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说明文——说明顺序与方法

文档属性

名称 如何写好说明文——说明顺序与方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09 19:5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如何写好说明文
——说明顺序与方法
总第 课时
授课班级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杨成忠
计划课时 3 实用课时 任教者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3、学会写一般说明文。
重 难 点 重点: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难点:围绕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讲授法 练习法法
补充内容 说明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活动单: 预习: 1、教材67——70页。 2、准备一篇说明片段。 活动1、了解说明文体和说明顺序。 活动2、了解各种说明方法和说明为语言 活动3、抓住事物特征,写说明片段及说明文。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由上篇学生抒情作文评奖导入说明文学习,师可以结合本单元体裁特点做说明文的解说。二、【学习新知】 1、了解说明文①、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②、说明文的分类:A、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景泰蓝的制作》、《中国石拱桥》等。B、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同时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①、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②、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③、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④、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⑤、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⑦、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⑧、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⑨、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①、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故宫博物院》。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4、说明文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三、【片段赏析】 1、学生准备的说明文片段。 2、见教材68——69页《示例2》 让学生自己说明,评价。四、【独立作文】 用所学知识写一段作文片段。 要求:1、抓住事物典型特征说明 2、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3、不少于200字第二、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推荐学生佳作二、【新知传授】1、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②、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如好写好说明文: ①、审题——弄清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苏州园林》,指出说明对象,从而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 ②、立意——确定中心思想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③、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十分讲究内容的科学性;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内容才科学,介绍的内容和解说的事理才能为读者所理解.
第二,用词要准确.在说明事物形态,性质,功用或操作程序时,必须将数量,范围,程度,次序等表达清楚,恰当,尤其要注意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的选用. ④、条理要清楚.根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不同,分别选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及主次顺序,因果关系等.最后,要学习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这四种主要的说明方法.其中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学们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⑤、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是解说事物或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因此,它对语言的要求,既不像 记叙文 那样,追求生动形象,以感染读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求雄辨阔论,以说服读者.它强调的是准确,简明.三、【范文比较】筷 子?(一)先请你猜个谜语:“黄兔追白兔,白兔跳下崖,黄兔倒回来。”你能猜出黄兔是什么吗?它就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筷子。?筷子的结构简单、原始。它就是由两根小棍组成的,通常是用木、竹、塑料、象牙等材料做成。筷子的长度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夹菜的下端为圆形,手执的上端呈方形。圆形的下端直径通常在2毫米左右,从下到上略有增加。筷子主要用于人们吃饭。吃饭时,人们常用右手执筷,将两支筷子团在一起,通过手指控制两支筷子的聚合与分开,从而将食物准确地送入操作者的口内。筷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通过对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又赋予了筷子艺术品的角色。?筷子(二)? 我是一双结构简单的筷子,出生于中国古代,还被荣幸地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自从我在中国扎下了根,经过长期的发展,我们筷子家族已经很庞大了,姐妹特别多。有竹制的、木制的、塑料制的,还有象牙制的、金制的、银制的,等等。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身高约为25厘米,下端圆,上端方,看上去匀称、可爱。? 人们吃饭时几乎离不开我,因为我是他们吃饭的工具。人们吃饭前,都会将我从筷兜里轻轻取出,在桌上放好,等饭菜做好后就直接动用我;吃完后,又会把我收起来清洗干净后送回筷兜里。如此循环,直到我们“老掉牙”,最后“死掉”。四、【独立作文】题目:打扫教室工作程序安排(最佳方案)
提示与要求: ①注意说明的顺序.②、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③、字数在500—700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