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一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天津一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09 15:0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五
第I卷(共51分)
注意:请在机读卡上作答
一、基础知识(30分,每题3分)
1、下列字词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岑寂(cén) 切削(xiāo) 拮据(jù) 模棱两可(léng)
玷辱(diàn) 投奔(bēn) 下乘(chéng) 不落言筌(quán)
拱券(quàn) 迤逦(lǐ) 毗邻(pí) 气喘吁吁(xū)
处置(chǔ) 漆黑(qī) 讥诮(qiào) 天理昭然(zhāo)
下列字词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赍发 央浼 流弊 遵徇 感恩戴德 B.通宵 仓廒 譬如 逻辑 战战兢兢
C叫嚣 讫今 押韵 沮丧 富丽堂黄 D.涵义 付梓 坍缩 絮烦 不落巢臼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憎恶(讨厌) 善善恶恶(坏事) 嫉恶如仇(憎恨) 恶乎待哉(什么)
强横(粗暴) 妙趣横生(纵横杂乱) 飞来横祸(意外的) 一脸横肉(凶恶的)
即景(就着) 非此即彼(就是) 不离不即(靠近) 成功在即(马上)
周济(救助) 无济于事(有益) 同舟共济(渡河) 缓不济急(帮助)
4、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 了整整十五年!
②“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 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③我们 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
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控制 绵密 只要/就/不然 B.辖制 细密 若/就/否则
C.辖制 绵密 若/就/否则 D.控制 细密 只要/就/不然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的一项是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成功。
无论是省级财政,还是市县财政,远远没有达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步,要办的事还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们必须坚持锱铢必较,把每分钱用到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经过八小时不畏艰险的攀登,他终于登上了山顶,四顾茫茫云海、巍巍群山,不禁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在3月6日举行的临江区干部大会上,张部长指出,干部在无人监督的场所,对于诱惑更要做到秋毫无犯,要始终做到洁身自好。
6、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石榴被称为“生命之果”。最近,在日本健康饮料的推介会上,石榴得到备受瞩目。
《西游记》即使后来被多次改编,不仅有戏说版、电影版,甚至于日本版和西洋版,还是没能超越六小龄童的“经典”地位。
电影《冬天》投资仅300万,而票房收入达到1400万元,这样的成绩显示了过人的“性价比”。
5个月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有效遏制了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案件多发频发的势头。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是我国现代作家,代表作《边城》,钱钟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B.《水浒》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水浒》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王勃,字子安,少有才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
D.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与法国的莫伯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位巨匠。
下列各组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①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②而御六气之辩
B.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C.①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①小知不及大知 ②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9、下列语句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悦亲戚之情话 ②俨骖騑于上路 ③当敛裳宵逝
④幼稚迎门 ⑤襟三江而带五湖 ⑥宾主尽东南之美
⑦梓泽丘墟 ⑧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⑨谨拜表以闻
⑩不过数仞而下
A.①②/④⑥/⑤⑨/③⑧/⑦⑩ B.①/②④⑥⑨/③⑤⑧/⑦⑩
C.①⑤/②⑨/④⑥/③⑧⑩/⑦ D.①⑤/②⑨/③⑧/④⑥/⑦⑩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⑥但以刘日薄西山 ⑦去以六月息者也
①⑤⑥ B.②③④ C.⑤⑥⑦ D.②④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9分,每题3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令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1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 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每题3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 《居士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稍微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①而散亡磨灭 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①亦因以自警焉 ②蒙故业,因遗策
16、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第Ⅱ卷(共49分)
注意:在答题纸上作答
四、(16分)
1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填写下列名言名句(10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 。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8分)
扛着铁锹进城
刘亮程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就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几年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不像有些新编辑,拿着报社的版样纸做练习,画坏一张又一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去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要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口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就这样,3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谝。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和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这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前不久,我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我还会把我的妻子女儿接进城市,她们不会在城市中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但会从我的劳动中感受到那片饱满的金黄色。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锨呢,怕啥。
(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20、作者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来看待城市,在作者眼里,城市有怎样的特点?(6分)
21、分析文章第二段中划线部分文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22、综观全文,分析文末“我扛着锨呢,怕啥”在文中的含义。(4分)
23、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题目颇有特色,作为农民典型形象的“扛着铁锹”与“进城”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映照。
B.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C.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含蓄地表现了依恋土地、思念故乡的感情。
D.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锹。在这里,“铁锹”已经成了一个象征物。
E.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语言也很有个性,与内容相得益彰。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15分)
雪 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4、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而卢梅坡的这首诗写得新意十足,你能说说这首诗写作技巧妙在哪里吗(不少于80字)?也有人把这首诗归为哲理诗,它给了你什么人生启示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B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荡气回肠”:指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也作“回肠荡气”。)(“秋毫无犯”是指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而语境中讲的是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学会抵制诱惑,使用不当。)
6、D(A“石榴得到备受瞩目”杂糅,B关联词语的搭配和语序有问题,C“过人的“性价比””,“超常的性价比”)
7、B
8、A
9、D
10、A
11、C
12、D
13、B
14、D
15、A
16、A
17、C
18.(1)①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②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
19、答案略
20、城市是一块充满诱惑力未曾开垦的荒地。
城市与村庄的事情是一样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城市就像自家土地,可以种自己想种的东西。
21、种地和编辑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作者采用一系列比喻,将两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把握了两种工作自身的特点,又突出了两者的神似之处。语言生动鲜活,生活气息浓郁,有很强的表现力。
22、“扛着铁锹进城”意味着自己保持着热爱劳动、踏实工作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在城市生活就不怕任何困难。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精神品质的自信。
23、BC(B看不出“自卑”“怯懦”;C写梦境是为了表现作者意识到自己一直“扛着铁锹”)
24、
(1)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骚人搁笔费评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骚人”,即诗人:“搁”,放下:“评章”,评论。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
  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评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此题6分,对比3分,拟人、托物言志共3分。
(2)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此题9分,能认识到人各有短长,并联系实际阐述,可得6—7分,能进一步认识到要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可得8—9分。
不及格:1、梅花的坚强品质启迪;2、梅花苦修内在品质,白雪徒有其表引发;3、只对客观或全面(辩证)看待事物评价,没有对人的启发
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