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新月集
教材分析: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里,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阅读这些诗篇,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美化心灵。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金色花》、《花的学校》和《职业》这三篇文章,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对《新月集》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 学生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
3.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纯真的童心。
教学难点: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
1. 观看。
2. 谈谈你看到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
1. 在船夫的摆渡下,许多人都到达了对岸,这使“我”也对对岸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2. 板书:对岸
三、简介散文诗和诗人
散文诗是界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形式,从形式上看,它近于一些短小的抒情散文,不讲究押韵,又具备诗歌的想象力和美感。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花》,是我国现代散文诗发展史上至今难以逾越的高峰。
泰戈尔(1861~1941),印度文艺复兴时代伟大诗人。他生于一个显赫望族家庭。他14岁写剧本,19岁写了第一部小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东方第一个获此奖的作家。人称“儿童天使”——爱自然,爱自由,爱母亲,爱童真,神秘,纯真,优美。
《新月集》由郑振铎翻译。 他把《新月集》与《安徒生童话》相提并论。
四、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五、默读,了解本文的分段形式和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划分出段落。
2.一隔行为依据,全诗分为三部分。每一段都以“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摆船的船夫”为结束。
3. 全诗通过想象“我”中的“对岸”,描绘了一片恬美神奇的乐土:对岸有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对岸,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
六、深入探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 默读,讨论。
(1)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对岸的情形如何,可以找出问中的句子来回答,也可以动手画一画。
(2)找出文中体现“渴望”的字眼,体会儿童的纯真愿望。
2. 交流、汇报。
(1)因为对岸有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对岸中万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黄昏是,他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享受母爱。
(2)对岸情形。
①有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人们辛勤地劳作。
(哪怕有豺狼的哀叫,但对岸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依然是一个极有田园风味、令人向往的新天地)
②对岸万物自由生长——野鹭、芦苇、池塘、水鸟、竹鸡、长草。
(3)体现“渴望”的高眼——渴望、据说、顶、邀、诧异。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想象“对岸”这片恬美神奇的乐土时,用活泼的文笔描绘。对岸的令人神往的景象,寄寓自己美好愿望与追求。
4.指导感情读。
(1)诗的前两部分写了“我”对岸的渴望,表达了自己的梦,朗读时应充满憧憬。
(2)诗的第三部分应读出孩子的喜悦、得意、神气劲儿以及眷恋故土,热爱母亲的情感。
七、突破难题,感受孩子的渴望
1.讨论:为什么问中反复强调“妈妈,如果你不在意”?
2.交流,汇报。
(1)孩子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渴望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船夫是苦力活,没地位,又有很大的危险,孩子怕母亲不答应他将来当船夫,所以这么说。从中,我们深世地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厚望。
(2)加强诗的节奏感。
(3)突出诗人对大自然、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眷恋。
3.齐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读诗。
2. 自学第二首诗。
3. 阅读《新月集》。
第二课时
一、说话引入
1. 请二~三名同学谈谈对《新月集》的感受。
2. 谈谈你们的理想:将来想当什么?
二、揭题,板书课题
1. 读题。
2. 职业——成年后从事的工作。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四、默读,结合《对岸》了解本文的分段,并试着概括段意
1.快速分段。
2.讨论分段内容。
3.汇报,补充。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早晨,“我”去上学,看到卖镯子的小贩,明白什么叫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因此想做一个小贩。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下午,放学回家,看到辛勤的园丁,他普通、默默无闻,却任劳任怨,无拘无束,就想做一个园丁。
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晚上,小巷中的更夫,虽形影相吊,却不怨天尤人,默默奉献,愿做一个更夫。
4.三个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早晨、下午四点钟、天色刚黑)
5.比较各段的结构及每一段内容的安排。(相似)
先——“我”按规定的时间上学、放学、睡觉。
再——“我”眼中的小贩、园丁、更夫是那样自由自在地工作和生活。
最后——“我”愿意从事他们的职业。
6.分组读课文。
五、归纳全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默读,讨论。
2.反馈、交流。
(1)全诗用儿童的眼光写出了“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几中职业的向往。
(1)表达了“我”对呆板、传统教育的反感以及对自由自在地学习和生活的渴望。
六、拓展延伸
1.“我”为什么想从事小贩、园丁、更夫的职业呢?
2.仿写。(请生选择愿意从事的职业模仿写作)
3.交流。
4.辩论会——当“我”的渴望与家长的希望相矛盾。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仿写“我的职业”。
3.开一次辩论会。
板书设计:
淳朴无华的田园农庄
对岸 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 渴望自由
黄昏,回到温暖的家
“我”上学 放学 睡觉
职业 渴望自由
身边人 小贩 园丁 更夫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