖”吗?
5、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

(3)赏析第三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2、有人认为,全诗中写得最为传神的地方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是冰?
3、诗人为什么会长夜难眠呢?
4、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
◆有人认为,全诗中写得最为传神的地方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是冰?
“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为什么会长夜难眠呢?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

1、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什么?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安得”能换为“愿得”吗?
2、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3、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
4、能否删除此诗的第四小节?
(4)赏析第四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忧国忧民
忧国忧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杜甫为什么被尊为诗圣?
第一,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艺术水平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第二,关键在于他的忧国忧民,在于他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仍然想着天下寒士,仍然不改心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名人名言: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诗史
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要求: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四、配乐深情诵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三)课外延伸
旅游名胜
杜甫草堂博物馆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各抒己见
你如何看待她们的观点?
有人认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人道”精神,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人道】:指爱护人得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现代汉语词典》
茅屋为秋风所破
人道共史册长存
安得万里裘,
盖裹四周垠。
稳暖皆如我,
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新制布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读一读,比一比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