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含视频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含视频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09 11:29:31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新旧“四大件”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电视机
洗衣机


空调


住房
汽车
手机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变 迁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的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服装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的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服装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2、食的方面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2、食的方面的变化
现代的饮食
绿 色 蔬 菜
改革开放后
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健康饮食。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3、住的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住房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3、住的方面的变化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
率先进入
小康社会
1、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购物票证才能买到东西?而现在为什么又不用了呢?
2、你家的住房条件怎样?为什么现在人口比以前多,而人均住房面积反而比以前大了呢?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4、行的方面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4、行的方面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4、行的方面的变化
高速公路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原有的就业制度有什么不足?城市改革为什么要打破“铁饭碗”?
2.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但是打破“铁饭碗”时应该怎样帮助“弱势群体”?
下一页
上一页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
人 才 市 场
招 聘 会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概况
历史沿革: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局限于城镇地区,重点是国有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分别开始实施一系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度结构:      中国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和非缴费型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998年,我国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发展
推荐网站:http:///history/教 案 设 计
学校: 学科: 历史 教师:
教学年级 初二年级
教学课题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所用教材 教材名称: 历史(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 七 单元,第 21 课,第 一 课时
自用参考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用具 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衣食住行的变化,了解我国的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学生培养比较鉴别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改革深入的一种表现,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 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谈话法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采取提问法、阅读法和讨论法等。
板书设计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衣食住行的变迁1.衣:单调→丰富多彩2.食:从“吃饱”到“吃好”3.住:居住条件差→面积扩大、环境改善4.行:交通条件差→有了明显改善二、就业和社会保障1.就业制度:“铁饭碗”到自主择业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歌曲《走进新时代》)以新旧“四大件”导入(图片: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的图片)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师: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以前也说过。今天这一单元说的是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迁。根据大家事前查阅到的资料,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大家听说过“四大件”吗?请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师:根据他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这“四大件”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中的高档消费品,代表了某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家可以来看看新旧“四大件”的变化。(幻灯片演示:新旧“四大件”)看完后大家说说,从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学生指出四大件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由此导入新课,活跃气氛。)师:大家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都非常细致。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我们先来看看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上次已经安排大家去预习查资料了,看看大家搜集、分析历史的能力怎么样。首先是“衣”方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他的学习心得。(学生根据家中几辈人的照片讲述不同时期的服装变化,主要使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自己的照片作为历史资料进行讲解,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其讲解完毕后进行补充总结。)师:刚才大家都讲到了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性服装,比如解放前后流行的中山装、工装,文革前后流行的军装,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的流行服装,下面我们再给大家补充一些图片加深印象。相关内容在课本112页也有提到,大家自己注意做笔记。(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定义并做笔记。)师:“衣”是直观的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变化;另一方面,都说“民以食为天”,在改革开放前后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再请第二组的同学来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民饮食结构变化》幻灯片简单介绍人们饮食的变化,教师注意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并进行总结。)师:大家根据她刚才的介绍可以大致的出人们这几十年来在“吃”这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过去的追求“吃饱”到现在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就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刚才大家的描述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过去你们爷爷奶奶辈用以填饱肚子的野菜、窝窝头现在你们吃起来感觉滋味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师:过去我们吃野菜、窝窝头是在饿着肚子的前提下,天天都吃,那是为了“吃饱”,而且那时候的野菜、窝窝头有没有像今天饭店里或者你们的家里,为了改善伙食而加入佐料、改进工艺来精心烹调呢?我们今天吃这些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调剂口味、改善伙食等类似答案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并引导学生归纳原因) 师:所以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随意评价爷爷奶奶那一辈的生活,这不具备可比性。另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讲述吃穿方面的变化时,很多同学都先后讲到了一样重要的东西,没有它我们很难购买到吃穿所需的粮食、油、肉及布料,是什么?(学生回答粮票、布票、肉票等后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使用票证的原因)师: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购物票证才能买到东西?现在为什么又不用了呢?(学生回答当时生产力不够发达等理论类似答案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到原因)师:大家也可以看课后115页的“自由阅读卡”,里面讲到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物资的丰富,我们不再使用票证。如今这些票证已经成为收藏品,正说明了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都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下面来看看“住”方面的变化,请第三组的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他所认识的建国以来人们在住房方面的变化吧!(学生根据条差的资料简介自己家里三代人的住房变化,资料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共鸣。)师:大家可以看看幻灯片上这几张图片。我们的农村、城市住房情况在这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茅草屋、筒子楼到现在的农村刚劲水泥房、别墅区和城市的住宅小区,变化可谓一日千里。我们身边许多人刚刚搬家,住房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许多家庭的变化引起了这个地区、城市的变化,许多城市的变化又引起了这个国家的变化。比如我们福州市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就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日新月异。大家可以看看。(幻灯片演示:福州三十年来的变化)师:刚才说到了福州几十年来的变化。一个城市整体面貌的变化包括了许多方面,比如很重要的交通方面,现在再来看看“行”。请第四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学生介绍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变迁并以福州华林路的变迁来说明城市交通的变化)师:通过他刚才的描述我们知道了福州交通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幻灯片演示:福州的交通变化)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交通的便利,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根据图片和现实回答,如交通拥堵等均可给予鼓励表扬,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师:那么面对福州拥堵的现状,如果市交通管理部门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在减缓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如鼓励公交出行方式、征收高额停车费、汽车单双号出行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根本原因即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等。)师:通过同学们的调查及我们的切身经历,我们确实感觉到我们的生活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开创,需要大家积极进取的工作,那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就业制度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继续来了解我国就业制度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就业方式是怎么样的?(学生根据父母等长辈的讲述回答,教师再加以实例补充。)师: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就举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学校里的很多老教师当年大学毕业后是如何就业的?就是你们刚才讲到的“分配”,有些同学说包分配就是吃“大锅饭”,这是很形象的一种说法。这种方式有什么弊端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归纳)师:大家都讲得很好。过去包分配,吃“大锅饭”,大家干多干少都拿一样的工资,这损害了人们的积极性。现在的就业制度就不一样了,老师去年大学毕业,当时是通过招聘考试,和许多人同台竞争后才获得了这个工作机会的,大家觉得这种就业制度怎么样?(学生回答有利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教师鼓励并总结。)师: 是很激烈,也很残酷。但是相比过去吃“大锅饭”,包分配的方式来看,今天我们这种就业方式打破了“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能够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今天我们可以选择就业方,就业方也可以选择我们,这是一种公平的机制。大家想一想: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师: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从现在开始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老师相信,如果像刚才大家所说的努力充实自己的话,将来你们一定会找到很好的工作,既能展现自己才华,又能使生活更加美好;但是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他们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是退休了,生病了,他们的生活怎样才能得到保障呢?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保障”。 (幻灯片演示:“社会保障”定义)这样看的话比较理论化,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身边的事例来思考一下:社会保障的作用是什么?(幻灯片演示:“社会保障”下的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事例)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国家对社会的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由此来保障人们的生活呢?这些改革有没有取得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师: 大家都讲到了可以保障老年人养老、让人们看得起病、让失业的人不会失去信心,这非常好。我们再通过一些数据看看。(幻灯片演示:“近五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柱状图、“城乡居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工作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表格。)社会保障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大家有没有从自己的生活细节里发现这一点呢?比如有没有同学有观察爸爸妈妈或者你自己的钱包里的卡片,有哪些是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回答,教师总结)师:大家都答出了很多,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幻灯片演示:各种社会保障卡如医保卡、失业保险卡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十年来生活的巨大变化,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师:归纳起来,一是政府政策,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一切进步变化就体现了改革的成功;二是人们个人的努力。同学们,改革还在继续,过去我们的先辈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政策下,通过个人努力改变了过去,但是未来还会更美好,大家要努力学习,创造属于你们的辉煌未来。好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回去及时复习并完成课后作业。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