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宋明理学
第一讲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时期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魏晋时期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1.魏晋时期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北魏《佛祖统纪》
五代时的冯道先后事四姓十位皇帝,因多次变节,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节操的人。
儿子在外面打仗,儿媳侍寝
儿子主动奉献妻子争宠
儿子夺权,杀死父亲朱温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
2.隋唐时期
《戴帝王冠冕的孔子像》
《三教图》清·丁云鹏
(1)隋:“三教合一”
1.隋唐时期
(2)唐:三教并行
尊道: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
唐武宗李炎
重佛:
武则天
唐代宗李豫
唐懿宗李漼
一.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公元819年,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尊迎佛骨,掀起全国性的佛教狂热。
韩愈直言上奏,痛斥佛教乃夷狄之教,劳民伤财,结果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潮州,途中他写下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悲壮诗句。
唐宪宗
韩愈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第二讲
理学思想
二.理学思想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基本含义: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1.思想来源:
陆九渊
(1139-1193)
朱 熹
(1130-1200)
王守仁
(1472-1529)
程
朱
理
学
陆
王
心
学
理学
集大成者
心学
集大成者
程 颢
(1032-1085)
程 颐
(1033-1107)
创立
成熟
发展
(一)程朱理学
在二程兄弟、朱熹的思想主张中: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2.什么是 “天理”?
3.如何得“理”?
(一)程朱理学 1.二程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什么是 “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河南程氏遗书》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3.如何得“理”?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一)程朱理学 2.朱熹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子文集》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什么是 “天理”?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一)程朱理学 2.朱熹
3.如何得“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朱熹理解的“格物”有三点……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朱熹认为格物的对象是极为广泛的……这种对象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格物途径的多样性,其中主要是阅读书籍、接触事物、道德实践。
——陈来《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2.朱熹
4.当天理和欲望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朱子语类》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阳 明 格 竹
王阳明一开始对格物致知深信不疑。有一次,王阳明在院中面对翠竹,想格出理来,可他穷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 反而大病一场。从此,他就开始怀疑程朱理学,并在流放贵州时“顿悟”。
(二)陆王心学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陆九渊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传习录》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什么是“心”?
将人心与伦理、道德结合
“至善是心之本体”。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传习录》
(二)陆王心学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传习录》
3.如何得“心”?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二)陆王心学
还有另一个关于王守仁弟子的故事。这位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二)陆王心学
1175年4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
朱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陆九渊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
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太简”,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鹅湖之会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
鹅湖之会
《过分水岭有感》
朱熹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天理是世界本原
儒家纲常伦理是天理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宋明理学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世界本原
求理方法
思想特征
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承认“理”的存在。两者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
“格物致知”,即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理的体验。
客观唯心主义
“心即理也” ,理在心中,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发明本心”,“致良知”,即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是一种继承孔孟思想,以理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强调道德品质、突出责任担当,哲学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的含义?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宋明理学
儒家强调入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平天下。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宋明理学
理学异化:标榜道德,扼杀需求
心学异化:空谈心性、脱离实际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无事袖手淡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为仁不能胜暴,非仁也;为义不能用众,非义也;为知不能决诡,非智也”
——唐甄 《潜书·有为》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宋明理学
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消极: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观念
因循守旧观念
重礼轻法观念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宋明理学
作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传承创新。
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儒学繁盛、
佛教盛行、
道教传播
“二程”:先理后物,格物致知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九渊:“心即理也”;内心反省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背景
主张
主张
表现
影响
影响
魏晋南北朝:三教彼此吸收
隋:三教合一
唐:三教并行;
复兴儒学
成为官方哲学
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传播广泛
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