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
22
清少纳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日本女作家,具有深厚的和歌和汉学修养。代表作《枕草子》被后世誉为“日本散文的鼻祖”,内容涉及广泛,行文自由,文字清丽,丰富地体现出清少纳言细腻的观察和审美情趣,充溢着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变化的微妙之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的瞬间之美。
作家卡片
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词语
黎明 红晕 漆黑 窠里
愈发 凛冽 闲逸 未免
翩翩起舞 夜幕降临 心旷神怡
读词语
黎明 红晕 漆黑 窠里
愈发 凛冽 闲逸 未免
翩翩起舞 夜幕降临 心旷神怡
读词语
晕
yūn
yùn
1、昏迷
2、头脑不清
1、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
2、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
3、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
读词语
晕
yūn
yùn
1、昏迷
2、头脑不清
1、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
2、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
3、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
红晕
读词语
黎明 红晕 漆黑 窠里
愈发 凛冽 闲逸 未免
翩翩起舞 夜幕降临 心旷神怡
愈发
愈
yù
我会写
书写指导:“ ”要扁、舒展,下边要写紧凑,“心” 的第二点在卧钩中间,其他两点在两边。
心旷神怡
书写指导:“日”要窄,“广”的横稍短,竖撇要长。
旷
kuàng
我会写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的。
春天最美是黎明。
夏天最美是夜晚。
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主要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哪些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中心句
主要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哪些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主要描写天空、云。作者是抓住景物的静态美,描写了景物的色彩,如“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云”。
小组合作:
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主要描写了夏、秋、冬季哪些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主要描写了夏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主要描写了明月、萤火虫。抓住事物的动态美来描写的,如“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主要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主要描写了归鸦、大雁、风声、虫鸣。作者抓住事物的动态美来描写的。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是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
主要描写了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主要描写了雪、霜、火盆。作者抓住自己的感受来描写的。
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动静结合是指将人、物、景的动态、静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一种手法。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 以动衬静,就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举例:
一阵暴雨过后,被暴雨冲刷过的城市清爽极了。天格外蓝,地格外绿。所有躲藏起来的鸟儿,一时间倾巢而出,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是这个城市的精灵。太阳穿破云层,射出一道道金光,在空中纵横交错,织成一幅美丽的图案。满世界的绿叶都镶嵌上亮闪闪的水珠,一片晶莹……雨后的城市是那样的清新。
这段文字对雨后的天、地和绿叶进行了静态描写,对太阳、鸟儿进行了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的城市美丽、清新的特点。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从“蒙蒙细雨”这个词语就会让你浮想联翩,赋予了夏天雨夜的动态美;“闪着”、“飞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萤火虫在夜晚活动的样子,更加给这细雨的夜晚添加了动态美。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通过“急急匆匆”这个词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乌鸦”归巢时的动态美。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用“比翼而飞”拟人化的词写出了大雁在黄昏时归巢的情景,突出了秋天黄昏的动态美。
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
课文结构
四
季
之
美
春天最美的是黎明 天空 彩云
夏天最美的是夜晚 明月 萤火虫
秋天最美的是黄昏 归鸦 大雁 风声 虫鸣
冬天最美的是早晨 雪 霜 火盆
热
爱
自
然
热
爱
四
季
小练笔: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用上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一写,写出景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