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术
五年级下册
陶俑
1课时
欣赏?评述
教材
分析
俑是中国古代陪葬的偶人,更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以人的各种形态特征为雏形,用木、石、铜、陶等不同材料制成。本课选用秦、汉、唐几个朝代的陶俑作品,对引导学生了解各时代陶俑形象的特点,热爱中国传统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计
理念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发现,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和谐自主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学
识记
理解
运用
认知
目标
1、认识陶俑的发展历史,了解不同时期陶俑的艺术特点
。
√
√
√
技能
目标
2、能用语言及文字对不同时期的陶俑进行欣赏和描述。
√
√
√
情感
目标
3、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的陶俑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文化艺术和祖国的情感。
√
√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1、搜集陶俑的历史资料并欣赏。
2、谈谈对陶俑的感受。
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图片、音乐、视频与PowerPoint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利用多媒体操作体验和填写表格等资源,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实效性。
教学媒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预
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趣
1.出示成语:始作俑者,师提问:“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它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观看视频,认识“俑”是什么?(俑之起源)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就是由陶土塑成的“陶俑”(揭示课题)。
观看视频
激起学习热情
齐读课题一遍
二、欣赏与感受
1.
初探感知:自学课文,完成习题要求。
2.
明确学习目标:欣赏中国传统的陶俑艺术并了解其艺术价值所在。(陶俑艺术的价值在于它包含的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信息量。当我们面对它时能够穿越时空,感知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生活及人的喜怒哀乐等诸多画面,使遥远的历史变得丰满而立体
)
3.进一步对各时期陶俑作品进行欣赏分析(造型、色彩)
1)、秦始皇陵兵马俑:最著名的陶俑当数我国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从13岁继位后,便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建造陵墓,直到秦始皇死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那秦始皇帝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屏幕。秦始皇陵墓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国和巨大的珍宝库。其中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号兵马坑。以后相继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千军竞发的感觉。这些数量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向后人展示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他的恢弘气势、安详的姿态、肃穆的表情向后人诉说秦王朝的强大,表现了秦朝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课件短片《秦兵马俑》播放)。
2)、如果说秦代的雕塑是写实的艺术,那么汉代的雕塑可以说是写意的艺术。河南洛阳出土的《两舞俑》以夸张的动势表现出长袖善舞的人在翩翩起舞,朴质之中透出灵动。《说唱俑》眉飞色舞的样子,让人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西晋的《对书俑》两个人像是在对话,又像在争论什么(课件短片《汉说唱俑》播放)。
(三)、秦朝的写实、汉代的稚拙都别具风格,到了唐朝又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你们知道唐三彩是有那三种色彩组成的?它与秦俑、汉俑有什么不同?(答案:是红、黄、绿;属于精致型的。课件短片《唐三彩俑》播放)
三、想象与创作
1、播放优美音乐,课件展示各种陶俑图片,鼓励学生上台体验与交流,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语言评述。
2、出示三张陶俑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播放音乐,指导学生填写作业表格;鼓励学生展现成果,并交流分享。
快速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观察
汇报
自由欣赏
欣赏图片,感知陶俑。通过观察和对比了解秦,汉,唐的陶俑艺术特征。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给予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仔细听,感悟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独立填表,展示交流。
四、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布置作业:以自己喜欢的陶俑为摹本,大胆联想,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通过总结和讨论,拓宽学生的欣赏视野;鼓励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感悟,联想。
五、板书设计
19.陶俑
造型
色彩
秦
写实
汉
夸张
艺术价值
唐
华丽
教学反思
使课堂评价贯穿与整个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辅。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件欣赏、交流评述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争取让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但就第四个环节而言,学生很难均达到理想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使他们就其实际情况尽可能达到更好程度。最后做出总结,说明本节课的成功及遗憾之处,同时拓宽学生欣赏视野,令学生有激情地进行课后的尝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