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解答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解答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31 19:3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解答题
一、感觉世界
1.(2020八下·余姚期末)科学老师在教室内做硫燃烧实验时,同学们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教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学们忍不住发出欢呼声。实验结束时,小明用手触碰集气瓶外壁,发现瓶子还有点热。请根据上述情景分析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种感觉产生?感受这些刺激的器官分别是什么?
2.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了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______比较敏感。
(2)小娟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________。
(3)小娟面对好菜没有胃口的原因是:________。
3.劳德(R.Lord)提出一个四阶段知觉模型,如下图所示。
分析情景“妈妈端上了做好的菜,正在看动画片的王涛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请你根据上面的模型,简述一下这个过程完成的程序。说明四个阶段。
5.邻居张爷爷的耳朵听不见声音,医院检查结果是,耳的各部分结构没有问题。明明百思不得其解,既然耳朵本身没有问题,怎么就会听不见声音了呢?根据本节你掌握的知识,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二、声音与耳朵
6.(2020七下·长兴期末)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很快,所以声速的测量体现了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1)历史上第一个测出空气中的声速的人是英国人德罕姆。1708年的一个晚上,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远处正在发射的炮弹,先后不同的炮弹都落在距离教堂19.32公里的同一个山顶上。他在看到炮弹爆炸所发出闪光后计时,听见炮弹爆炸声后停止计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声速;并且通过测量多次,________(填减小误差的方法),作为最后的结果。
(2)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9.6s。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35m/s的结论。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
(3)历史上第一次测得声音在金属中的速度是在法国巴黎进行的。当时人们拿来一根长为931米的铸铁造的管子,在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就会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2.5秒。人们为什么可以听到两次响声?
7.(2020八下·余姚期末)汽车利用的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________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如图,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发射声波,经过0.01s后收到回波。如果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汽车此时离障碍物多远________?
(2020七下·金华期中)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①________;②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求海水的深度。
9.(2019八下·宁波期中)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
6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海水中声速是
1500m/s),则:
(1)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
(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
10.(2019七下·天台月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
(1)请你在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
15℃时声速为________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请你指出:在________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4)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
0.3
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
0.5
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是
________。
11.(2017八下·宁波月考)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高铁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运行,轨道的无缝焊接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图为芜湖北焊轨基地生产的钢轨,长达500米。如果甲同学在钢管的一端用铁锤敲击,乙同学在另一端听,求乙同学听到两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
m/s)
12.(2015七下·浙江月考)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会“拐弯”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拐弯”.1923年,荷兰的一个火药库发生了大爆炸,据调查,在1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在100千米到160千米的地区内,人们却什么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千米的地方的人们却又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
这真是件有趣而又奇怪的事!声音怎么会拐弯绕过中间地带呢?
原来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得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烈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上,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________拐弯.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枫桥到寒山寺的距离为1020m,客船里的乘客听到钟声至少是________s前僧人撞击钟面而传来的.
(3)你注意过高速列车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3.(2019七下·衢州期中)小明看见妈妈在往热水瓶里倒入开水,他一听声音,告诉妈妈,热水瓶里的水快满了,果然过一会儿水真满了,妈妈表扬道:“小明真厉害!”
(1)产生听觉的部位在________(选填“耳”“听神经”或“大脑”);
(2)请你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小明的厉害。
14.(2017七下·海宁月考)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323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问: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2)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速度=路程÷时间)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15.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请简要回答或计算出下列问题。
(1)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________?(填“能”或“不能”)
(2)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________米
(3)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能否进行太空测距?为什么?
(4)请你说出超声波的特点,两个即可。
(5)请你再说出超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两个应用的实例。
16.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什么?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什么?
17.如图甲所示,体育馆的顶端和四周制成特殊形状的结构;如图乙所示,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试说明建造体育馆及制作耳罩选取材料的要求及其作用。
三、光和颜色
18.材料一:大家都见过水波,其实光也是一种波。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的距离称为波的波长,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如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
材料二:实验表明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大气散射,即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光近。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汽车的雾灯为什么是黄色的,你认为养路工人的服装用什么颜色较好?
19.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小实验是同学们学习、研究科学的好方法,也是一种创新。请你用如图所示的塑料吸管和激光笔,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0.(2018七下·杭州月考)家住上海的小王同学出家门就可以看到东方明珠塔,手拿直尺,伸直手臂,面对明珠塔竖直量了一下塔高
4.6
厘米,已知东方明珠塔实际高度为
460
米,小王同学手臂

60
厘米,于是小王计算出他家到东方明珠塔的直线距离。小王家旁边有一个地铁站,
从此站出发乘坐几站可抵达东方明珠塔下。从地图上看,地铁线路接近直线。请分析说明小王计算他家到东方明珠塔的直线距离
L
的方法步骤。
(1)要求画出相应的示意图,说明依据的光学知识是什么?
(2)计算出
L
为多少千米?
21.园艺家为何失败一个爱园艺的人,发现植物叶子多数呈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光的缘故,于是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绿色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可是园艺家失败了.因为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也就说明绿光正是植物不喜欢的,只给植物照绿光,植物就会缺少所需的其他色光而生长慢,甚至枯萎。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2)红花会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为什么看到叶子是绿色的?
22.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________像。可以用光的________-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________。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________km。?
四、光的反射与折射
23.在下图的虚线框内分别画上合适的光学元件。
24.平静水面上的小鸟和水中的小鱼,某时刻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水面一侧C点的人眼恰好看到它们在水中的像重合,以小鸟眼睛A点代表小鸟,以小鱼眼睛B点代表小鱼,请画出图中小鸟在水中像的位置以及人眼看到小鸟和小鱼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5.??(1)如图所示,OB是反射光线,ON是法线,请作出它的入射光线AO。
(2)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成90°放置,画出图示光线经两次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6.(2020七下·温州期末)生活中有许多神奇的科学现象。如图甲,一个透明的薄壁水槽底部有一个印花P,现在往水槽中缓缓注水,人在A处观察印花(如图甲)。开始时,能够看到印花(如图乙),但当水位升高到一定高度后,发现印花“消失”了,即人在A处看不见印花了(如图丙),查阅资料:当光从水斜射向空气时,光路会在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处发生偏折,如图丁,当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其对应的反射角和折射角大小如下表:
入射角α/°
10
20
30
40
45
48
50
60
反射角β/°
10
20
30
40
45
48
50
60
折射角θ/°
13
27
42
59
71
82


注:表中“一”表示此时无折射角,即折射光线消失。
请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解释:当水槽中水位较低时能观察到印花,而水位升高到一定高度时印花“消失”的原因
27.(2020七下·温州期中)育英学校的小明同学在参观学校微格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和观测室的中间有一块玻璃,如图甲所示。玻璃旁贴有一张使用说明,如图乙所示。经老师介绍,单向透视膜层与普通镜子相似,对光线有较好的反射效果。小明同学按照要求调整微格教室的照明,发现在教室,玻璃像一块镜子,他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却无法看到观测室的物体,而在观测室,他能清楚看到教室内的物体。请你结合所学光学知识,解释小明同学所观察到的现象。
28.(2019七下·温州期中)?????????
(1)完成图甲的光路图。
(2)图乙中有发光点s和像s′,请作出一条由s点发出的光线由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反射光线。(保留作图辅助线)
29.(2019七下·衢州期中)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________;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________;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
五、透镜与视觉
30.(2020七下·桐庐月考)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厂商一改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纷纷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但有些广告制作却忽视了其中的科学性。如图所示的广告中有一处科学性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科学原理或规律。(友情提示:注意杯子里的调羹)错误:________,它违背了________。
3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1/4圆形玻璃砖的平面上,请画出光线通过玻璃出射到空气中的光路图。
32.(2019七下·绍兴期中)在如图中,画出光线射出水面的折射光线以及经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33.(2019七下·余杭月考)某同学家里的方形玻璃鱼缸内径长80cm,宽40cm,高30cm,内有75千克的水,鱼缸本身质量为5kg,放在靠窗的水平台面上。
(1)如图甲所示,有一束与水平面成30°角的光斜射入鱼缸的水中,请你大致作出折射光线。
(2)若玻璃缸上方有一个物体ABC,如图乙,请作出该物体在水中所成的像。
34.(2019七下·天台期中)“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
物像是来自直线的;
资料2: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如右图)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左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________。
(2)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
35.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反射面是球面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叫凹面镜,简称凹镜.我们都知道,用平行光对着平面镜照射,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也就是说,平面镜对光线既不起会聚作用也不起发散作用,那么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小明首先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先找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有这三种情况,但究竟哪一种情况是正确的呢?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他将10只激光手电筒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束平行光,然后对着凹镜照射,发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
请你根据上述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实验小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2)你认为凹镜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可以有哪些应用?请说出两个.
(3)通过刚才小明和你对凹镜的学习,想一想这个学习过程是经过了大致怎样的程序步骤?请你写出来.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材料(new
material),以下简称“N材料”.当光线从空气中以60°入射角倾斜射入“N材料”时,发现折射光线竟然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且此时折射角为45°,同时光路是可逆的.如图,将一块“N材料”板竖直放置,光线PQ以图示角度从空气射入该材料,AB,CD两表面平行.画出光线经“N材料”后,从CD面出射的光路(标明相关角度).
答案解析部分
一、感觉世界
1.【答案】
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听觉——耳
2.【答案】
(1)冷热
(2)不好,痛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3)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3.【答案】
答:
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王涛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
菜香;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4.【答案】
盲人通过盲棍刺激手上的触压感受器,来感知地面凹凸的盲道,然后沿着盲道的指引前行变化。
5.【答案】
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二、声音与耳朵
6.【答案】
(1)求出平均值
(2)略两船之间的距离为:s=vt=1435m/s×9.6s=13776m
(3)声音会分别通过铁管和空气传播,由于v固>v气

因此第一次听到的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因此人们会听到两次响声。
7.【答案】
反射;1.7m
8.【答案】
(1)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橡胶、软木、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5℃、15℃、20℃的水中速度不同
(2)声音在温度为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31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
=2s。
海水深度为:s=vt=1531m/sx2s=3062m
9.【答案】
(1)该处海深为:;
(2)不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
10.【答案】
(1)(2)339(3)在空气温度低(4)136.8m
11.【答案】
已知s=500m,v声音=340m/s,v钢管=5200m/s,由可得,在一端敲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时间t2==

则两下响声的间隔时间t=t1-t2=1.47s-0.10s=1.37s,答:两下响声的间隔时间为1.37s
12.【答案】
(1)上
(2)3
(3)由材料知道声音向温度低的地方拐弯,夜晚和早晨地表温度较低,声音沿地表传播,所以此时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地表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开始上升,声音就向上拐弯,在地面不远处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
13.【答案】
(1)大脑
(2)往热水瓶内灌水时,由于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瓶内水不断增多,瓶内的空气
柱不断变短,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所以通过音调高低可以判断瓶内水
是否将灌满.
14.【答案】
(1)声速跟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液体大,液体比气体大。
(2)解:依题意得
,v=5200米/秒
答: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秒,查表可知该金属管是铁管。
15.【答案】
(1)不能(2)3060(3)不能,真空不能传声(4)方向性好
穿透力强(5)B超;超声波测距
16.【答案】
(1)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或空气柱长度越长,音调越低)(2)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17.【答案】
材料应该具备蓬松多孔的特点,这样能够很好地吸收噪声。
三、光和颜色
18.【答案】
(1)太阳光中的蓝色光波长短,易被大气散射,故天空是蓝色的。
(2)雾天开雾灯才会比较安全,因为雾灯的光传播得远,即不易被散射的光才能作为雾灯的光,红、绿、黄三色都较理想,但红、绿已用于交通信号灯,故雾灯选用黄色,养路工人应穿橙色的服装好,在车灯照射下,橙色光不易散射
19.【答案】
正方案: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用激光笔正对着塑料吸管的一头,塑料吸管的另一头正对墙壁,将塑料吸管拉直,用激光笔从管口射入一束光,如果在墙上看到激光投射的亮斑,则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反方案:探究光在空气中不是沿曲线传播的。把吸管弯曲,用激光笔从管口射入一束光,没有在墙上看到激光投射的亮斑,说明光在空气中不是沿曲线传播的。
20.【答案】
(1)设手臂长为
a,家门口到东方明珠塔的直线距离为
L;如图所示,
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使
ADE
在一条直线上,
?
(2)

21.【答案】
(1)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2)红光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阳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
22.【答案】
(1)实像;直线传播;无(2)不变;变小(3)3.458×103?
四、光的反射与折射
23.【答案】
解:如答图所示
24.【答案】
解:如答图所示。
25.【答案】
(1)解:如答图所示。
(2)解:如答图所示。
26.【答案】
由于当光从水斜射向空气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折射光线消失;当水位较低时,光线从硬币反射出来并斜射向空气的入射角较小,光线可以折射进入空气并最终到达人眼;当水位逐渐升高后,光线折射进入人眼时的入射角要逐渐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后,折射光线消失,所有光线在水与空气的界面处只发生反射,使得光线无法进入人眼,因此硬币“消失”。
27.【答案】
答:教室内亮时,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所以小明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一部分光线穿过玻璃进入观测室,故观测室的人能清晰地看到教室内的物体,观测室较暗,故光线较少穿过玻璃,故教室的人看不清观测室内的物体
28.【答案】
(1)
(2)
29.【答案】
(1)41.8°
(2)反射光
(3)不会
(4)
五、透镜与视觉
30.【答案】
调羹的勺柄没有弯折;光的折射规律
31.【答案】
32.【答案】
解:如图所示:
33.【答案】
(1)
(2)
34.【答案】
(1)虚像
(2)由于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下层密度大于上层;
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所以光从海面上密度较大的空气斜射入上方密度较小的空气,传播方向改变后进入人的眼睛。
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的,进入人眼睛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就是物体的虚像。
35.【答案】
(1)答:观察图象可以发现:平行光经过凹面镜的发射,反射光线会聚在一点.说明了: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答:根据凹面镜可以会聚光线的特点,我们制成了太阳灶、太阳炉
(3)答: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将10只激光手电筒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束平行光,然后对着凹镜照射.
得出结论: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6.【答案】
【解答】解:过入射点Q作出法线,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N材料的AB面成30°角,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当光线从空气中以60°入射角倾斜射入“N材料”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且此时折射角为45°,在N材料内部作出折射光线,交DE面于点E;再根据光路是可逆的作出从CD面出射的折射光线EF,此时折射角为60°,如图所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