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1 10:1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起源时期
奠基时期
定型时期
发展繁荣时期
转折和传承时期






衰落到复兴时期
中华文化发展的六个阶段
阅读教材“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文化起源的时期及特点
2、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3、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4、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5、明清时期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表现
6、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表现
1、中华文化形成时期的特点
(1)多元起源
(2)中原核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
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域,并向四周辐射,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1)背景:
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
②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
(2)表现
①春秋:孔子对西周的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影响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2、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3、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1)背景
(2)表现:
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②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影响
①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秦汉成为中华文化的定型时期
4、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玄学盛行
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①唐朝: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②宋代:
A、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
B、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①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②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明清时期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表现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时,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6、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表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科举制发展完善。
(2)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
(4)文化: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5)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6)地理:位置相对隔绝,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7)文字:汉字为维护政治统一和文明连续提供重要力量
思考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阅读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以人为本”的表现及影响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表现及影响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表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表现及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表现及影响
7、“和而不同”的表现及影响
【材料1】: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荀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后来,人们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
?
【材料2】:“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管子.
牧民》
【材料3】:“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君道》
?
问题: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
?
点击添加标题
①伦理秩序: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A、周公提出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B、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政治伦理:体现为民本思想(政治观)
A、管子指明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B、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C、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1)表现
(2)影响:
人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以人为本”的表现及影响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选自《道德经》
【材料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选自《荀子·天论》
?
问题: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表现及影响(自然观)
(1)表现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
A、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B、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影响:
①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材料1】:“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选自张载《横渠语录》
问题: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表现(家国观)
(1)孔子、孟子、墨子等:以天下为己任
(2)儒家学说的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材料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选自《论语·为政》
【材料2】: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选自《墨子·尚贤》
问题: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
?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见贤思齐”
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⑤《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影响:
①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表现及影响(价值观)
(1)表现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表现及影响(人生观)
(1)表现:
①《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②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③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影响: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
问题: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
【材料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选自《论语·子路》
(1)表现:
 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就提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2)影响: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7、“和而不同”的表现及影响(处世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阅读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连续性
(1)本土性
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地区,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3)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4)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各民族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对中华民族都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5)连续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和。
宋明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力,才使得儒学得以发展到理学阶段,而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哲学性和典范法,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儒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主流思想,从而证明中国借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
以宋明理学为例,指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的具体表现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4)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5)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点击添加标题
起源时期
奠基时期
定型时期
发展繁荣时期
转折和传承时期
衰落到复兴时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提倡民本思想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主张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5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课堂小结
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