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⑴请按照题号顺序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另附的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在此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⑵考试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⑶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
卷、答题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解剖(pōu) 肄业(yì) 梵婀玲(fàn) 浑身解数(xiè)
B.赁屋(lìn) 相勖(xù) 橝柘寺(zhè) 混混沌沌(hún)
C.裙裾(jù) 着衣(zhuó) 揩地板(kāi) 义愤填膺(yīnɡ)
D.蕈菌(xùn) 訾詈(yán) 潜意识(qián) 揠苗助长(y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真谛 班驳 喋血 无耻滥言 B.戮力 追溯 箫条 绿草如荫
C.长篙 忸怩 譬如 妖童嫒女 D.贻误 弭除 造诣 高官显宦
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香港广州的市民之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
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黑人的命运与白人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D.刘晓明同学非常酷爱文学,他已经在杂志上发表了好几篇小小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
B.“中国首善”陈光标赴台湾高调捐赠的行为究竟是行善还是作秀,香港时事评论员赵嘉
一对此的评价是肯定的。
C.浙江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
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D.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交流的需要,
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他的音译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
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B.当爱斯梅拉达跪在圣母院门前执行忏悔仪式之后,加西莫多把她救了出来,藏在巴黎
圣母院内,弗洛德趁机威胁爱斯梅拉达,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
C.大卫在寄宿学校受尽了屈辱和摧残。开始,校长秉承默德斯东姐弟的旨意,在大卫身
上挂了一块写有“当心他,他咬人”的布告牌,之后又无数次地鞭打他。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维克菲家里,与他的女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D.《家》中梅和瑞珏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梅青年孀居,终至悒郁而死;瑞珏
被封建迷信残害,不幸难产而死。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7.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那么,东方民族的含蓄之美就可能消失殆尽。
B.国人冷落汉语,高学历的青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使国人文化水平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
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注],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
后查以修史一案,株连被收,卒得免,皆将军力也。异史氏曰:“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而将军之报,其慷慨豪爽,尤千古所仅见。如此胸襟,自不应老于沟渎,以是知两贤之相遇,非偶然也。” (选自蒲松龄的《大力将军》)
[注]糗糒:干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啖啖多,无佣者 佣:雇佣。
B.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 谒:拜见。
C.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 素:交情。
D.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 逆:违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大于两石瓮 ②因击沛公于坐
B.①移时复来,探取食之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C.①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 ②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D.①后查以修史一案,株连被收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2.下面一段话出自《论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A.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B.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C.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D.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4分)
⑵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4分)
⑶如此胸襟,自不应老于沟渎,以是知两贤之相遇,非偶然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陇西行
[晚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请概括这首诗的主旨。(4分)
⑵赏析这首诗三、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4分)
15.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题限选4题)(共8分)
⑴越陌度阡, 。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⑵看万山红遍, ; ,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⑶又有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苏轼《赤壁赋》)
⑸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沉默中的土地
诸柏林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无需煞费苦心地去考究,这里还不是村庄的时候,一定有了孕育村庄的一片更古老的土地。
②村庄的出现,恐怕是若干年前先人们迷恋这方山水,认为这里就是属于他们的村庄,从此不再漂泊。理智地将生存的根扎进土壤中,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不惜力量和热汗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田畦,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蚯蚓爬行似的田埂,纵横交错的阡陌,忠实地恪守田垄的边沿,然后井然有序地伸向一户户农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园,人们不再彷徨,义无反顾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繁衍生息,一次次将希翼播种于泥土中。无论收获带来丰收的喜悦,天灾人祸威胁人们的生存,还是喜怒哀乐引起心灵的震撼,这一切都似乎是构成自然的和谐,唯有土地用惊人的沉默对人的愿望表示出不动声色的执著。
③我就降生在这块土地上,村庄对我的到来,无所谓欢迎也无所谓嫌弃,客观地讲被归纳为可多可少一类。起初,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思想会成为村庄的叛逆。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潜意识里曾对于村庄的事情产生过怀疑。当我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满田满垄带着露珠在阳光下晃动的禾苗,绿浪的尽头耸立着高大挺拔的枫树,柔婉的翠竹掩映着炊烟袅袅的村舍。听到鸟儿栖在枝头清丽婉转的鸣叫,在流溢着田园风光的美丽中,人们的脸上却写满了憔悴和忧伤,让人一眼就读懂了这样的活法很苦很累。我生存的根同样深深陷于这片土地中,命运必然与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生无可奈何地重蹈着先人们的脚印。当我深切地感受到种田人的艰难后,不由引起了我对前途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④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这块土地古朴得近乎丑陋,这个发现不啻一声惊雷震醒了几乎埋没在泥土中窒息的思维,怂恿我想像我并不知道的村庄之外那些令人向往的世界,激活了探索土地与人生相关问题的思考,开始用心解读村庄的全部内涵。千百年来,村庄无论是阳光的照耀,还是风雨的侵蚀,除了布满沧桑的痕迹,却缺乏焕发生机的活力。土地对人们冷漠得既不慷慨也不吝啬,于旷世经久的沉默中,悄然冷静地审视村庄人的行为,对一茬一茬侍弄土地的人永远是一副捉摸不透的面孔。土地成了牵扯村庄人的根,尽管生存需要靠根吮吸营养,对它眷恋也罢,嫌弃也罢,它却以豁达的宽容叫人感动。因此,蛊惑着村庄人丧失了背叛它的勇气,世世代代虔诚地守候着它。
⑤古往今来,不知村庄接纳了多少人,土地却是种田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全部内容的轴心,无论如何努力挣扎挪步,一辈子都只能绕着轴心画着生命的圆。点点滴滴的汗水渗进泥土中,浸泡得土地有了亮色,依稀可辨却不耀眼的亮光指引人踽踽前行一直走到生命的终点。当生命像一炬蜡烛燃尽悄然熄灭,就融入土地又变成了新的泥土,泥土因此而变成了村庄人纠缠不清的灵魂。我无从考究从前的从前这块土地是什么模样 却有理由相信,自从这里成了我们的村庄,土地就服从人的意志既生长禾苗,同样也滋生人的憧憬,哺育人的希望。村庄人靠攀附着缥缈的憧憬和希望坚定了对土地的固守。尽管终生的守候无法摆脱贫穷,逃避灾难,却能躺在土地坚实的躯体上安详地撞进梦境,人生的壮丽在酣梦中就有了想像中的辉煌。
⑥沉默中的土地对村庄人从来没有什么承诺,唯一给人安慰的是按人的意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论人们精耕细作还是广种薄收,土地像乳母干瘪的奶头,只有你不厌其烦地用力吮吸,才能获得充饥的乳汁。它从来不偏袒不劳而获的投机者。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载体,所有生灵都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将生命演绎到极致。人的追求从来没有止境,在依托土地日臻成熟的强大中,当仁不让地主宰了世界。征服的快感使欲望不断膨胀,争夺土地,攫取劳动成果往往演变成人生命之外却高于生命的行动。土地被强者乐此不疲贪婪地争夺弄得满目疮痍,弱者在不堪忍受重压无力侍弄它时,荒凉追逐着土地,野草任性地爬满赤裸的身躯。斗转星移,日月更迭,漫漫岁月中,土地成了人类生存的依赖,荣华富贵的象征。因此,挖空心思变换花样占有土地,掠夺劳动成果,成了人们的最终目的,带着血腥的争夺中,沉默的土地疲惫了。
16.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5分)
⑴人生的壮丽在酣梦中就有了想像中的辉煌。(3分)
⑵土地像乳母干瘪的奶头,只有你不厌其烦地用力吮吸,才能获得充饥的乳汁。(2分)
17.文中说“自己的思想会成为村庄的叛逆”,说一说这种“叛逆的思想”包含了哪些内容?(4分)
18.第③段划横线的语句描写村庄的田园风光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分析。(6分)
19.文章结尾写道:“土地被强者乐此不疲贪婪地争夺弄得满目疮痍,弱者在不堪忍受重压无力侍弄它时,荒凉追逐着土地,野草任性地爬满赤裸的身躯”,“沉默的土地疲惫了”。作者这样说,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回答。(6分)
六、(15分)
20.请用“山村”、“月光”、“清风”等词语写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要求想像合理,语言连贯,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十指为林的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卑微
或者高尚
人世间的真善
总需要以最美的形式
绽放在太阳底下
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
要求:⑴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⑵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⑷不少于700字。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二、(9分,每小题3分)
7.D(汉语“广为传播,‘热’遍全球”,只能说明外国人对汉语的兴趣和重视,不能说明“汉语是我们真正的根”。)
8.B(不能说明汉语“语词”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9.A(B汉语和英语并非此长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外语,按照文意,两者都要兼顾。 C“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的说法绝对,推断无据。D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文无据,且说法错误。)
三、(9分,每小题3分)
10.D(逆:迎接。)
11.D(A①介词,“比”②介词,“在”。B①代词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D“因为”。)
12.A(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
四、(28分)
13.⑴让好几个人抠住钟的双耳,用力往上掀,一点都不能抬动。(4分。“使”“力”“少”各1分,大意1分。) ⑵我不才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奴婢器物,我都不敢自己占着,请允许我分一半给您。(4分。“悉”“赐”“私”各1分,大意1分。) ⑶这样的胸襟,就不该在乡间老死,所以这两位贤人的相遇,也不是偶然的。(4分。“自”“沟渎”“以是”各1分,句意1分。)
14.⑴主要通过描绘慷慨悲壮的战争(1分),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的歌颂及对其家人的无限同情(2分),间接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1分)。 ⑵虚实结合(1分)。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1分);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实虚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包含诗人深沉的感慨(2分)。
15.⑴枉用相存 契阔谈? ⑵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⑶清流急湍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⑷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⑸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8分,每空1分。5题限选4题。)
五、(21分)
16.⑴凭着对土地的坚守,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摆脱贫穷和灾难,获得荣华富贵。
(3分) ⑵只有在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劳作,才会有收获。(2分)
17.⑴潜意识里对村庄的事情产生了怀疑。⑵感受到种田人生活的艰难劳苦。⑶“我”开始思考土地与人生的问题,并向往村庄之外的世界。⑷认识到土地以豁达的宽容、缥缈的憧憬和希望蛊惑着世代村民虔诚地坚守着它。(4分,每点1分。)
18.选取村庄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等角度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运用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语言清新优美。(6分。“动静结合”手法2分,“描写”方式2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2分。)
19.土地默默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依赖,给人憧憬和希望。但是人性的贪婪使他们疯狂地对土地进行掠夺攫取,导致土地满目荒芜,一片苍凉。这既是疯狂掠夺的恶果,更是沉默的土地的反抗和报复。爱护、珍惜土地已刻不容缓,否则我们最终将失去生存的基础。(6分。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概述原文内容2分,适当评述引申2分,结合生活实际阐明看法2分。)
六、(15分)
20.略(参照江西省语文高考评分标准评分。)(15分)
七、(50分)
21.略(参照江西省语文高考评分标准评分。)(50分)
附:参考译文:
查伊璜,浙江人,清明时节在野外的寺庙里喝酒,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座古钟,比两个石瓮还大;上面留有泥土的痕迹和手印,都是新近才有的。查伊璜感到疑惑,俯身往钟里看,有一个竹筐,不知存储着什么。让好几个人抠住钟的双耳,用力往上掀,一点都不能抬动。就更加吃惊了。于是就坐着喝酒来等(在钟下放东西的)那个人。过了没多久,有个乞丐进来,带着(乞讨)获得的干粮,把它们堆积在古钟底下。(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把钟合上以后才离开,过了一会又来,手伸进去拿东西吃,满座的人都很吃惊。查伊璜问:“那个男儿,你为什么要做乞丐呢?”回答说:“吃得多,没有人雇佣我做事。”查伊璜因为他健壮,鼓励他去参军,乞丐发愁,觉得没有凭借这样做。查伊璜带着他回家,给他吃,算起来食量是常人的五六倍。为他换了新的衣鞋,又给他五十两银子作为路费。
过了十多年,查伊璜的侄子在闽地做官,有个将军叫吴六一,忽然来拜见。说话之间,问道:“伊璜是您的什么人?”回答说:“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交情?”吴说:“他是我老师。作别十余年,很是想念。麻烦您转告先生,请他光临。”适逢查伊璜来到,于是就告诉他,伊璜全不记得这个人。立刻命令仆人备马,在吴将军门前投递名片。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伊璜。伊璜看他,觉得一点也不认识。私下里怀疑将军弄错了,但是将军弯着腰,越发恭敬。过了一会来到大堂,那些卷帘、搬座的人,都是年少姬妾。坐定,正想问清楚,将军动了动脸色,一个姬妾捧着官服到来,将军就起身换衣,查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众位姬妾为将军整理衣袖完毕,将军先让几个人把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让他动,然后行朝廷上的礼节,如同拜见君王。査大吃一惊,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朝拜完毕后,将军就穿着便服在他身旁陪坐。笑着说:“先生记不起那个举钟的乞丐了吗?”查这才明白。过了一会,高举盛宴,家里的歌妓在底下奏乐。伊璜见将军每天不做别的,只是清点姬妾奴婢的人数和骡马器用的数量,督促下人登记,告诫他们不要漏了什么。一天,拿着登记的文书对查说:“我不才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奴婢器物,我都不敢自己占着,请允许我分一半给您。”査大惊不接受,将军不顺从。按照文书点数,古玩和家具,几乎放满了厅堂内外。查坚持阻止,将军不理。考查奴婢仆人姓名完毕之后,就让男的备办行装,女的收拾器物,并嘱咐他们恭敬地服侍先生,底下都惶恐地答应。又亲自看着奴婢登上马车,马夫整治好骡马,这才回去,与查作别。
后来查伊璜因为修史一案,被牵连关进牢狱,最终得以免死,都是因为吴六一的功劳。异史氏(蒲松龄)说:“丰厚的施舍别人却不问他的姓名,真像古代有侠义的大丈夫!而吴将军的回报,以及他的慷慨豪爽,也是千古难得一见。这样的胸襟,就不该在乡间老死,所以这两位贤人的相遇,也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