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4张PPT)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2020·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1.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稍西( )
(2)相顾而惊( )
(3)声切切不已( )
(4)二三子不得寐( )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与之语,愕而顾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①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②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①山风飒然而至
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①因追忆之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2.(1)向西 (2)看 (3)停止 (4)睡觉
3.C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
资料卡:
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
(1)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
(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5.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老鼠一样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忆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解析】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或句意断句;也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主语、谓语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还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可借助句意来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故断句为: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第2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答题时联想到课内文言文的相关词语,然后按照解释课内文言文词语的方法答题;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意思。第(1)句句意:稍稍往西。
据此推断,“西”的意思应为“向西”。第(2)句句意:大家惊慌相视。据此推断,“顾”的意思应为“看”。第(3)句句意: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据此推断,“已”的意思应为“停止”。第(4)句句意:大家又不能入睡。据此推断,“寐”的意思应为“睡觉”。
第3题考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根据理解、辨析和推断,A项,①句,作代词,他,指僧人;②句,动词,到、往。B项,①句,才;②句,于是、就;C项,①②句都作连词,表修饰;D项,①句,于是;②句,趁、乘。综上所述,此题应选C。
第4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意思,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还有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第(1)句重点字词:蹑,穿;履,鞋子。翻译为: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第(2)句重点字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境,何处,什么地方。翻译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第5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可知,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于是“因追忆之”。这种“想见其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根据“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一)(2020·武汉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①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②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③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列传》)
【点拨】“国信未宣”句意:国家的信义还未宣扬。“宣”是“宣扬”的意思。
D
【点拨】A项,都译为“是”;B项,代词,他/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可是;D项,凭借/因为。
A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点拨】“上谷”意为“上谷郡”,作主语“耿府君”的地点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为……所……”是固定句式,表被动,应在“为吏人所亲”后断开,排除C项。
A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点拨】“使者下令召来耿况”错,根据原文“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可知,应是寇恂叱令身边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
D
【参考译文】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灭亡后,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说:“先投降的人就恢复他的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使者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给,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使臣,只是暗自担忧您的计划不周全。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未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
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背弃信义,毁坏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况且耿府君在上谷郡,一直都为官吏百姓所拥戴,现在如果更换太守,即使能找到贤才,也不能在仓促之间安定局面,用了不贤能的人,则只会更加混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回答,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于是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二)(2020·株洲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邹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选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B
【点拨】A项,感谢/道歉;B项,都是“凭借”的意思;C项,而且/将近;D项,是/被。
夸耀
用笼子装(盛)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C.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B
【点拨】A项,某公不识鸽子,张幼量送鸽给他,结果被他给吃了;C项,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四处搜罗鸽子;D项,某公不理解张幼量对鸽子的喜爱,只是认为鸽子可以吃。
有一位张公子父亲的朋友,是个贵官。一天,见到公子,问:“你养了多少只鸽啊?”张公子谨慎地回答几句,就退下来。怀疑某公是爱好鸽子的,想赠送两只鸽子,但是实在舍不得。又想到长辈来索求,不能过于抹他的面子,而且也不敢以平常的鸽子送给他应付差事,就选两只白鸽,用笼子盛着去送给他,自己以为就是送千金的礼物,也不如这两只鸽子珍贵。过了几天张公子见到某公,而某公说话间,并无一语感谢赠送鸽子的事。张公子心里不能忍耐,便问:“前天我送的鸽子可中意?”某公回答说:“也挺肥美。”张公子惊讶地说:“大人把鸽子烹了?”某公回答说:“是啊!”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殊的。”
【参考译文】鸽子种类名称繁多,数不胜数,只有玩鸽内行的人,才能辨识清楚。邹平县有位张幼量公子,特别喜好鸽子。他按照《鸽经》四处搜求,力求搜寻到天下所有品种。他养鸽子,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山东一带养鸽子的行家,以张公子家最为著称,张公子也常以善养鸽子而自我夸耀。曾经得到两只白鸽,人世间绝无仅有,张公子对两只鸽子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即使亲朋好友想要也得不到。
(三)(2020·内江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记
同“旋”,转身
特意,故意
道歉
【点拨】A项,同“悦”,高兴、愉悦/同“悦”,高兴、愉悦;B项,跑/跑;C项,吗/在;D项,有人/有人。
C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也谓之善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贵在善于思考,您只是记住了却不思考它,最终必定没有收获,凭什么称之为善于学习呢?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5.阅读此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示例:①“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一定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②规劝朋友的过错,要有李生的勇气、责任与担当,要有耐心,尽心尽责地帮助朋友进步。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像王生一样,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改正。④学习中不明白的地方,除了向老师家长请教外,还应勇于向同辈甚至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不以此为耻。
【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于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你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警诫自己。”
(四)(2020·黄石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②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②伛:驼背。③绥:安抚。④恣:听任。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A
11.(2020·岳阳)一位武汉文艺青年想写一副礼赞抗疫英雄的对联,请帮他确定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
)
上联:救死扶危,医护柔肩__①__;
下联:__②__,军民铁臂__③__。
A.①擎大爱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B.①渡劫波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C.①擎大爱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D.①渡劫波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C
惩罚
更加
曾经
效法,学习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足下言何其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称颍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
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
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
【点拨】A项,“只是出于恭敬”是客人的想法,不是陈元方的本意;C项,袁公说陈元方的父亲效法自己(袁公);D项,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
B
【参考译文】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羞愧地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五)(2020·南京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闽有带鱼
[明]谢肇淛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A
然而
饥饿
买
好
3.将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4.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参考译文】闽地盛产带鱼,有一丈多长,没有鱼鳞而且有腥味,是众多鱼中最便宜的,招待客人上不了台面。可是普通人家把带鱼用油煎炸,味道很香。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正午回家时,饿极了,在道路旁边闻着香气十分浓烈,问是什么东西,随从回答说是带鱼,(监司)立即命令随从去老百姓家去取已经煎好的带鱼带回自己的家里吃,大加称赞,并谴责(随从)之前不买。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人的喜好像这样变化不定,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好闽地制作的带鱼鲊,遇到闽地人就索要,而闽人看不起(带鱼鲊)这个菜肴,经常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回应他
(六)(2020·随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同“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
【点拨】该句句意为: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A
【点拨】A项,都是“更加”的意思;B项,以……为师/军队;C项,传授/接受;D项,来/因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德行有才能。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我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互联网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学生一“键”在手,学海任游;足不出户,“名师”任求。学习更便捷、高效。所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示例二: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即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仍然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七)(2020·泰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
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跟从(跟随)
闻名(出名)
适逢,恰巧遇到
到(到达)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
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
4.选文表现了萧惠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英勇善战。②治军严格。③决断果敢,有谋略。④有洞察力,善于提建议。
【参考译文】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随同伯父排押征讨高丽,到达奴古达北岭,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萧惠征讨回鹘阿萨兰部,各路征兵,只有阻卜酋长直剌迟滞晚到,萧惠便将他立即斩首示众。进军至甘州,围城攻打了三日,没有攻克就返回了。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适逢西阻卜反叛,袭击三克统军官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率兵三千来相救,与敌人在可敦城西南相遇。谐理、阿不吕战死,士卒溃散。萧惠仓促间列阵迎敌,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众人请示乘机挥兵迎击,萧惠认为己方军队疲敝,战斗力不强,不听众人建议。
乌八请求于夜里去劫敌营,萧惠仍不准。直到阻卜兵撤军回师时,萧惠才预设伏兵攻击。前锋刚与敌交锋,敌人便败走了。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会集群臣商议。萧惠说:“两国的强弱情势,皇上心中自然都知道。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皇上听从了萧惠的话,派使者向宋索取十城,集合诸军于燕地。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逼近宋境,宋人不愿失去十座城池,增加岁币求和。萧惠因为首倡用兵之功,晋封为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任北枢密使。
(八)(2020·扬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闭门不与高、蔡通。桓帝即位,灾异数发,诏百司举直言之士各一人。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遂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①等数百人并为节所诬,悉在党中。诏下郡县,各捕以为党魁。馥乃顿足而叹曰:“孽自已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服易形入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积佣三年,而无知者。后诏委放,俭等皆出,馥独叹曰:“已为人所弃,不宜复齿乡里矣!”留赁作不归,家人求不知处。
(选自《高士传》[晋]皇甫谧著)
【注释】①张俭:党锢祸起,张俭遭朝廷通缉而逃亡,许多人因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多次
都
下达
改变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夏馥的品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尉赵戒推举了夏馥,夏馥不应征,于是隐居了很长时间。
夏馥虽然不和当下的官员有交往,但是他的名声依然让曹节等人非常忌惮。
①性格耿直,刚正直言,遵循礼法。②不与朝廷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③能屈能伸,顾及家小。④固执己见,难以动摇。
【参考译文】夏馥字子治,是陈留的养马放牧的官。夏馥年轻时是个书生,言行质直,做事一定要符合道义。同县高氏、蔡氏都是富豪,郡人怕他们,小心地侍奉他们,只有夏馥不与他们来往。汉桓帝即位后,多次发生天灾,于是下诏令百官各举荐一名能直言的人。太尉赵戒举荐了夏馥,夏馥不应征。于是隐居了很长时间。汉灵帝即位后,中常侍曹节等把持朝政,禁锢正直的官员,把他们称为党人。夏馥虽然不与当下的官员有交往,但因声名大为宦官曹节等人所忌惮,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等数百人都被曹节诬陷,都在党人之中。朝廷下诏到州郡,作为党魁收捕。夏馥跺脚叹息说:“是我自己作孽啊,平白无故地让好人受冤。
我一个人死里逃生,连累很多人,活着有什么用呢?”于是剪掉胡须,换了衣服改变形貌进入深山中,从事冶炼工作,身形相貌憔悴不堪,当了三年佣人,没有人认出他来。后来朝廷下诏免了他们的罪,张俭等人都回来了。夏馥独自叹息说:“早已被人所抛弃,不能再让乡里人笑话了。”留在山中为人劳作不回家,家人也找不到他。
(九)(2020·襄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澣(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爱好(喜好、喜欢等)
在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A
【点拨】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君主应该起用德才兼备的人,黜退那些不贤、不才的佞臣,接纳直言规劝,明确赏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
穿洗过的衣服
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
【参考译文】柳公权字诚悬。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赋。元和初年(柳公权)高中进士。唐穆宗登上帝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就想见你很久了。”当天柳公权被封为右拾遗。唐穆宗的政事偏离正轨,他曾问柳公权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不偏斜那么笔法自然不偏斜。”皇帝动容,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劝诫。柳公权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后来又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的恭谨俭约,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
“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应该起用德才兼备的人,黜退那些不贤、不才的佞臣,接纳直言规劝,明确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琐碎的事情。”当时周墀一同答对,因此而害怕,但柳公权的言语和神态没有改变。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
(十)(2020·咸宁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
听说
同“悦”,喜悦
以……为耻
拜访
【点拨】过,“经过”的意思。
D
D
【点拨】A项,虚词,表判断/虚词,表判断;B项,那么/那么;C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D项,凭借/来。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
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B
【点拨】结合“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可知,陆九龄的门人弟子不乐意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
【参考译文】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端庄。年纪稍大时,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学说,不遵循礼法,他感慨叹息说:“这不是我乐意学的啊。”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他谈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献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阅百家书籍,日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教授。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
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官的事务和武装力量,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从事武备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他)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一定互相告诫说:“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学者号称“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的疑惑有难于凭借话语争辩的,言辞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十一)(2020·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④,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
C
穿
多少
考虑,想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
①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②力戒奢侈,节俭为本。③克己律己,以身垂范。④正家风,严家教。⑤珍爱生灵,防止滥杀。
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
【参考译文】秋季七月,公主曾穿着一件贴绣点翠的短袄进入宫中,太祖对她说:“你应当将这件短袄交给我,以后不要再这样装饰。”公主笑着说:“这个才能用多少翠羽?”太祖说:“不是这样的。你既然这样穿,宫中妃嫔、皇亲国戚看见,就一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里翠羽的价格必高,老百姓追逐利益,辗转贩卖交易,杀生害命,实在是因你而起啊!你既然出生富贵,应该考虑珍惜福分,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公主听完惭愧地道歉。公主趁着陪坐,和皇后一起进言说:“您当皇帝日子很久了,难道不能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出入。”
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只是考虑到我是为天下人保守财富罢了!怎么能妄自享用。古人说用一个人治理天下,不要用天下来奉养一个人,如果把奉养自己当作目的,如何让天下人敬仰啊?(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注释】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他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陶侃送了百里左右,二人相谈甚欢。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想倚仗范逵求取功名。
【点拨】“陶侃想倚仗范逵求取功名”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D
【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用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
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懦默③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④。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懦默:懦弱,不出声。④参知政事:官职名,相当于宰相。⑤除:拜官授职。
担任
于是
坚决
恰遇,适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B.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C.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D.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C
【参考译文】范仲淹担任将领,号令严明,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敌军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职。王举正性情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职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能力,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他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韩琦一同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出发,朝廷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恰遇王伦进犯淮南,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坚守城池的人,朝廷准备调查核实后依法处决。范仲淹说:“平时忌讳答讲完善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应该吗?”(因而)守城的州县官员都没有被处决。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注释】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ì):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擅长
不
出使
几(指多)
A
【点拨】A项中“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的”;B项,代词,他;C项,代词,代这件事;D项,动词,到,往。
【参考译文】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欢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擅长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暂住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恢复先前的职务,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出使到江西去抚慰新归附的民众。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几车书籍献给皇太子。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晏元献公(晏殊)为童子时,张文节(张知白)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章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①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讲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③,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燕:同“宴”。②中:内廷中。③体:体范,规矩。
恰巧
终于,最终
C
【点拨】例句,代词,指晏殊;A项,指示代词,这;B项,其中;C项,代词,指先达;D项,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B
【点拨】例句,名词作状语,当面;A项,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B项,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D项,名词作动词,驻军。
4.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惟殊杜门/与兄弟讲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谨厚诚实。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吾侪:我们这些人。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到
拜访
相连,连接
同“嘱”,嘱咐,嘱托
B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14.4课外文言文阅读
题型例析+真题集训
(2020·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稍西( )
(2)相顾而惊( )
(3)声切切不已( )
(4)二三子不得寐( )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与之语,愕而顾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①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②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①山风飒然而至
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①因追忆之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
资料卡:
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
(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5.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一)(2020·武汉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①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②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③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列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纳之(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率领)
C.窃伤计之不详也(担忧)
D.国信未宣(宣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为著姓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太守耿况甚重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况受而归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
不以物喜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二)(2020·株洲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邹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选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节选自《聊斋志异·鸽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子亦以鸽自诩(
)
(2)选二白鸽,笼送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其无一申谢语 长跪而谢之曰
B.公子亦以鸽自诩 公亦以此自矜
C.且不敢以常鸽应 年且九十
D.有父执某公,为贵官 士卒多为用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C.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三)(2020·内江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吾悉能志之(
)
(2)不应而还走(
)
(3)李生故寻王生(
)
(4)王生惊觉,谢曰(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不应而还走
录毕,走送之
C.信乎
颓然乎其间
D.或谓君不善学
今或闻无罪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也谓之善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此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示例:①“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一定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②规劝朋友的过错,要有李生的勇气、责任与担当,要有耐心,尽心尽责地帮助朋友进步。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像王生一样,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改正。④学习中不明白的地方,除了向老师家长请教外,还应勇于向同辈甚至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不以此为耻。
(四)(2020·黄石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②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②伛:驼背。③绥:安抚。④恣:听任。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1.(2020·岳阳)一位武汉文艺青年想写一副礼赞抗疫英雄的对联,请帮他确定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
)
上联:救死扶危,医护柔肩__①__;
下联:__②__,军民铁臂__③__。
A.①擎大爱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B.①渡劫波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C.①擎大爱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D.①渡劫波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
(2)久而益敬(
)
(3)孤往者尝为邺令(
)
(4)周公不师孔子(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足下言何其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称颍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
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
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
(五)(2020·南京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闽有带鱼
[明]谢肇淛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然中人之家(
)
(2)因公事过午归,馁甚(
)
(3)且怒往者之不市也(
)
(4)大称善(
)
3.将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4.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六)(2020·随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同“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B.吾从而师之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作《师说》以贻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德行有才能。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我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互联网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学生一“键”在手,学海任游;足不出户,“名师”任求。学习更便捷、高效。所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示例二: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即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仍然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七)(2020·泰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
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从伯父排押征高丽(
)
(2)以军律整肃闻(
)
(3)会西阻卜叛(
)
(4)至奴古达北岭(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表现了萧惠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
①英勇善战。②治军严格。③决断果敢,有谋略。④有洞察力,善于提建议。
(八)(2020·扬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闭门不与高、蔡通。桓帝即位,灾异数发,诏百司举直言之士各一人。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遂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①等数百人并为节所诬,悉在党中。诏下郡县,各捕以为党魁。馥乃顿足而叹曰:“孽自已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服易形入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积佣三年,而无知者。后诏委放,俭等皆出,馥独叹曰:“已为人所弃,不宜复齿乡里矣!”留赁作不归,家人求不知处。
(选自《高士传》[晋]皇甫谧著)
【注释】①张俭:党锢祸起,张俭遭朝廷通缉而逃亡,许多人因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灾异数发(
)
(2)悉在党中(
)
(3)诏下郡县(
)
(4)变服易形入山中(
)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夏馥的品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20·襄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澣(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幼嗜学(
)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20·咸宁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新博士学黄老(
)
B.与语大说(
)
C.士而耻此(
)
D.有剽劫者过其门(
)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十一)(2020·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④,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闱戚里/必相效
B.展转/贩易
C.实汝/之由
D.苟/以自奉养为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
)
(2)此所用翠羽几何(
)
(3)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注释】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他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陶侃送了百里左右,二人相谈甚欢。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想倚仗范逵求取功名。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懦默③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④。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懦默:懦弱,不出声。④参知政事:官职名,相当于宰相。⑤除:拜官授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仲淹为将(
)
(2)遂改参知政事(
)
(3)固辞不拜(
)
(4)会王伦寇淮南(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B.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C.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D.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注释】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ì):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容亦善骑射(
)
(2)然弗之好也(
)
(3)奉旨使江西(
)
(4)惟载书籍数车(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抚慰新附之民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晏元献公(晏殊)为童子时,张文节(张知白)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章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①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讲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③,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燕:同“宴”。②中:内廷中。③体:体范,规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适值御试进士(
)
(2)卒至大用(
)
2.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3.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4.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惟殊杜门与兄弟讲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吾侪:我们这些人。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A.轼诣武卫营(
)
B.诣太守,说如此(
)
(2)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14.4课外文言文阅读
题型例析+真题集训
(2020·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稍西( )
(2)相顾而惊( )
(3)声切切不已( )
(4)二三子不得寐( )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与之语,愕而顾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①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②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①山风飒然而至
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①因追忆之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2.(1)向西 (2)看 (3)停止 (4)睡觉
3.C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
资料卡:
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
(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5.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老鼠一样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忆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例析】第1题
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或句意断句;也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主语、谓语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还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可借助句意来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故断句为: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第2题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答题时联想到课内文言文的相关词语,然后按照解释课内文言文词语的方法答题;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意思。第(1)句句意:稍稍往西。
据此推断,“西”的意思应为“向西”。第(2)句句意:大家惊慌相视。据此推断,“顾”的意思应为“看”。第(3)句句意: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据此推断,“已”的意思应为“停止”。第(4)句句意:大家又不能入睡。据此推断,“寐”的意思应为“睡觉”。
第3题
考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根据理解、辨析和推断,A项,①句,作代词,他,指僧人;②句,动词,到、往。B项,①句,才;②句,于是、就;C项,①②句都作连词,表修饰;D项,①句,于是;②句,趁、乘。综上所述,此题应选C。
第4题
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意思,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还有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第(1)句重点字词:蹑,穿;履,鞋子。翻译为: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第(2)句重点字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境,何处,什么地方。翻译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第5题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可知,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于是“因追忆之”。这种“想见其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根据“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一)(2020·武汉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①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②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③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列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纳之(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率领)
C.窃伤计之不详也(担忧)
D.国信未宣(宣布)
D
【点拨】“国信未宣”句意:国家的信义还未宣扬。“宣”是“宣扬”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为著姓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太守耿况甚重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况受而归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
不以物喜
A
【点拨】A项,都译为“是”;B项,代词,他/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可是;D项,凭借/因为。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
【点拨】“上谷”意为“上谷郡”,作主语“耿府君”的地点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为……所……”是固定句式,表被动,应在“为吏人所亲”后断开,排除C项。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点拨】“使者下令召来耿况”错,根据原文“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可知,应是寇恂叱令身边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
【参考译文】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灭亡后,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说:“先投降的人就恢复他的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使者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给,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使臣,只是暗自担忧您的计划不周全。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未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
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背弃信义,毁坏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况且耿府君在上谷郡,一直都为官吏百姓所拥戴,现在如果更换太守,即使能找到贤才,也不能在仓促之间安定局面,用了不贤能的人,则只会更加混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回答,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于是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二)(2020·株洲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邹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选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节选自《聊斋志异·鸽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子亦以鸽自诩(
)
(2)选二白鸽,笼送之(
)
夸耀
用笼子装(盛)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其无一申谢语 长跪而谢之曰
B.公子亦以鸽自诩 公亦以此自矜
C.且不敢以常鸽应 年且九十
D.有父执某公,为贵官 士卒多为用者
B
【点拨】A项,感谢/道歉;B项,都是“凭借”的意思;C项,而且/将近;D项,是/被。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C.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B
【点拨】A项,某公不识鸽子,张幼量送鸽给他,结果被他给吃了;C项,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四处搜罗鸽子;D项,
【参考译文】鸽子种类名称繁多,数不胜数,只有玩鸽内行的人,才能辨识清楚。邹平县有位张幼量公子,特别喜好鸽子。他按照《鸽经》四处搜求,力求搜寻到天下所有品种。他养鸽子,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山东一带养鸽子的行家,以张公子家最为著称,张公子也常以善养鸽子而自我夸耀。曾经得到两只白鸽,人世间绝无仅有,张公子对两只鸽子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即使亲朋好友想要也得不到。
某公不理解张幼量对鸽子的喜爱,只是认为鸽子可以吃。
有一位张公子父亲的朋友,是个贵官。一天,见到公子,问:“你养了多少只鸽啊?”张公子谨慎地回答几句,就退下来。怀疑某公是爱好鸽子的,想赠送两只鸽子,但是实在舍不得。又想到长辈来索求,不能过于抹他的面子,而且也不敢以平常的鸽子送给他应付差事,就选两只白鸽,用笼子盛着去送给他,自己以为就是送千金的礼物,也不如这两只鸽子珍贵。过了几天张公子见到某公,而某公说话间,并无一语感谢赠送鸽子的事。张公子心里不能忍耐,便问:“前天我送的鸽子可中意?”某公回答说:“也挺肥美。”张公子惊讶地说:“大人把鸽子烹了?”某公回答说:“是啊!”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殊的。”
(三)(2020·内江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吾悉能志之(
)
(2)不应而还走(
)
(3)李生故寻王生(
)
(4)王生惊觉,谢曰(
)
记
同“旋”,转身
特意,故意
道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不应而还走
录毕,走送之
C.信乎
颓然乎其间
D.或谓君不善学
今或闻无罪
C
【点拨】A项,同“悦”,高兴、愉悦/同“悦”,高兴、愉悦;B项,跑/跑;C项,吗/在;D项,有人/有人。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也谓之善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贵在善于思考,您只是记住了却不思考它,最终必定没有收获,凭什么称之为善于学习呢?
5.阅读此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示例:①“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一定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②规劝朋友的过错,要有李生的勇气、责任与担当,要有耐心,尽心尽责地帮助朋友进步。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像王生一样,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改正。④学习中不明白的地方,除了向老师家长请教外,还应勇于向同辈甚至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不以此为耻。
【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于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你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警诫自己。”
(四)(2020·黄石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②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②伛:驼背。③绥:安抚。④恣:听任。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A
11.(2020·岳阳)一位武汉文艺青年想写一副礼赞抗疫英雄的对联,请帮他确定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
)
上联:救死扶危,医护柔肩__①__;
下联:__②__,军民铁臂__③__。
A.①擎大爱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B.①渡劫波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C.①擎大爱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D.①渡劫波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C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
(2)久而益敬(
)
(3)孤往者尝为邺令(
)
(4)周公不师孔子(
)
惩罚
更加
曾经
效法,学习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足下言何其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称颍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
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
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
【点拨】A项,“只是出于恭敬”是客人的想法,不是陈元方的本意;C项,袁公说陈元方的父亲效法自己(袁公);D项,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
【参考译文】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羞愧地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五)(2020·南京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闽有带鱼
[明]谢肇淛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A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然中人之家(
)
(2)因公事过午归,馁甚(
)
(3)且怒往者之不市也(
)
(4)大称善(
)
然而
饥饿
买
好
3.将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4.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参考译文】闽地盛产带鱼,有一丈多长,没有鱼鳞而且有腥味,是众多鱼中最便宜的,招待客人上不了台面。可是普通人家把带鱼用油煎炸,味道很香。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正午回家时,饿极了,在道路旁边闻着香气十分浓烈,问是什么东西,随从回答说是带鱼,(监司)立即命令随从去老百姓家去取已经煎好的带鱼带回自己的家里吃,大加称赞,并谴责(随从)之前不买。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人的喜好像这样变化不定,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好闽地制作的带鱼鲊,遇到闽地人就索要,而闽人看不起(带鱼鲊)这个菜肴,经常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回应他
(六)(2020·随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同“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
【点拨】该句句意为: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B.吾从而师之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作《师说》以贻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A
【点拨】A项,都是“更加”的意思;B项,以……为师/军队;C项,传授/接受;D项,来/因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德行有才能。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我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互联网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学生一“键”在手,学海任游;足不出户,“名师”任求。学习更便捷、高效。所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示例二: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即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仍然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七)(2020·泰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
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从伯父排押征高丽(
)
(2)以军律整肃闻(
)
(3)会西阻卜叛(
)
(4)至奴古达北岭(
)
跟从(跟随)
闻名(出名)
适逢,恰巧遇到
到(到达)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
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
4.选文表现了萧惠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
①英勇善战。②治军严格。③决断果敢,有谋略。④有洞察力,善于提建议。
【参考译文】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随同伯父排押征讨高丽,到达奴古达北岭,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萧惠征讨回鹘阿萨兰部,各路征兵,只有阻卜酋长直剌迟滞晚到,萧惠便将他立即斩首示众。进军至甘州,围城攻打了三日,没有攻克就返回了。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适逢西阻卜反叛,袭击三克统军官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率兵三千来相救,与敌人在可敦城西南相遇。谐理、阿不吕战死,士卒溃散。萧惠仓促间列阵迎敌,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众人请示乘机挥兵迎击,萧惠认为己方军队疲敝,战斗力不强,不听众人建议。
乌八请求于夜里去劫敌营,萧惠仍不准。直到阻卜兵撤军回师时,萧惠才预设伏兵攻击。前锋刚与敌交锋,敌人便败走了。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会集群臣商议。萧惠说:“两国的强弱情势,皇上心中自然都知道。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皇上听从了萧惠的话,派使者向宋索取十城,集合诸军于燕地。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逼近宋境,宋人不愿失去十座城池,增加岁币求和。萧惠因为首倡用兵之功,晋封为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任北枢密使。
(八)(2020·扬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闭门不与高、蔡通。桓帝即位,灾异数发,诏百司举直言之士各一人。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遂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①等数百人并为节所诬,悉在党中。诏下郡县,各捕以为党魁。馥乃顿足而叹曰:“孽自已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服易形入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积佣三年,而无知者。后诏委放,俭等皆出,馥独叹曰:“已为人所弃,不宜复齿乡里矣!”留赁作不归,家人求不知处。
(选自《高士传》[晋]皇甫谧著)
【注释】①张俭:党锢祸起,张俭遭朝廷通缉而逃亡,许多人因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灾异数发(
)
(2)悉在党中(
)
(3)诏下郡县(
)
(4)变服易形入山中(
)
多次
都
下达
改变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尉赵戒推举了夏馥,夏馥不应征,于是隐居了很长时间。
夏馥虽然不和当下的官员有交往,但是他的名声依然让曹节等人非常忌惮。
4.概括夏馥的品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性格耿直,刚正直言,遵循礼法。②不与朝廷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③能屈能伸,顾及家小。④固执己见,难以动摇。
【参考译文】夏馥字子治,是陈留的养马放牧的官。夏馥年轻时是个书生,言行质直,做事一定要符合道义。同县高氏、蔡氏都是富豪,郡人怕他们,小心地侍奉他们,只有夏馥不与他们来往。汉桓帝即位后,多次发生天灾,于是下诏令百官各举荐一名能直言的人。太尉赵戒举荐了夏馥,夏馥不应征。于是隐居了很长时间。汉灵帝即位后,中常侍曹节等把持朝政,禁锢正直的官员,把他们称为党人。夏馥虽然不与当下的官员有交往,但因声名大为宦官曹节等人所忌惮,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等数百人都被曹节诬陷,都在党人之中。朝廷下诏到州郡,作为党魁收捕。夏馥跺脚叹息说:“是我自己作孽啊,平白无故地让好人受冤。
我一个人死里逃生,连累很多人,活着有什么用呢?”于是剪掉胡须,换了衣服改变形貌进入深山中,从事冶炼工作,身形相貌憔悴不堪,当了三年佣人,没有人认出他来。后来朝廷下诏免了他们的罪,张俭等人都回来了。夏馥独自叹息说:“早已被人所抛弃,不能再让乡里人笑话了。”留在山中为人劳作不回家,家人也找不到他。
(九)(2020·襄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澣(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幼嗜学(
)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
爱好(喜好、喜欢等)
在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A
【点拨】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君主应该起用德才兼备的人,黜退那些不贤、不才的佞臣,接纳直言规劝,明确赏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
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穿洗过的衣服
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
【参考译文】柳公权字诚悬。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赋。元和初年(柳公权)高中进士。唐穆宗登上帝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就想见你很久了。”当天柳公权被封为右拾遗。唐穆宗的政事偏离正轨,他曾问柳公权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不偏斜那么笔法自然不偏斜。”皇帝动容,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劝诫。柳公权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后来又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的恭谨俭约,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
“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应该起用德才兼备的人,黜退那些不贤、不才的佞臣,接纳直言规劝,明确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琐碎的事情。”当时周墀一同答对,因此而害怕,但柳公权的言语和神态没有改变。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
(十)(2020·咸宁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新博士学黄老(
)
B.与语大说(
)
C.士而耻此(
)
D.有剽劫者过其门(
)
D
听说
同“悦”,喜悦
以……为耻
拜访
【点拨】过,“经过”的意思。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点拨】A项,虚词,表判断/虚词,表判断;B项,那么/那么;C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D项,凭借/来。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
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B
【点拨】结合“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可知,陆九龄的门人弟子不乐意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
【参考译文】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端庄。年纪稍大时,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学说,不遵循礼法,他感慨叹息说:“这不是我乐意学的啊。”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他谈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献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阅百家书籍,日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教授。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
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官的事务和武装力量,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从事武备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他)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一定互相告诫说:“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学者号称“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的疑惑有难于凭借话语争辩的,言辞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十一)(2020·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④,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闱戚里/必相效
B.展转/贩易
C.实汝/之由
D.苟/以自奉养为意
【点拨】“汝之由”意思是因你而起。正确的划分为“实/汝之由”。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
)
(2)此所用翠羽几何(
)
(3)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
)
C
穿
多少
考虑,想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
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
4.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②力戒奢侈,节俭为本。③克己律己,以身垂范。④正家风,严家教。⑤珍爱生灵,防止滥杀。
【参考译文】秋季七月,公主曾穿着一件贴绣点翠的短袄进入宫中,太祖对她说:“你应当将这件短袄交给我,以后不要再这样装饰。”公主笑着说:“这个才能用多少翠羽?”太祖说:“不是这样的。你既然这样穿,宫中妃嫔、皇亲国戚看见,就一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里翠羽的价格必高,老百姓追逐利益,辗转贩卖交易,杀生害命,实在是因你而起啊!你既然出生富贵,应该考虑珍惜福分,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公主听完惭愧地道歉。公主趁着陪坐,和皇后一起进言说:“您当皇帝日子很久了,难道不能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出入。”
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只是考虑到我是为天下人保守财富罢了!怎么能妄自享用。古人说用一个人治理天下,不要用天下来奉养一个人,如果把奉养自己当作目的,如何让天下人敬仰啊?(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注释】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他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陶侃送了百里左右,二人相谈甚欢。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想倚仗范逵求取功名。
【点拨】“陶侃想倚仗范逵求取功名”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用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
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懦默③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④。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懦默:懦弱,不出声。④参知政事:官职名,相当于宰相。⑤除:拜官授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仲淹为将(
)
(2)遂改参知政事(
)
(3)固辞不拜(
)
(4)会王伦寇淮南(
)
担任
于是
坚决
恰遇,适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B.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C.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D.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C
【参考译文】范仲淹担任将领,号令严明,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敌军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职。王举正性情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职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能力,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他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韩琦一同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出发,朝廷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恰遇王伦进犯淮南,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坚守城池的人,朝廷准备调查核实后依法处决。范仲淹说:“平时忌讳答讲完善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应该吗?”(因而)守城的州县官员都没有被处决。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注释】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ì):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容亦善骑射(
)
(2)然弗之好也(
)
(3)奉旨使江西(
)
(4)惟载书籍数车(
)
擅长
不
出使
几(指多)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抚慰新附之民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A
【点拨】A项中“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的”;B项,代词,他;C项,代词,代这件事;D项,动词,到,往。
【参考译文】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欢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擅长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暂住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恢复先前的职务,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出使到江西去抚慰新归附的民众。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几车书籍献给皇太子。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晏元献公(晏殊)为童子时,张文节(张知白)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章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①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讲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③,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燕:同“宴”。②中:内廷中。③体:体范,规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适值御试进士(
)
(2)卒至大用(
)
2.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恰巧
终于,最终
【点拨】例句,代词,指晏殊;A项,指示代词,这;B项,其中;C项,代词,指先达;D项,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B
【点拨】例句,名词作状语,当面;A项,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B项,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D项,名词作动词,驻军。
4.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惟殊杜门/与兄弟讲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6.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谨厚诚实。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吾侪:我们这些人。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A.轼诣武卫营(
)
B.诣太守,说如此(
)
(2)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到
拜访
相连,连接
同“嘱”,嘱咐,嘱托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4.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