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2 09: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
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教材(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弄清文本前后照应、首尾照应的写法
重点难点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照应的句子要有衔接的语句,必须做到前有语句埋伏,后面有语句照应,寻找语句间或显现或隐蔽的内在联系,做到语言连贯。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文本中多处出现照应句子,其中首尾照应的写法比较普遍,但学生对于照应这种写法的分类,与其他两种照应的区别,在学习上容易混乱。
难点教学方法
体会文本中照应的写法。
2.
理解照应的内在联系与特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导入,理解要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这节课主要学习一些常用的基础知识,怎样区分前后照应、首尾照应的句子。
1.什么叫做“照应“?
写文章时,前文说到的事物,中间或结尾要做必要的交待。文章后面要提到的内容,文章的前文要做必要的铺垫。
2.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这样写文章有整体感、连贯性,显得文章非常紧凑,也就是说写文章要做伏笔和铺垫。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默读文本,找出课文的前后照应、文题照应、首尾照应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合标出来
(三)学习照应的技巧:
1.默读本课的开头和结尾段,你有什么发现吗?
开头的照: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找出结尾的应:我低声对母爱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首尾呼应,也叫首尾照应)
2.首尾呼应的特点:
在内容上有联系
在位置上出现在开头和结尾
3.作用:这样的句子,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烈士牺牲的具体时间,而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4.试一试,能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吗?
(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知道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这个句子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说明李大钊的爱国精神教育了工友,他宁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党的机密。
(2)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两组句子都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属于前后照应的句子)
(3)前后照应的句子,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影响力和感受力也会更深刻。
这种写法特点:课文中内容有联系的句子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欣赏下面句子,看看是什么样的照应
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文内容: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消灾已经是六年了。
(这是文题照应,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在位置上题目和课文中的内容)
2.同学们请打开本单元13课《金色的鱼钩》,找找前后照应的句子。
小结
这几种照应的句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内容上有联系的,如:首尾照
应的不同的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的不同的都是在文章中找;文题照应的不同点是在
题目和文章中。
2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这三种写法了吗?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年×月×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难点名称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全班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