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
一般指流行于江浙两省和上海市地区的民间丝竹乐。风格清新优雅,细致活泼;曲调悠扬柔美,婉转流畅。
据研究,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就已经在民间流行。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集”是一个早期演奏丝竹乐的集社组织。
上海丝竹乐队组合通常是:“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笛、箫、笙;其他:板、板鼓。碰铃。
江南好
乐队轻快而甜美的旋律如江南的暖风拂面而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好一幅江南的美丽画卷。
春到沂河
柳琴——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间化,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
沂蒙山小调 笛子
姑苏行 琵琶
彝族舞曲 古筝
渔舟唱晚 二胡
姑苏,就是苏州。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位于江苏省东南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彝族舞曲王惠然作曲,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同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
《渔舟唱晚》是娄树华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音乐旅游
根据速度、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几部分?
王惠然作于1975年。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引子(散板)和第一部分(快板)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描绘了沂河两岸的明媚春光。
第二部分(慢板)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韵味。
第三部分(快板)是一个变化再现段,快速强烈,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沂蒙山名人辈出、灿若群星,是齐文化的代表和翘楚,就名人产出量而言,沂蒙地区稳坐头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