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学设计(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学设计(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31 10: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学习两篇文章本铺陈、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用典等修辞格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理解《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李斯的靓谏方式;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谏逐客书》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品味《与妻书》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第二部分??自读研讨
教学要点??合作探究学习《与妻书》;落实群文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读明人
1.导入课题?
播放童安格歌曲《诀别,真爱是谁》(演唱视频):
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
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
诀别吾妻∕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言难启
诀别吾妻∕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欲知歌曲的创作背景,得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说起。
2.人物简介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他在文中写道:“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孙中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评价这次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林觉民就是在这次起义中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的。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他说:“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当时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3.写作背景
这封信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另一封就是给她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大学毕业后,林仲新来到南京,跟随林觉民的旧交林森做事,林森对林仲新关照很多。随中国历史的变化,林仲新不断迁移居住地,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生有一儿两女,一个在北京,两个在福州。林仲新于?1983?年病逝。
二、听读明事
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听准读音,听准节奏,听出感情,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注意读音。(见课件)
3.清理课文内容
⑴“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说明这是一封什么信?
诀别信。⑵写信的缘由是什么?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因此,第一段内容就交代了写信缘由及作者献身救国、至爱妻子的深情。
⑶从第一段看得出来,作者是很爱他妻子的,既然爱他的妻子,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去死而不是选择和他妻子厮守终身呢?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从第二段找出作者选择为革命而死原因的句子。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⑷“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那么,作者回忆了几件事情,这些事件具体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给回忆的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找出表示回忆的“忆”字,作者提到了几个“忆”。
提到了三次“忆”: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写了三件事情:生死之论;月夜诉衷情﹙有首歌叫“玫瑰情话”,这里可以篡改成“月夜的梅花情话”,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富有诗意,多么的温馨动人,多么的迷人心醉啊!﹚;醉酒解痛。⑸作者回忆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表达对妻子眷恋之深,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⑹作者对妻子非常眷恋,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可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他们能够相守以死吗?作者能够做到不问世事,只顾自己吗?找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说明。
不能。所以作者才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⑺接下来写了对妻子的叮嘱,叮嘱什么?
希望妻子将遗腹子养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所以这三四两段就是在写回忆过去和对妻子的叮嘱,表达对妻子的挚爱。
⑻最后两段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衷肠。
4.小结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及“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三、诵读释疑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点3名同学互相配合朗诵课文,师生共同修正,如语音、句读等。
3.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有争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4.老师强调字词句:
⑴竟书?率性?模拟?汝体吾此心?汝其勿悲?而亦无辞相答
适冬之望日前后??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抑汝能之乎??汝幸而偶我
⑵特别提醒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辛亥年,1911年。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适冬之望日前后。?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⑶特别提醒文中文中所用典故及含义
用典:司马青衫、太上忘情、望眼欲穿、骨化为石、破镜重圆
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文言基础知识检测(见课件)。
四、研读明技
问题: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为了抒情,书信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演读感情
1.《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还是一首正气歌?
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
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2.总结: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主题: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3.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感情,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想林觉民写信时想象到妻子读信的感受,把二人的异地心灵对话写出来,并有感情的演读出来。
4.播放示范演读视频。
《与妻书》朗诵(改写)
(配音)?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A.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B.觉民,天色晚了,你还没回来,我的爱人,你在哪?依新睡了,梦里轻声唤着爹爹……觉民,回家呀……
A.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字,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世间一个人,你读这封信时,我已成为阴间的鬼……这些日子,爱恨交杂的思绪跟你依依不舍的眷恋,像利爪一样猛烈撕扯着我的心,眼泪混合着笔墨,伴着心中波涛翻滚的怅然,好几次都想搁笔,但又恐怕你不能体谅我的心思,怕你怪我弃你而去……
B.我想在信中找回我的思念,然而读到的却是悲凉凄怆的诀别,你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使我相信刹那也是永恒。
A.意映卿卿你知道吗?自从与你相识,我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而当今世道,遍地血雨腥风,百姓颠沛流离,国土连年沦丧,真正幸福美满的有几家……
B.你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爱我,也希望天下人都能爱其所爱,我明白,也愿意把天下人当做亲人来对待,可就是不能承受失去你的悲痛……
A.可国家危在旦夕,大丈夫当以死报国!倘若我死能激励四万万同胞奋勇而起,我神州大地定会雷震九霄,我中华民族定能乾坤再造,我虽死而由生啊!
B.觉民,还记得吗?四年前,你从日本留学回来我对你说:今后若要远行,一定带上我!天涯海角,卿愿随君行!
A.我记得……也答应了……
B.可你毕竟是林觉民,十三岁就写下“少年不忘万户侯”的林觉民,这次回来,你只说日本的学校放樱花假,可你形色匆忙,我知道,你一定有许多话对我说,然而每每四目相对你都欲言又止,好几次我从……
A.这次不比从前,我将要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纵然有千般理由万般感慨,又怎么忍心对你坦言,况且你有孕在身我不能常伴左右已经深感歉疚,又怎么忍心让你为我担忧???舍身取义我没有遗憾,为国捐躯我万死不辞!革命成功与否自有同志们继续奋斗!唯独你婆娑的泪眼,叫我肝肠寸断……
B.觉民,我有幸嫁给你又为什么生在今天的中国……
A.我有幸娶到你,又为什么生在今天的中国……依新五岁了,转眼长大成人,好好教导他,让他像我。你腹中怀的,我猜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温暖,贤淑……
B.也可能是男孩,我把他和依新一起培养成有相同志向的人。
A.那我们家今后会很清贫……
B.我从来就不怕清贫!在战争的炮火中辗转流离也好,在政权的更迭中仓皇度日也罢,只要还能见到你!
A.来生吧,我向来不相信这世上有鬼,现在却希望真的有鬼。还记不记得我对你说过,与其我死在你前面,还不如你比我先死.
B.你是说,凭我纤弱的身体和细腻的感情,一定无法承受失去你的悲痛?
A.所以我说宁愿你先死去,让我来忍受一切的痛苦!谁知,到底还是我先你而去……我爱你!然而天下重任使我不能继续拥有爱你的权利!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字……
B.我的名字,充满着你的爱恋,千百年后,我也无怨。
A.我的眼里,充满了你的泪水,千百年后,我也无怨!意映卿卿,我爱你……
B.觉民,天亮了……
六、拓读明理
1.请你用熟悉的诗句赞美林觉民,并为他写一则墓志铭。
沧桑不掩英雄气,犹记当年诛寇时。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
墓志铭示例: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2.读了林觉民的故事,请你谈谈对新时代“生命、爱情与自由”这一不等式的看法。
3.落实群文学习任务:这两篇文章均题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一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一为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对象不同,目的各异,请说说二者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
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秒措辞,选取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或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亲过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军,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亲友之间的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排写,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运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随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爱至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排啊,又充满浩然正气。4.播放齐豫演唱的歌曲《觉﹙遥寄林觉民﹚》(演唱视频)(以陈意映的口吻而作的)。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5.后记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亲叔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