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抚州市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09 10:2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明: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⑴请按照题号顺序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另附的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在此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⑵考试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⑶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
卷、答题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岑寂(cén)  祚薄(zuò)  茶峒(tónɡ) 央浼(miǎn)
B.潦水(liǎo)  镂空(lòu)  搠倒(shuò)  狭隘(yì)
C.结实(jiē)  出岫(xiù) 盘桓(huán)  词藻(zǎo)
D.涸辙(hé)   蕴藉(jí) 酒馔(zuàn)  舸舰(ɡě)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江渚 洗练 车篷 翔实 锱铢必较
B.矫首 俏拔 熟稔 联袂 不俟雕琢
C.喝彩 壶殇 溯源 披靡 哀声叹气
D.辩护 拔擢 账薄 修葺 俊采星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 了足足十五年!
②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③研发投资需要长期进行,不能 ,三星电机以前也有撤资的情况,但当时公司继续进行研发投资,所以现在获得了成功。
A.挟制  钟爱  一挥而就  B.辖制 钟爱 一蹴而就
C.辖制 喜爱 一挥而就  D.挟制 喜爱 一蹴而就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驾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
B.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C.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明知是违法的,但大多数商户还在销售“电视棒”,其根本原因是由利润高、销路好造成的。
B.英国史特劳斯夫妇的三口之家严格坚持一套环保生活,过去一年,他们全家的垃圾总量只有区区一小桶,堪称英国“最牛环保家庭”。
C.事故发生以后,省市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千方百计救治受伤乘客,做好善后工作,确保社会稳定,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
D.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像阳光一样照耀在我们心灵的深处。
6.下列关于名著及名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纲纪不振,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刘备、关羽、张飞就是在看那招兵榜文时相识的。
B.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对明月,奠长江,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让我们看到一位慷慨豪壮、壮志凌云的历史英雄。
C.堂吉诃德爱读骑士小说,满脑子尽是些魔术、比武、打仗、恋爱、痛苦等荒诞无稽的故事。他又十分迂腐,认为书上所写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于是,他想入非非,要去做个游侠骑士,“消灭一切暴行,承担种种艰险,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传千古”。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尤以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闻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学应有社会担当
陈树义
文学发展到今天,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价值观念多元共存,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不少作家放弃人文立场,迎合世俗生活趣味,丧失了文学应有的精神格调。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文学面临的是社会承担与艺术追求之间的二元选择,那么今天,市场的加入无疑使文学的处境更加复杂,文学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多种力量的角逐。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回到文学自身”的探索,在喧嚣浮躁的大众写作之后,当文学体验着“不可承受之轻”时,重新呼唤文学的社会担当和艺术坚守,不仅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有着更加长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文学应当承担起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巨变的现实使命。毋庸讳言,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历史悸动和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穿越过五千年历史隧道的古老中国,奋斗探索了60年的新中国和在改革开放大道上奋然前行了30多年的伟大人民,都重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我们的作家和我们的文学是应当而且有能力有责任摹写和反映这一伟大实践的。生活就像一个浩淼无涯、变幻万端的海洋,这里是历史与未来的衔接,有漠野与都市并存,亦有心灵与实际碰撞,暖流与寒流交锋……从总体上说,文学应该并且能够担负起多角度、多层次、多色调地反映这种现实生活的责任,否则,文学将是单调而苍白的。它接受了生活的厚赠,也给生活以报答。文学与生活都在这种壮观的精神喷涌中汲取了对方的诗情。
其次,文学应当引领人们更高尚更高雅的精神生活。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精神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话,那么在互联网日渐成为家庭消费的今天,情况就复杂多了,各种音乐、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样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精神生活多元、娱乐方式多元的情势下,去精英化虽然给大众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却不能保证这种参与的质量,一些文学作品也在利益的诱惑下,沦为快餐文化的一部分,而真正关注时代命运并且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寥若晨星。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更应该发挥它的传统优势,振动它高洁的翅膀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
再次,文学应当在呼唤社会正义、公平、人文关怀方面起导向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在转变,利益格局在调整,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发展差别大。人们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格局,一时的心理失衡亦在所难免。在此情势下,文学作为调节大众心理的精神产品对抚慰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文学意味着担当与责任,因为担当与责任,伟大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时代是文学的催化剂,伟大的文学,在急剧变动的时代和世界面前往往表现出雄浑博大的整合的力量。伟大的文学,那些在众多苦难的时代使人类的精神前行的文学,必定面对生活、历史和命运中真实的难题,承担起接受时代精神挑战的重荷。
7.下列对今天的文学现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精神生活多元、娱乐方式多元的情势下,文学创作日趋边缘
化了。
B.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作家们放弃人文立场,迎合世俗趣味,丧失了文学应有的精神格调。
C.大众写作喧嚣浮躁,文学的去精英化虽然给大众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但难保证质量,表现为大量文学作品沦为快餐文化的一部分。
D.所有的文学作品俯首于利益,融入快餐文化的洪流,没有真正关注时代命运并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伟大的文学必须是能够承担接受时代精神挑战的重荷并且使人类的精神前行的文学。
B.由于社会发展会造成差别,人们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格局,难免会有一时的心理失衡。
C.呼唤文学的社会担当和艺术坚守,既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又有着更加长远的历史意义。
D.市场的加入在使文学的处境更加复杂的同时也让文学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9.下列对作家作品与时代社会关系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文学在急剧变动的时代和世界面前往往表现出雄浑博大的整合的力量,承担重荷。
B.面对人们心理失衡,文学不应该置身事外,它需要在调节大众心理、抚慰人们精神世界、治疗心理障碍方面发挥作用。
C.我们的作家和文学应当而且有能力有责任摹写和反映“前无古人”的伟大的社会实践。
D.作家不应是单调苍白的快餐文化的跟从者,作品应真正关注时代命运,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方山子传
方山子①,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怒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独出  怒:愤怒。
B.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惊讶。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D.往往阳狂垢污  阳:假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B.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使骑逐而射之 ②泉涓涓而始流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B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
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D.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
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⑵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4分)
⑶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
⑴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⑵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⑴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王勃《滕王阁序》)
⑵ ,泉涓涓而始流。 ,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⑶列缺霹雳, 。洞天石扉, 。(李白《梦游无姥吟留别》)
⑷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⑸叶上初阳干宿雨, , 。(周邦彦《苏幕遮》)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⑴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⑵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⑶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⑷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⑸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⑹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⑺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⑻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⑼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⑽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⑾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⑿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 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⒀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⒁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⒂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⒃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
⒄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⒅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6.作者为什么极力描写人们对牡丹的倾慕和企盼?(4分)
17.结合全文回答,牡丹拒绝了什么?为什么拒绝?(6分)
18.文章第⒀、⒁段是如何想像花开的情景?有何用意?(7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B.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美丽品种绝佳,而且有传奇的身世;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C.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窥视了牡丹的个性,感受到牡丹的高贵品质。
D.从第⑻段开始,作者转换视角,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而且也给阅读者提供了较大的想像和联想的空间。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运用修辞、诗句、神话、想像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牡丹的美丽、个性、高贵与品味。并由花及人,通过对“富贵”与“高贵”一字之差,让我们领略“品味即美之魂”的深刻哲理内涵。
六、(15分)
20.充分展开想像,结合你对陶渊明的理解,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成一幅具体的画面。(15分)
  要求:⑴结合诗的意境,写出人物的神采。 ⑵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⑶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⑷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要求:⑴格式正确。⑵不能出现自己的姓名。⑶写出真情实感。⑷不少于700字。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二、(9分,每小题3分)
7.A(B扩大了范围,应为“不少作家”。 C“大量文学作品”应为“一些文学作品”。 D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太绝对。)
8.D(语出文外。)
9.B(文学不能治疗心理疾病。)
三、(9分,每小题3分)
10.A(怒:使……怒。)
11.D(A用、凭借/因为  B助词 的/动词 到 C表顺承/表修饰 D均为代词“他的(它的)”)
12.C
四、(28分)
13. ⑴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4分。“堵”“妻子”“自得”各1分,大意1分。) ⑵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经声名显赫了。(4分。“勋阀”“使”“显闻”各1分,大意1分。) ⑶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4分。“婴”被动用法1分,“汤药”“废离”各1分,大意1分。)
14. ⑴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仁途不顺(被贬柳
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4分。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
得2分、两点得4分。) 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哀景哀情)。眼中的花尽叶落和诗人心中的
凄迷融会为一的。在逐客旅人的眼中,那种风雨摧花、落叶满庭的景象,都足以触发贬谪之
思,勾起怀乡之念 ;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本无所谓
“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4分,意思对即可。)
15. ⑴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⑵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⑶丘峦崩摧
訇然中开 ⑷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⑸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8分,每空1分。5题限选4题。)
五、(21分)
16. 制造悬念(1分) 为下文牡丹拒绝(1分)以及探究牡丹的个性与品味(1分)蓄势(或作铺垫)(1分)。
17. 拒绝的内容:拒绝本该属于她的荣誉和赞颂,拒绝苟且和媚俗,拒绝萎顿和衰老。(4分,写对两点得4分。) 拒绝的原因: ⑴表层:习性如此——遵循花期、自然规律(或:天气寒冷,花期未到)。(1分) ⑵深层:个性使然(精神层面)——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不吝惜生命维护自由和尊严。(1分)
18. 明确:采用比喻、排比、拟人(写对两种得2分)的手法,从色彩、气势、气味(写对两种得2分)等方面展现牡丹的美丽;丰富了内容(1分),衬托了牡丹的高贵(2分)。
19. CE(C“也没有任何遗憾”错。 E“先抑后扬”“神话”错。)(4分,各2分。)
六、(15分)
20.略(参照江西省语文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七、(50分)
21.[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关系,甚至连一两句问候语也没有。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50分,参照江西省语文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此来驰名当代, 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的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这使方山子发怒,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经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等同了。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 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 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