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1 18: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四课

清之际
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朱义禄 《逝去的启蒙·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的文化心态》
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
——乾隆《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南都繁会图》(明·南京市井生活)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代施复的手工工场
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3.思想:
①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思考1:刘宗周是不是正直的忠臣?
思考2:刘宗周是不是能挽救民族危亡的贤臣?

刘宗周是明朝后期的理学大家。他面对明朝的内忧外患,笃信治心可以救国,认为只要崇祯帝修德治心、亲近贤臣,就可转乱为治。
1645年,清兵攻陷杭州,刘宗周听到消息后,悲痛不已,绝食23日而亡。
刘宗周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如自鸣钟、历法、测量等,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
3.思想:
②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视野




自鸣钟
从明末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李贽
明后
(1527-1602)
温陵居士
黄宗羲
明末清初
(1610-1695)
梨洲先生
顾炎武
明末清初
(1613-1682)
亭林先生
王夫之
明末清初
(1619-1692)
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李贽个人简历
姓名
李贽
性别

民族
回族
出生年月
1527/11/23
祖籍
福建泉州
学历
举人
代表作
《焚书》《藏书》
名声
异端/思想犯
特长
写作
生平经历
1.生于航海经商世家,具有自立、自信的性格。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2、有伊斯兰教文化背景,反对偶像崇拜,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3、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 。4、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不拘官场和礼教的束缚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5、家庭变故多,幼年丧母,30岁长子去世,34岁父亲去世,37岁祖父、次子离世,40岁两个女儿相继饿死,与夫人黄氏聚少离多,至死也不能团聚。6、53岁辞官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61岁削发为僧后被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76岁在狱中以剃刀自杀身亡。
李贽的离经叛道
乙卯,礼科教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九
儒家经典
圣人之道
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
其他先生
男女一起教
只招男生
钓鱼台
学堂讲学
要学生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像打油
要求学生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
要学生们白天帮忙家里种地,晚上听讲;实用知识
白天讲学、四书五经
李贽给学生出的谜语: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
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
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
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熹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李贽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焚书·三教归儒说》
②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的存
在,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夫妇总论篇》
矛盾着的阴阳二气
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焚书·又与焦弱候》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
——《藏书》
关注民生
③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当私
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初潭集·夫妇篇》
④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
黄宗羲(1610-1695),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长期隐居。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顾炎武(1613-1682),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参加过抗清斗争。晚年专志于经学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1619-1692),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曾起兵抗清。晚年隐居于石船山麓,著有《读通鉴论》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学者尊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十九岁进京为父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数百人反清,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①政治: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反思明亡的教训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②限制
君权
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B.主张设立监察机构——学校
“是非取决于学校”,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内阁,另设监察和咨询机关“学校”,学校不仅培养人才,而且参与国家政治,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③经济: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gōng)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①批判理学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提倡实践和真知
是一种治学思潮,主张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经世”:“经国济民”,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致用”:“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
经世致用
②提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梁启超概括,强调社会责任感
③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日知录》
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④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王夫之,湖南人,早年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王夫之终生不剃发,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几十年,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
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唯物主义,世界本原为气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
——《读通鉴论》
②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行先知后。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必矣!
——王夫之《尚书引义》
③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④循天下之公
“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在批判、继承并发展儒学的?
思想家
批判
继承
发展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君为
臣纲
空谈心性脱离实际
理学的
唯心主义
先秦民本思想
继承积极入世、关注现
实和强调社会责任感
荀子“天行有常”
提出民主思想
提倡“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从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他虽然关注民生, 承认民众物质需求的合理性, 但是, 这些主张仅仅停留在“利”的层次上, 而没有上升到“权”的高度。民众的一切, 终究还是需要依靠圣君贤臣的给予而已。
——允春喜《论黄宗羲对君臣民关系的构想》
黄宗羲的思想是否属于近代民主思想?
未上升到权力的高度,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
突而不破
思考: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改变家国命运了吗?
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博学鸿儒科,亭林称“刀绳俱在,无速我死。……他选陕西华阴作栖息地,从此不再踏入京城一步。……
康熙十九年,朝廷下诏督抚以礼敦聘黄宗羲,黄称病不应,在复函中称:“羲蒙圣天子特旨召入史馆”,只因老病缠身,望“圣天子怜而行之”。
王夫之晚年归隐,写了很多的文章和书,二百年里没有传世,直到道光咸丰年间,才刻成《船山遗书》。
——李海生《中国学术思潮史—朴学思潮》
逃 离
妥 协
归 隐
民国初年革命党人易白沙……早岁读梨洲、船山、亭林遗书,于是有革命之志,“故多与民党要人交”。著《帝王春秋》……孙中山为这部书题写书名。章太炎在《易白沙传》中也称誉这部书“神采有异”。
——易陪基《亡弟白沙事状》
三代以下无可读之书矣!……万一有……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其次为王船山(王夫之号)之遗书。皆于君民之际,有隐恫焉。”
——谭嗣同(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改革派代表)
思考: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真的没有改变家国命运吗?
为近代反专制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
进步性——变
(1)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
局限性——不变
(1)从内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2)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3)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思想主张
特点
李贽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权威性;
2.反对伦理纲常,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主张个性发展;
3.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
黄宗羲
1.抨击君主专制;
2.天下为主君为客;
3.工商皆本;
顾炎武
1.经世致用;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众治”;
4.振兴工商业;
王夫之
1.唯物论;2.认识论;
3.辩证法;4.循天下之公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对封建专制;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5.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务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