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扬州市高中优秀学业质量监测
专题资源包评审
申 报 材 料
专题名称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所属学科 高中化学
作者姓名 高一备课组
工作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
联系电话 15805275448
申报时间 2011.4
扬州市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三月制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专题资源包
扬州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
1【监测目标】
1.1学业基本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学会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
●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
●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2学业成就水平分类:
等级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优秀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的涵义;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经历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具有团队精神。有将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良好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的涵义;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的因素;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合格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的涵义;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的因素;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监测内容】
2.1构建知识分块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是下一课时学习化学反应限度的基础。
第二部分,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通过科学史实等事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初步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2重难点诠释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涵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
3【监测工具】
3.1诊断性测试题
《化学反应速率》
1.下列四种X溶液,均能跟盐酸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 )
A.10℃ 20mL 3mol/L的X溶液 B.20℃ 30mL 2molL的X溶液
C. 10℃ 10mL 2mol/L的X溶液 D.20℃ 10mL 4mol/L的X溶液
2.在m A + n B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m︰n︰p为 ( )
A.1︰3︰2 B. 2︰3︰3 C. 2︰3︰2 D.3︰1︰2
3.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 )
A. 0.02 mol/(L min) B.1.8mol/(L min) C.1.2 mol/(L min) D.0.18 mol/(L min)
4.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 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倍。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1.6 mol/(L s),该反应所需的温度至少是 ( )
A..30℃ B.40℃ C.50℃ D.60℃
5.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
C.降低压强能提高反应速率 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6.分析下列实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填写下表。
实例 影响速率的因素 如何影响
夏天食物易变质
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快
粉状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快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可快速产生氧气
工业合成氨通常要在高压下进行
[参考答案及解析]1.D (从温度、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
2.A (以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为参照分析该反应速率,其速率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3.C (注意速率的单位)
4.C (通过归纳分析得 )
5.B (改变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
实例 影响速率的因素 如何影响
夏天食物易变质 温度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快 反应物浓度 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粉状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快 反应物接触面积的大小 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可快速产生氧气 催化剂 加入催化剂,增大反应速率
工业合成氨通常要在高压下进行 压强 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化学反应的限度》
1.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2.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B+3C,在四种状态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A υA=2mol/(L·min) υB=2mol/(L·min)
B υA=2mol/(L·min) υC=2mol/(L·min)
C υA=1mol/(L·min) υB=2mol/(L·min)
D υA=1mol/(L·min) υC=1.5mol/(L·min)
3.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
A.单位时间生成的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容器内的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
C.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4.对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气体反应可以说明A(g) + B(g) C(g)+D(g)在恒温下已达到平衡的是 ( )
A.反应容器的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B.A气体和B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
C.A、B、C三种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 D.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5.下列叙述表示可逆反应N2 + 3H2 2NH3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6.当2SO2+O2 2SO3 达到平衡后,通入一定时间后,存在于 ( )
A.SO3 、O2 B. SO2 、SO3 C. SO2 、SO3 、O2 D. SO2 、O2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改变条件,平衡可能发生相应移动)
2.D (平衡条件的判断,本质v正=v逆)
3.C (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
4.C (这是一个恒温、恒容的体系,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反应前后气体的总压强、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5.BC (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断裂新键形成)
6.C (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3.2形成性测试题
《化学反应速率》
1.把镁条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条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氯离子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 )
A. 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已知:4NH3+5O2 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 、v(O2)、v(NO)、v(H2O) [mol/(L·min)]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
A. v(NH3) = v(O2) B. v(O2) = v(H2O)
C. v(NH3) = v(H2O) D. v(O2) = v(NO)
3.可逆反应: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0.15mol/(L·S),②v(B)=0.6mol/(L·S),③v(C)=0.4mol/(L·S),④v(D)=0.45mol/(L·S),则以上四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4.盐酸倒在碳酸钠粉末上,能使反应的最初速率加快的是 ( )
A.增加碳酸钠的用量 B.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增加一倍
C.盐酸浓度增加一倍,使用量减半 D.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减半
5.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10-9m,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将单质铜制成“纳米铜”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下列对“纳米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反应时反应速率快
B.常温下“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电子,反应时反应速率快
C.常温下“纳米铜”与铜片的还原性相同
D.“纳米铜”颗粒更细小,化学反应时接触面大,所以反应速率快。
6. 将ag块状的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反应物碳酸钙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在相同条件下,将bg(a>b)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相应的曲线如下图虚线所示。则下图中符合反应事实的是 ( )
7.已知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1价的氯和+6价的硫的化合物,反应速率v和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这个反应速率随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而加快,试解释:
(1)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反应后期,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A和6molB,发生下列反应:
4A(g)+6B(g)4C(g)+5D(g),经5s后,剩下的A为2.5mol,则B的反应速率是多少?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抓住反应本质,Mg与H+反应)
2.D(同一个反应在同一段时间内以不同物质为参照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比)
3.C (转化成以同一物质为参照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方可比较其大小)
4.C (固体、纯液体的量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基本上不影响)
5.CD (纳米铜仍然是铜原子,其化学性质与铜原子一样)
6.C(注意粉末状碳酸钙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速率快,但粉末状碳酸钙的质量小故产生的CO2气体体积小)
7.(1)开始时,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有强酸H2SO4生成, ClO3-+3HSO3-=3SO42-+Cl-+3H+,c(H+)不断增大,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
(2)随着时间的延长,KClO3和NaHSO3被消耗而愈来愈少,H++ HSO3-=SO2↑+H2O,c(H+)浓度愈来愈小,因此反应速率下降。
8.0.225 mol/(L s)
《化学反应的限度》
1.在恒温下某固定容积的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2NO(g)+O2(g)2NO2(g)(放热反应),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
A.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相等
B.反应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保持不变
2.容积固定的2L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某一可逆反应A(g)+2B(g)2C(g)
以B的物质的量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υ正、υ逆与时间的关系图如所示。已知反应速率υ的单位为mol·L-1·s-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表示( )
A.A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
B.B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
C.C的物质的量增加
D.B的物质的量减少
3.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mL的针筒里吸入40mL氯气后,再吸进10mL水。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若将此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用平衡观点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390℃、300大气压下,以一氧化碳及氢气为原料合成甲醇,存在下列平衡:
CO(g)+2H2(g) CH3OH(g)当原料中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比例不同时,对一氧化碳的转化率及平衡混合物中甲醇的百分含量都有影响。
(1)以m表示H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即m=n(H2)/n(CO) ],a为CO的转化率,x为平衡混合物中CH3OH的百分含量,试导出m、a、x三者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列出m=1、2、3、4时的一部分实验数据,试计算出空格的转化率a和平衡含量x。
m 1 2 3 4
a 0.25 0.45
x 19.35% 16.35%
(3)根据以上计算讨论:反应物比例对平衡混合物中CH3OH含量的影响,并选择最佳比例。
5.把1LN2和3LH2 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合成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此时NH3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12%
试求:(1)平衡时氨气的体积
(2)平衡时N2的转化率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这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只有NO2气体是红棕色,其它气体均为无色)
2.B (注意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是一定时间内的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
3. 气体体积缩小,溶液呈浅黄绿色;气体体积进一步缩小,气体和溶液均变为无色;氯水中的平衡:Cl2+H2O HCl+HClO,由于HClO逐渐分解而不断地向右移动,最终Cl2耗尽,全部转化为O2,导致气体体积缩小和黄绿色消褪。
4.(1)x=a/1+m-2a (2)0.56 0.62 16.7% 21.4% (3)m=2
(用平衡的常规三步法求解)
5.0.428L 21.4%
(用平衡的常规三步法求解)
3.3终结性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至二个选项符合题意,4分×12=48分)
1.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
A(s)+2B(g) C(g)+D(g)已达平衡的是 ( )
A.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混合气体的压强
2.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N2发生反应N2(g)+3H2(g)2NH3(g),经测定3秒末的氢气的反应速率为0.3mol·(L-1·S-1)),则6秒末NH3的浓度为 ( )
A.1.2mol/L B.大于1.2mol/L
C.小于1.2mol/L D.不能确定
3.在一定条件下,向5L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A气体和1mol B气体,发生可逆反应:
2A(g)+B(g) 2C(g),达到平衡时容器内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则A的转化率为 ( )
A.67% B.50% C.25% D.5%
4.可逆反应A(g)+B(s)2C(g) ,进行至t时刻,发现C的百分含量仍在增大,此时要增大正反应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增大B物质的量 B.升温
C.减压、降温 D.使用适宜的催化剂
5.某学生用优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实验结果如下图,对于图中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AB段表示反应速率最快,
B.BC段表示反应速率最快,在该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最多
C.OC段表示随时间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D.OC段表示反应产物中气体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6.把HI气体充入密闭容器中,2 HI(g) H2(g)+I2(g) (正反应吸热),在反应趋于平衡状态的过程中,下列关于HI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HI的生成速率等于其分解速率 B. HI的生成速率小于其分解速率
C. HI的生成速率大于其分解速率 D.无法判断
7.1molA气体和nmolB气体,进行反应:A(g)+nB(g) mC(g),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A的转化率是50%。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气体的密度的3/4 ,则n和m的值可能是 ( )
A.n=1, m=1 B.n=3, m=3
C.n=3, m=2 D.n=2, m=3
8.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A(g)+3B(g)2C(g)+2D(s)达到平衡的标志( )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④A、B、C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 3amolB
⑧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
A.②⑧ B.②⑤⑧ C.①③④⑦ D.②⑤⑥⑧
9.把铝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 )
A.盐酸的浓度 B.铝条的表面积
C.溶液的温度 D.加少量Na2SO4
10.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0%,与反应前的体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 ( )
A.16.7% B.20.0% C.80.0% D.83.3%
11.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 B.SO2为0.25mol/L
C.SO2,SO3均为0.15mol/L? D.SO3为0.4mol/L
12.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二、填空题(共42分)
13.(4分)酶是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特性,酶能催化很多化学反应,图中表示酶参加的反应中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解释曲线变化原因
14.(4分)Fe3+和I-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如下:2I-+2Fe3+ = 2Fe2++I2(水溶液)。正向反应速率和I-、Fe3+的浓度关系为υ=k[I-]m[Fe3+]n(k为常数)
[I-](mol·L-1) [Fe3+ ]( mol·L-1) υmol·L-1·s-1)
(1) 0.20 0.80 0.032k
(2) 0.60 0.40 0.144k
(3) 0.80 0.20 0.128k
(1)通过所给数据计算得知:在υ=k[I-]m[Fe3+]n中,m、n的值为____。[选填A、B、C、D]
(A)m=1,n=1 (B)m=1,n=2 (C)m=2,n=1 (D)m=2,n=2
(2)碘离子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______铁离子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选填:小于、大于、等于)
15.(6分)取2g干燥铝粉和3g碘粉小心混匀,分为四堆。往各堆上分别加0.5g水,1g明矾,1g胆矾,1g无水硫酸铜。加水那堆混合物首先冒火花,发生剧烈反应,其次发生反应的是加明矾的那一堆混合物,再次发生反应的是加胆矾的那一堆混合物,而加无水硫酸铜的那堆最难发生反应。
铝和碘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铝和碘反应还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堆混合物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0分)在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H2和b mol I2(g),改变下列条件,反应速率将如何改变?
(1)升高温度 ______ ;
(2)加入正催化剂 _______ ;
(3)体积不变充入更多的H2 ________;
(4)扩大容器的体积 _______;
(5)容器体积不变,通入氖气 ________;
17.(10分)“碘钟”实验中,3I-+=I3- +2SO42 -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 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 ℃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c(I-)/ mol·L-1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mol·L-1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s 88.0 44.0 22.0 44.0 t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色时间t1=______________。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 ℃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______(填字母)。
(A)<22.0 s (B)22.0 s~44.0 s (C)>44.0 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分)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SO2(g)+ O2 (g) 2SO3(g)
(1)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 “不变”)。
(2)600℃时,在一密闭容器中,将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反应过程中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是 。
(3)据图判断,反应进行至2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用文字表达)
(4)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填写编号)。
a.加了催化剂 b.缩小容器体积 c.降低温度 d.增加SO3的物质的量
三、计算题(10分)
19.(10分)将等物质的量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3A(g) + B(g)x C(g) + 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mol/(L·min) ,求:
(1)此时A的浓度及反应开始前放入容器中A、B物质的量;
(2)B的平均反应速率;
(3)x值是多少?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A 是固体且反应前后气体体不变)
2.C (以前3秒的平均速率算得6秒末NH3的浓度为1.2mol/L,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要减小,故后3秒的平均速率比前3秒的小,因此6秒末NH3的浓度<1.2mol/L)
3.B (a(A)=)
4.BD (注意B为固体;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使用正催化剂均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5.AD(单位时间内收取的气体体积越多,该反应速率就越快)
6.B (注意一个可逆反应方程式确定,其正反应和逆反应就确定了)
7.AC (根据化学平衡的解题三步法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得n=2m-1,结合选项解题)
8.A (注意D是固体,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审清题目)
9.D (理解影响化学速率的外界因素)
10.A (分析反应方程式得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减小就等于生的NH3的体积,不妨设反应后NH3的体积为20L则缩小的体积也为20L,原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为120L)
11. B (该题是极端分析法的典型应用,SO2(0,0.4mol/L),O2(0,0.2mol/L),SO3(0,0.4mol/L)
12. D (学会识图,据图知反应物为N,产物为M,再根据反应速率比得化学计量数比,由t3min后,M、N物质的量保持一定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13.酶具有催化作用,故温度低时,随温度的升高,速率加快。但在较高温度时,酶蛋白因受热变性而失去催化作用,故速率反而降低。
14. (1)C(2)大于
15.(1)2Al+3I2=2AlI3;紫色碘蒸气 (2)水是催化剂,明矾比胆矾更易失水。
16.加快;加快;加快;减慢;无影响(改变压强的实质要改变浓度才能改变反应速率,氖气通入,体系的总体积不变,故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17.(1)研究反应物I-与
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9.3 (3)A
(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18.(1)减少 (2)15-20min 25-30min (3)加入O2 (4)ab
19.(1)0.75mol/L 3mol 3mol (2)v(B)=0.05mol/Lmin (3)x=2
(设A、B起始时物质的量为a
因C、D变化的量相等,
)
3.3.1命题双项细目表
题号 知识点 题型 分值 预估难度 能级
1 平衡概念 选择题填空题 4 0.9 基础题
2 速率概念 4 0.9 基础题
3 平衡的应用 4 0.7 基础题
4 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 4 0.8 基础题
5 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 4 0.5 中等题
6 速率、平衡的综合应用 4 0.6 中等题
7 平衡的综合应用 4 0.5 中等题
8 速率、平衡的综合应用 4 0.6 中等题
9 影响速率的因素 4 0.8 基础题
10 平衡的应用 4 0.7 中等题
11 平衡的综合应用 4 0.6 中等题
12 速率、平衡的综合应用 4 0.5 较难题
13 催化剂的应用 4 0.6 中等题
14 反应速率的综合应用 4 0.6 中等题
15 反应速率的综合应用 6 0.5 较难题
16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0 0.6 中等题
17 探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关系 10 0.6 中等题
18 速率、平衡图的综合应用 8 0.6 中等题
19 速率、平衡的计算 计算题 10 0.7 中等题
3.3.2专题学业质量评价表
课时 1 2 3 4 5 评价
课题
课前预习
课堂内容 学生参与
知识过关
综合迁移
课堂训练
课后训练
自我评价纠错训练
疑难解惑
教师评定
注:1. 评价等级采用A、B、C、D四级制,其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2.单元测试分值中90分以上为A,75-89分为B,60-74分为C,60分以下为D。
4【监测报告】
4.1测试内容背景分析
4.1.1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理念: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最新教材进行命题的,注意把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和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环境、现代科技相联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倡导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探讨,体现新标准、新教材下的新理念。
4.1.2体现探究性,注重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倡导自主性学习方式,这系列检测题在命题内容和形式上注意体现实验探究,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比较明显,主观题第14、15、17题,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综合应用,比较突出地注意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4.2资源包应用价值分析
4.2.1它是有效的共享参考资料
提供了相关资料,供教师备课。知识分块精当,明确了本专题的重、难点。
4.2.2它是有效的学生自评系统
提供了教师或学生检验目标是否达成提供评价依据。有诊断性评价试题,可以在课前使用。确定学生的学习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学和学习状态;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层次,为更好的开展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4.2.3它是有效的多层次教学系统
它提供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的操作步骤,不同的题型可以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本专题包中的几道诊断性试题也是为了发现学生中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有这样的学生,就要特别进行个别辅导。
在学习了本专题后,提供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环节,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让教师清楚的知道哪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含混不清、尚未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学习起来还有困难的。是否具有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老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分层教学的根据。
4.3学生学业成就分析
通过诊断性测试题、形成性测试题、终结性测试题训练,学生一方面能及时掌握书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但通过检测也发现不少问题如: 在知识掌握上,要树立教材意识,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梳理。要自己梳理出这些书本的主干知识,并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加以体现,以增强对知识的敏感度,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在解题能力上,学生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防止在阅卷环节由于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分。答题中要注意简洁、书写规范、语言表述规范。
4.4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1.夯实基础,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要优化复习内容,着重查缺补漏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复习空间,构建知识网络,了解知识的范围及内在的联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一学年中做过的练习和试卷要剪辑和整理,找出错题,避免两次在考试中犯同样的错误。为高二的小高考和高三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2.重视对主观题的解题指导。对典型的热点题目,要重点分析,特别是在如何审设问、审材料,如何依据设问找准理论,如何依据材料提炼观点等方式方法上化大力气。教师要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求。
3.优化复习课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精神的现象,老师要有意识安排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根据考纲将教材基础知识系统地梳理并做好专题复习,同时,教师要大胆取舍,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少,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总结。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方法;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心理、情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及时根据最新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及时调整,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4.关注时事热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科学发展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树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