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1 14:4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材料一: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品种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产
比历史最高增产

135万吨
754%
46.2%

6649万吨
105%
7.4%

1.638亿吨
49%
9.3%

130.4万吨
193%
53%
工业总产值
827亿元
77.5%
20%
1952年工农产品主要产量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
9%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
印度
美国
钢铁量
(公斤)
2.37
4
538
发电量
(千瓦时)
2.76
10.9
2949
“解放牌”汽车
1956年9月8日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使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
农业
手工业
工商业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造前
实质
三大改造
参加合作社
参加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改造后
资本主义私有制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性质
类别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71.8%
7.099%
资本主义经济
6.9%
0.001%
1952年和1956年经济结构对比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的探索:中共八大(1956)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要求,矛盾;
需要,矛盾
(1)内容:
实质
(2)意义: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坚持下来。

中国从政治、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一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十五年以后,在我们的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到那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2.严重的失误
内容: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八大二次会议(1958)
(2)大跃进运动
①内容:
工业上,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农业上,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②特征: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强调高速度、高指标。
1958年工农业生产的几项“宏伟”指标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铁)、群(群众运动)”。图为山西故县 “小土群”一角。
毛泽东在中南海看机关干部炼钢
北京市居民将自己家中的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家庭妇女也加入了炼钢行列
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卫星田”的稻穗竟能托住一位小姑娘。这是当时发表的照片。
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措施:将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大规模的人民公社
②内容:平均分配产品,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1949年为20‰,1957年降到10.8‰,而1960年又高达25.43‰。1958—1963年间,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约2158万人。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所造成的最沉重的后果和最惨痛的代价。
    ——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方针:
(3)结果: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1)目的:
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调整
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
大庆油田
铁人王进喜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在当时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Fgh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贵阳
乌鲁木齐
兰州
包头
兰新铁路
包兰铁路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包头钢铁公司
大庆油田
大庆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上海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大港油田
天津
北京
柳州
黔桂铁路
胜利油田
东营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的启示
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1966年夏,中共中央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很快这场动乱发展到经济领域。图为“文革”中接受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串连队伍。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损失巨大。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
(2)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966年
1968年
1973年
1975年
558.7亿元
815.6亿元
809.7亿元
361.3亿元
652.6亿元
1976年
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