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轮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何实,字诚卿,其先北京人。实少孤,依叔父居。及长,通诸国译语,骁勇善骑射,倜傥不羁。远近之民,慕其雄略,咸归心焉。
?? ?? 岁乙亥,中原盗起。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遣使纳款于太祖。寻以叛伏诛。鲸弟致初以叛谋于实,实厉声叱曰:“天之历数在朔方,汝等恣为不轨,徒自毙耳!”乃籍户口一万,募兵三千,丙子春,归。
????? 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拊髀①欣跃,大加称赏,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一,命从木华黎选充前锋。时张致复据锦州,实与贼遇于神水县,挺身陷阵,殊死战,杀三百余人,获战马兵械甚众。木华黎奏赐鞍马弓矢以励之。
????? 丁酉,太宗数召入见,实贡金币纹绮三篚②。次陵州,遇寇,实与左右射之,毙二十余人,生获十余人。朝于幄殿③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后以右臂不能举,辞监军之职。帝遂赐宴,取金符亲赐之,授以汉字宣命④ , 充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⑤ , 子孙世其爵。丁巳,卒于博。
?????????????????????????????????????????????????????????????????????????????????????????????????????????????????????????????????????????????????????? (《元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 【注释】①拊髀:拍打着大腿。②篚(fěi):圆形的盛物竹器。③幄(wò)殿:帐殿。④宣命:皇帝的诏命。⑤达鲁花赤: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及长(到了……的时候)
B.遣使纳款于太祖(向)
C.寻以叛伏诛(不久)
D.乃籍户口一万(籍贯)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
B.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
C.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
D.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远近之民,慕其雄略,咸归心焉。
②次陵州,遇寇,实与左右射之,毙二十余人,生获十余人。
(4)何实的“雄略”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阅读《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
D.人恒过 , 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
(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
①是马也???????????
②执策而临之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3)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对于千里马来说,遇到伯乐是它的机遇。阅读下列材料说出你对机遇的理解。
①命运之神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
②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人之抛弃机会,绝对多于机会抛弃人。
③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字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去后乃至________
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5.文言文阅读
闽有带鱼
[明]谢肇肃
???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 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1)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正确的。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2)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3)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了自己的思考。
6.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题目。
??????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 秦王拂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故不错意也???????????????????????????????? ? ? ? ②寡人谕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长跪而谢之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品味以下语言,按要求回答。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从第三段秦王的“挠”、“谢”和“谕”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选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7.阅读文言文《执泥绘像》,完成小题。
歙①俗多贾②,有士人父壮时贾秦陇③间,去三十余载矣,独影堂画像存焉。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拒曰:“吾父像肥皙,今瘠黧;像寡须,今髯多鬓皤④,乃至冠裳履綦⑤,一何殊也!”母出亦曰:“嘻!果远矣。”已而,其父与其母亟⑥话畴昔⑦,及当时画史姓名,绘像颠末⑧,乃惬然阿⑨曰:“是吾夫也!”子于是乎礼而父焉。
?????????????????????????????????????????????????????????(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县一带。②贾:指经商或商人③秦陇:秦州、陇州。 ④皤(pó):白。⑤綦(qí):鞋上的装饰。⑥亟(qì):多次。⑦畴昔:往昔。⑧颠末:始末。⑨阿:惊讶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去三十余载矣________??② 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________?③是吾夫也________???????
(2)选出与“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出亦曰:“嘻!果远矣。”
(4)本文讽刺了那些________?的人。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 ②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③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第③段作者将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进而对黄生提出________希望。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 ? ?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廿二日天稍和
________
②柔梢披风
________
③麦田浅鬣寸许
________
④呷浪之鳞
________
(2)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类。”“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者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去: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议:诽谤。
C.愿王察之察: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罢:结束。
(2)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11.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 误认
????????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 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 【注释】 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①子亡马几何时矣?????? ? ? ? ②对曰:“月余日矣。”??????
③若非公马????????????? ? ? ? ? ? ④乃诣丞相府归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3)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
A.茂问之曰
B.解以与之
C.何不试之以足
D.故时有物外之趣
(4)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品质,表现了“马主”?????????????的品质。
1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③饘:zhān,稠的。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1)解释加线的字或短语。
①岸芷汀兰 (????????? ?? )??②春和景明(?????????)???? ③辄以水沃面(??????? ? ???? )??④巴陵胜状(????????????)??? ⑤既长 , 知其世家(????????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3)【甲】文末节中“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13.阅读文章,解答问题。
?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一词多义
之: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________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________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________
(2)请写出与虎有关的成语?
14.阅读
??? 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太丘舍去(???????? )? ________??尊君在不( ?????? )________
相委而去(?????????? )________??入门不顾(??????? )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________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________
(4)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
15.古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随室,惟吾德馨。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C.不蔓不枝(旁生枝茎)
D.亭亭净植(种植)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呼尔而与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往之女家
D.无案牍之劳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的文辞精练,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说”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 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B.《陋室铭》用比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爱莲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句从交往 人之儒雅的角度论证了陋室不陋,表现居室主人情怀高洁傲岸,不屑与平民来往。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莲”相照应,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已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5)周敦颐“独爱莲”,是爱其“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世态度;陶渊明“独爱菊”,是爱其“花之隐逸者也"的隐者风度。你认为刘禹锡是“莲”那样的君子,还是“菊”那样的隐士呢?请结合《陋室铭》中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16.《世说新语》选读,阅读下列三则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乙]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丙]张季鹰辟①田齐王东曹掾② , 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 , 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④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批注]?????????
[注释]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②王仲宣好驴鸣________
③顾语同游曰________
④俄而齐王败________
(2)“遂”有两个义项,分别是“于是”和“最终”。请联系上下文,为丙文“遂命驾便归”中的“遂”选择正确的义项,并说明理由。
(3)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4)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做批注。
(5)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汝心之固?????? 公善之
C.以残年余力???? 以君为长者
D.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8.古诗词鉴赏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①东:向东流。②迳:通“径”,经过。③杜宇:古代传说中蜀国的国王,据说派人凿通巫峡。④居治:指政府机关所在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溯迎而上??????? ???
B.则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C.绝巘多生怪柏????? 群响毕绝?
D.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B.或王命急宣???????????????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故渔者歌曰??????????????? 既克,公问其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
B.第②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第④段引用渔歌,突出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D.第②—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
(5)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
江水又东①,迳②巫峡,杜宇③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④无恒故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1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① , 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②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⑤隰⑥衍⑦沃⑧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之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⑨能几何?”
???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周语上》)
【注】①卫巫:卫国的巫者。②弭谤:消除指责。③壅:堵塞。④宣:宣泄,引导。⑤原:宽广的平地。⑥隰:低湿的地方。⑦衍:高处肥沃的地方。⑧沃:低处肥沃的地方。⑨与:赞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闻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
②民不堪命矣??? ???命:________
③乃流王于彘???? ??流:________
④王之蔽甚矣??? ???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甲】文中邹忌为什么讽齐威王?【乙】文中召公为什么谏厉王?这一讽一谏有何相同之处?
(4)【甲】文中齐威王怎样对待邹忌的讽谏?取得了哪些效果?
(5)齐威王有邹忌,周厉王有召公,邹忌和召公都是忠心辅政的大臣,然而仅为诸侯国的齐国能“所谓战胜于朝廷”,贵为天子的周厉王却落得个被人民驱逐的下场。请结合两段文字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② , 傥③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④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将护:休养护理。③傥:倘若。④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
③病虽愈________
④四夷俱服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杂然相许
D.悠然见南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用甲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1)D
(2)A
(3)①远近的人,仰慕他的雄才大略,都真心归附他。
②(何实)在陵州停留的时候,遇上盗贼,何实与手下射击他们,击毙了二十多人,俘虏了十几个人。
(4)认清形势严厉斥责叛军张致,并带领三千士兵归顺朝廷。大将军木华黎和他讨论军事时,他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在神水县与叛军作战,取得了胜利。在陵州,与手下击退了路遇的敌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D.乃籍户口一万(登记)。
(2)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4)可从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中,找出能体现何实的“军事才能”的语句直接提取即可。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4)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参考译文】
????? 何实,字诚卿,他的祖先是北京人。何实年少时就失去父亲,依靠叔父生活。长大后,通晓各国语言,骁勇善于骑射,倜傥不羁。远近的人,仰慕他的雄才大略,都真心归附他。乙亥年,中原乱军四起。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派遣使者向太祖表示降服,不久因为叛逆被处死。张鲸的弟弟张致当初把起兵的想法和何实商议,何实厉声呵叱他说:“上天显示的(继承帝位的)次序在北方,你们这些人恣意地做不合法度的事,只是自寻死路罢了!”于是登记好一万户人口,招募三千士兵,在丙子年的春天归顺太祖。大将军木华黎和他讨论军事,(他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木华黎用手拍打着大腿,十分高兴激动,对何实十分欣赏,于是把他引见给了太祖,(何实)献上了治理军队和百姓的方法。太祖很高兴,赐给他一把宝剑,命令他跟从木华黎,担任前锋。当时张致再次占据了锦州,何实在神水县与敌军相遇,他奋身而起,冲入敌人的阵地,拼死作战,杀了三百多名敌人,缴获了众多的战马兵器。木华黎上奏请求赐给何实鞍马弓箭鼓励他。丁酉年,太宗多次召他入京,何实进贡了三筐金币绸缎。何实在陵州停留的时候,遇上盗贼,何实与手下射击他们,击毙了二十多人,俘虏了十几个人。在幄殿朝见皇上,皇上很高兴,问他遇到盗贼的原因,又命令所俘虏的盗贼不要杀掉,仍然把他们赏给何实。
??? 后来因为右臂不能上举,辞去监军的职务。皇上于是赐宴,取金符亲自赏赐给他,把用汉字写成的皇帝的诏命交付给他,让他担任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子孙世袭这个爵位。丁巳年,何实在博地去世。
2.【答案】 (1)A
(2)C
(3)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
(4)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
【解析】【分析】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年代:战国。(1)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乱”字都是使动用法。B“其”字前者为“他的”,后者为“岂”。C“发”字前者为“兴起”,后者为“征发”。D“过”字前者为“过错”,后者为“过分”。
(2)A“|说”通“悦”B“曾”通“增”D“厝”通“措”。
(3)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
(4)能从二者的论证角度不同来谈,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点评】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此题中的? BC为同音通假,A为形声字通假,平时注意积累。
3.【答案】 (1)①这
②马鞭
③只
④等同,一样
(2)D
(3)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它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解析】【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2)A中“食”通“饲”;B中“才”通“材”;C中“邪”通“耶”。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4)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4.【答案】 (1)约定;同“否”;离开;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期:动词,约定;不:通假字,同“否”;去:动词,离开;引:动词,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关键词:非、期、委、去。句意是:(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故答案为:(1)①约定;②同“否”;③离开;④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不:通假字,同“否”。去:古今异义词,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人:指有品德操行、守信义、有才干的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非人哉:真不是一个守信的人啊!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将(我)”。委,丢下、舍弃。相委:将我丢下。去:离开。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答案】 (1)A
(2)示例: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3)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监司)立即派手下去村民家取已经煎好的带鱼,(手下把带鱼)拿到屋里监司立即就吃起来。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故选A。
⑵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自:从,是:代词,这。得之:吃吃煎带鱼。去:离开。置:放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⑶能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思考,言之有理即可。同样是带鱼,闽人对此不屑一顾,而监司却对此喜爱有加,这说明事物无所谓贵贱,好坏,关键在于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与喜好。
故答案为:⑴A
⑵ 示例: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⑶ 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6.【答案】 (1)①.通“措”?? ②明白,懂得 ? ? ③道歉
(2)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言外之意是如安陵君不答应,将用武力达到预期的目的。
(4)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解析】【分析】(1)“错”是通假字,先解释通哪个字,再译意。“谕”是注解中的重点字,根据语境也很易推断出来。“谢”是重点的古今异义字,为道歉的意思。在解释时,还要注意道歉的歉是极易写错的字。
(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中的关键词有“而”“ 以” “徒以”, “而”表示转折,“以”是凭借的意思。 “徒以”是“只是因为”的意思。把词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天子发怒,会死很多人。实际上以天子发怒的后果来威吓唐雎。即如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将发动战争,用武力吞并安陵。
(4)“挠”“谢”和“谕”是在唐雎“挺剑而起”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时,秦王的表现,与上文比较,我们可用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来形容秦王,也可用贪生怕死等。当然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是综合全文内容对秦王的概括,更为全面。
【点评】(1)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分析语句的言外之意,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挖掘出它的内涵。本题中的句子是在秦王与唐雎针锋相对、唇枪舌剑时的话,实则是秦王相威逼的话。
(4)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对人物的侧面描写、作者的评价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7.【答案】 (1)离开;相像、相似;这
(2)B
(3)(他的)母亲出来(看了以后)也说:“啊,果真跟画像差远了。
(4)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以”的用法。“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中的“以”可翻译为用、拿等A、C、D三项中的“以”字不是此意,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会得出本文讽刺了墨守成规的人。
8.【答案】 (1)清朝;袁枚
(2)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3)我的不幸(遇到张氏);黄生的幸运(遇到我);读书要专心,还书要快
【解析】【分析】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年代:清。(1)“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本文的作者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与”“归”“诸”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从“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可知作者将自己的不幸和黄生的幸运进行了对比,从而提出“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故答案为:(1)清朝;袁枚(2)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3)我的不幸(遇到张氏);黄生的幸运(遇到我);读书要专心,还书要快
【点评】考查句子翻译。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附参考译文】
?????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 ? ?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 ? ?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9.【答案】 (1)略微(稍微);开,分散;上下(左右、光景);代鱼(鱼)
(2)C
(3)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4)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解析】【分析】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问题。(1)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稍”“许”两词的翻译,常考。
(2)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解释出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A项的“于”:比。B项中的于:是和的意思。C选项中的“于”字是“在”的意思。D项中的于:向。例句中的“于”字是“在”的意思。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晶晶然”“新开”“冷光”的翻译。(4)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方法:注意总结二者胜利的原因,共同点是,顺应民意,取信于民然后结合此观点谈自己的启示即可。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附参考译文】
? ???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 ??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10.【答案】 (1)C
(2)庞葱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心。
(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这里的“察”是“明察”。的意思。(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回答此题是要建立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的。结合文章中庞葱与魏王的对话,是举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想表达人言可畏这个意思。目的是提醒魏王不要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这也正是庞葱担心的地方。
(3)本题考查能成语的意思的理解。对于成语的理解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的。每个成语都有它们的出处,结合成语的出处来理解成语含义会更准确,也更持久。不能望文生义。
【点评】本题是对文言语段的综合性考查。要立足于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文章艺术特色,发表观点和看法。
11.【答案】 (1)①亡:丢失???????②对:回答????????③若:如果??????????④乃:于是
(2)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来给了他。
(3)D
(4)表现了卓茂宽容大度的品质,表现了“马主”讲究诚信的品质。
【解析】【分析】
(1)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亡”是古今异义字中,不要望文生义。对于所学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解、以、与、之等。
?(3)ABC三项的“之”解释为:指示代词。D项的“之”解释为:的。故选D。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文段,然后根据文段意思,评价人物即可。
12.【答案】 (1)①水中小洲??? ②日光 ?? ③就 ?? ④胜景 ?? ⑤已经长大了,长大以后
(2)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②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
(3)“二者之为”指迁客骚人因阴悲和因晴喜的感情,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4)“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鳇粥不充,日昃始食”说明范仲淹是个刻苦好学的人;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说明他是个敢于立志.目标明确的人;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中看出他是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
【解析】【分析】
(1)“景”的解释需注意积累,应译为“日光”。“既”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此处应译为“已经”,“既长”当然是“已经长大”。“汀、辄、胜状”都是常规用法,有识记即可。
(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得无异乎”“大通”“旨”,“得无异乎”整体上是问句,应译为“怎么能有所不同呢”。“大通”即“领悟”,类似的词语代替即可。“旨”即主旨,要义。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结合上文可知,“二者”指上文的“因阴悲和因晴喜”“因物而喜,因已而悲”的“迁客骚人”。“二者之为”即“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已而悲的两种情感(心理)”。作者赞颂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因此对此“二者而为”是否定的。
(4)从甲文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有远大抱负的人。从乙文中范仲淹读书的情节可知,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同时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点评】
文言文常见的字、词要识记,并能够灵活延伸到课外。对于文章的理解,务必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不可无中生有。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看人物的所作所为,思想主张等,据此推断出人物的形象,万不可主观臆断,更不能无中生有。
13.【答案】 (1)助词,的;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代词,爪牙
(2)示例:狐假虎威、虎视眈眈
【解析】【分析】所写答案只有虎字的成语即可。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4.【答案】 (1)舍弃;同“否”;离开;回头看
(2)B
(3)①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同行,约好在正午。;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4)诚信待人;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舍”是“舍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2)这句话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据此可断句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故选B。(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与(同)、期(约定)、行(走)、日中(中午)”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惭(惭愧)、引(拉)、之(代元方)”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4)试题分析:主观表达题。围绕着“诚实守信”“以礼待人”回答问题即可。答案不唯一,但要符合文意和题目的要求。
故答案为:⑴1、舍弃2、同“否”3、离开4、回头看⑵B⑶1、①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同行,约好在正午。2、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4)1、诚信待人;以礼待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
?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15.【答案】 (1)D
(2)D
(3)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4)C
(5)【示例1】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菊花那样的隐士。他不屑为官场所累,身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远离世俗的污浊,独善其身。
【示例2】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莲花那样的君子。他以古代名贤自况,表达出自己也具有他们那样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表达出自已即使在污浊的世间,也要保持高洁情操和高远追求。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BC:正确;
D:错误。句意为: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植:树立;
故选:D。
⑵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之:代词;
B.之:助词“的”;
C.之:到;
D.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句意为: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句意为: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文学常识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ABD:正确;
C:错误。“不屑与平民来往”的表述是错误的,文中没体现。
故选:C。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无论选择哪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如从“调素琴,阅金经”可知刘禹锡是像菊花那样的隐士,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可知刘禹锡是像莲花那样的君子。
故答案为:⑴D;
⑵D;
⑶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⑷C;
⑸示例一: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菊花那样的隐士。他不屑为官场所累,身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远离世俗的污浊,独善其身;
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莲花那样的君子。他以古代名贤自况,表达出自己也具有他们那样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表达出自已即使在污浊的世间,也要保持高洁情操和高远追求。
【点评】(1)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
思来判断用法;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16.【答案】 (1)①相比;②喜欢;③回头;④不久
(2)此处是“于是”的意思。这里的“遂”应该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而“最终”表示的是结果,此处没有这个意思。
(3)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4)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5)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篇幅短小,好读,不难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①大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②大意:王仲宣喜欢驴叫。好:喜欢。③大意:回头跟大家说。顾:回头。④大意:不久齐王落败。俄而:不久。(2)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作答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命驾便归”意思是:(他)驾起车子便回去了。这里的“遂”是将张季鹰前边说的话和后边驾车回去这两个行为连贯起来,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故解释为“于是”。 而“最终”表示结果,与语境不符。(3)这道题考查的是推断成语的含义。先要了解划线句的大意: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归纳起来就是,看到秋风就想起家乡的菰菜羹和鲈鱼脍。由此可以看出,“莼鲈之思”这个成语表达的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4)这道题考查的是阅读批注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甲文结尾句是交待谢道韫的身份,丙文结尾句则是交待齐王的结局;甲文结尾句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丙文结尾句从“时人皆谓为见机”可以明确,暗示了张季鹰在齐王得势时“命驾便归”的远见。(5)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感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所选文言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因此,篇幅不能太长,内容要生动有趣,难度要适中,难度大了看不懂。而《世说新语》这本书,从上边的三则故事来看,刚好符合这几个要求: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有一些文言常用字词,对提升学生文言能力有帮助。
故答案为:⑴ 1、①相比 2、②喜欢 3、③回头 4、④不久 ⑵ 此处是“于是”的意思。这里的“遂”应该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而“最终”表示的是结果,此处没有这个意思。 ⑶ 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4) 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5) 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篇幅短小,好读,不难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词义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和揣摩,在整体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感悟。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阅读批注的能力。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要求和提示,理解语句在内容和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联系文本的特点进行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文译文:
王仲宣(王粲)喜欢驴叫,死了后,魏文帝(曹丕)出席他的葬礼,回头跟大家说:“王仲宣喜欢驴叫,大家可以各自学一声驴叫给他送行。”于是出席葬礼的人们都学了声驴叫。
丙文译文:
??? 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他)驾起车子便回去了。不久齐王落败,当时人都说(张季鹰)是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
17.【答案】 (1)筑 径 通 之 / 设 栏 护 之 / 又 何 忧 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3)D
(4)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
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节奏,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故断句为: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⑵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彻:改变。②句意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穷匮:穷尽。③句意为: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治:修建。④句意为:鲁公犹豫不决。决:决断。
⑶A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示诘问语气。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第一个“之”,助词;第二个“之”,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第一个“以”,凭;第二个“以”,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
⑷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叩,凿;箕畚,用箕畚;于,到。句意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②成,修好;必,必定;不足,没有;虑,考虑。句意为: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⑸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甲文内容可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⑹结合甲文内容,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可知,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结合乙文内容,从“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中可知,我们做事情不能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遇难而退。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 筑 径 通 之 / 设 栏 护 之 / 又 何 忧 焉?
⑵① 改变 ;② 穷尽 ;③ 修建 ;④ 决断或决定 。
⑶D;
⑷ 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⑸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⑹ 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⑹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 【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 【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18.【答案】 (1)A
(2)C
(3)D
(4)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5)江水向东流经巫峡
【解析】1.考查学生的对常用文言实词意义的掌握。A:逆流而上B白色;平时。C:极高的;消失。D:动词,连接,同“嘱”嘱咐。
2.考查学生的对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的掌握。A:如果;自己B有时,有的人。C:即使。D:所 以,原因。
3.考查学生的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从“至于夏水襄陵”“③春冬之时”“晴初霜旦”可以看出第②一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是错误的。
4.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略、i”和“清、荣、峻、茂”的翻译。
5.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翻译该句,然后总结
19.【答案】 (1)使……听到;政令;流放;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2)①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②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3)【甲】让齐威王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
【乙】让厉王明白要广开言路,接受百姓的意见并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不能壅民之口。
相同:直言不讳进尽忠言,都用比的方法,邹忌用家庭琐事类比国家大事,指出君王受蒙蔽的现状。召公用类比的方式指出厉王弭谤的危害比用堵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还严重。
(4)积极接受并鼓励百姓进尽忠言。最后成为一方霸主。
(5)齐国战胜与朝廷的原因:齐威王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齐国有邹忌这样懂得劝谏艺术的贤臣;周厉王被流放的原因在于他暴虐无道。
【解析】【分析】甲:选自《战国策》。作者:刘向。年代:西汉。乙:选自《国语》。作者:左丘明。年代:春秋。
(1)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节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闻”在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的意思;“蔽”是“受蒙蔽”的意思。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期年”指的是“满一年”,“虽”的意思是“即使”,“目”在这里作动词,是“以目示意”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从“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的目的在于提醒齐威王不要被表象迷惑,多多听取群臣正确的意见,从而达到“战胜于朝廷”的效果;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可知召公用类比的手法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而厉王不停,最终导致“乃流王于彘”的结局。邹忌和召公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进行了劝谏。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提炼出答案。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王鼓励人们提出意见的态度和决心,“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就是这一举措的明显效果。
(5)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齐威王“战胜于朝廷”是因为他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周厉王被流放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暴虐,还因为他不能接受正确的建议,所以才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故答案为:⑴使……听到;政令;流放;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⑵①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②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⑶【甲】让齐威王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
?【乙】让厉王明白要广开言路,接受百姓的意见并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不能壅民之口。
相同:直言不讳进尽忠言,都用比的方法,邹忌用家庭琐事类比国家大事,指出君王受蒙蔽的现状。召公用类比的方式指出厉王弭谤的危害比用堵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还严重。
⑷积极接受并鼓励百姓进尽忠言。最后成为一方霸主。
⑸齐国战胜与朝廷的原因:齐威王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齐国有邹忌这样懂得劝谏艺术的贤臣;周厉王被流放的原因在于他暴虐无道。
【点评】(1)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词语解释五大类:通假,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字词。
(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3)比较阅读,要多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注意积累,把握文中人物形象,找出异同。
20.【答案】 (1)选拔、任用;通“横”,梗塞,堵塞,不顺;即使;臣服,服从
(2)A
(3)①(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②这样以后明白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分析】甲文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年代:战国。乙文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年代:北宋。(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衡:通“横”,梗塞,堵塞,不顺。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意思不同的是A项,意思是:这样。其他各项的意思都是:……的样子。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注意选用文中原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答案为:(1)选拔、任用;通“横”,梗塞,堵塞,不顺;即使;臣服,服从(2)A(3)①(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②这样以后明白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附参考译文】
?????? 甲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 乙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点评】第二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的边缘,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畔”同“叛”,所以又借用为“背叛”,如“亲戚畔之”中的“畔”,就用了假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