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下 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七下 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3-31 20: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②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③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讨论的能力。
②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血液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种血液成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1、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
2、(可选)制作有关血液的课件及相关视频资料。
3、收集几份血常规化验单,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学生: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课本相关知识。
学生课前预习并写预习提纲,写出发现的相关问题。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血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血液的组成成分的了解比较欠缺。学习这节不仅要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学生分组讨论、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最后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 播放课件:
1、提问: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
2、播放视频直接导入新课。 注意观看视频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创设意境,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学生感同身受。
一、 血液的成分 (演示课前准备的血液分层实验,观看图片)
提问: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成了几层?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
能列表总结血液的成分吗? 仔细观察实验及观看的课件,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思考、阅读,得出结论
血浆
血液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对血液的成分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血浆 课件展示血浆成分
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的功能。 学生注意到血浆中含有90%的水来推断出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及运输物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的能力
三、 血细胞的功能 1、组织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并讨论血细胞的结构及区别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
2、播放课件:课本图片“显微镜下的血细胞”
问题: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3、组织学生列表比较三种血细胞。 分组实验
学生就观察回答
学生讨论分析列表比较归纳,并交流表达
数目
大小
形态
结构特点
RBC
WBC
PLT
利用实验让学生微观真实所见血细胞的形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小结 和
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总结本课的内容,并在课下完成知识点网络图。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并学会灵活运用。
课后 思考 拓展练习:1.为什么人体血液是红色的?2、什么是贫血?3.有时候受伤时,为什么会发炎? 学生收集资料并讨论分析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第一课时)
一、血液的组成成分
上层:血浆
白细胞和血小板(上下交界处,中间)
下层:血细胞包括:红细胞
二、血浆的组成及作用
三、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活动一:探究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光学显微镜下(低倍镜)观察的两种血细胞:白细胞和红细胞(画图)
活动二:分组讨论归纳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完成下表
名称 形态结构 功能 正常值(可省略)
红细胞

男:(4.0~5.5)×1012个/L
女: (3.5~5.0)×1012个/L
白细胞

(4~10)×109个/L
血小板

(100~300)×109个/L
流动的组织----血液(第二课时)
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如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学生回忆解答上节课的知识点。
学生表达上节课的课外练习。
通过复习提问,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四、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血细胞的功能
1、同学们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PPT)
①在血常规化验单中哪种血细胞数目异常?
②他有什么病?他的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
③对这个病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治疗或缓解?
巡回指导,找出一些典型的单子,投影分析
①红细胞较少或血红蛋白较少
师 2、学生当一回“小医生”解说血常规化验单。 仔
1、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贫血病症,容易头晕、乏力、心悸等,应该补充含铁和含蛋白质的食物或听医嘱服用补血的药物。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炎症,想到自己发烧、伤口红肿、化脓等身体异常表现,应该注意消炎。
回忆自己流鼻血、小伤口出血等不久就止血的情况
以“小医生”的身份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所反映的情况。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组合作的意识。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并养成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还有学以致用。
五、 血液的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概括血液的功能。 学生小结血液的功能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简要回顾得出。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小结和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小结。
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进行反馈,在评断答案时,要多用鼓励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小结并拟定本节知识的知识点概念图。
认真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及时发现不足并自发进行纠错 培养学生小结、归纳的能力。
第一节血液(第二课时)
四、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五、血液的功能
运输、营养、止血、加速凝血、和保护、防御及调节体温等作用。
【作业反馈】
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效,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教学反馈。
1、知识检测:填写血细胞知识比较表
种类 形态结构 数量正常值 功能作用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能力检测
(1)李某面部长了一个疖子,疖子的顶端出现了一个黄豆大小的脓头,脓头的组成主要是:?
(2)“亲子鉴定”需要从血液中提取DNA,那么DNA来自血液成分中的()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课外练习】画出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图。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我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能够着眼于“以人为本”课程价值取向出发,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一位同学的指导,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所得。如在教学中,让小组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课上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行交流汇报,激发了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讨论。本节课教学的另一突出之处是注重了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以学习血液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观察能力。但本节课容量大、节奏快。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活动和多媒体教学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