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 第1课时 使用时间: 第 1 周 总课时:1
夏邑县济阳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
班级: 学生姓名:
自学——质疑——解疑
学习目标
1.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能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3、能根据课文标题和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整体感知法
自测——互查——互教
鲁迅,原名周树人,________(籍贯)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小说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_______集《朝花夕拾》, “朝”指早晨,这里指________;“夕”指晚上,这里指________。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________。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展示——反馈——导学
这篇课文,有不少生字词,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迅速浏览一遍,自己查阅工具书,按要求注音或解释;还有不会或不懂的地方,可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1、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确凿 菜畦 桑椹 轻捷 油蛉 斑蝥 缠络 珊瑚 攒 豁 敛 脑髓 陌生 鉴赏 觅食 竹筛 秕谷 系 书塾 人迹罕至
2、解释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确凿: 轻捷: 缠络:
鉴赏: 渊博:
消释: 宿儒:
人声鼎沸:
人迹罕至:
自测——反馈——点拨
请同学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先听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看书边思考,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根据文章标题提示,课文可分为几大部分?
2、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
自测——反馈——点拨
学一篇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写的是什么”,还要进一步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算是把一篇文章读懂了。而要弄清文章“怎么写的”,首先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思考,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这样的丰富多彩,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些丰富的材料串联起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的第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把它归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回顾——总结——反思
主备课人: 刘佑欣 小组成员签名: 孙皛、桂英、徐娟、信昌 领导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