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九
总复习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
”
一个位置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3个
乐乐
丽丽
欣欣
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用什么办法能测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教科书第93页图形与几何独立思考2)
你还知道其他的测量周长的方法吗?
观察物体
观察一个物体
A图是(
)号机拍摄的,
B图是(
)号机拍摄的,
C图是(
)号机拍摄的,D图是(
)号机拍摄的。
①
④
②
③
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观察物体
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个物体的相互关系
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在括号里写上他们的名字。
观察几个物体,可以从这几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判断观察的位置。
小敏
小华
小刚
小佳
观察物体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长方体或正方体,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有时能看到两个面,有时能看到三个面,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观察组合图形的形状时,不仅要考虑每个物体的形状,还要注意各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以及遮挡情况。
周
长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周
长
周长的计算方法。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17+17+6+6+6+6+6+6=70(厘米)
周
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3+7)×2=40(厘米)
30×4=120(分米)
1.
下面四幅图分别是机灵狗站在哪个位置看到的?在(
)
里标出序号。实际看一看。
(教科书第98页1)
①
④
②
③
2.
他们分别看到的是哪幅图?在括号里写上他们的
名字。
小月
小刚
小军
小芳
亮亮
龙龙
兰兰
华华
3.
小鸡吃虫。
4.
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把它们拼成一个长
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7厘米
(7+4)×2=22(厘米)
答:周长是30厘米。
4厘米
(教科书第98页5)
4×4=16(厘米)
(7+4+4)×2=30(厘米)
(1)可以怎么围?画一画。
宽的一边靠墙
长的一边靠墙
3米
5米
3米
5米
5米
3米
5.
王奶奶想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5米,宽3米的长
方形鸡圈。
(教科书第98页3)
5.
王奶奶想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5米,宽3米的长
方形鸡圈。
(教科书第98页3)
(2)分别算出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长的一边靠墙
3米
5米
3米
3×2+5=11(米)
答:至少需要篱笆11米。
(2)分别算出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宽的一边靠墙
5米
5米
3米
5×2+3=13(米)
答:至少需要篱笆13米。
5.
王奶奶想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5米,宽3米的长
方形鸡圈。
(教科书第98页3)
课后作业
1.
填空题。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7厘米,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厘米。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40米,是宽的5倍,宽是(
)
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米。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分米,用3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
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2.
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请连一连。
3.
下面的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4.
小熊看到的是哪副图?画上“√”。
5.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你能求出整个图形(最
大的长方形)的周长吗?
6.
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板,长为10厘米,宽为4厘米,
小明将这两张拼板重叠放在桌子上,如下图,你能求出它
的周长吗?(共24张PPT)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九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一)
01
03
02
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认识
数与代数
01
03
02
认识年、月、日
平年、闰年;大月、小月
年、月、日
数与代数
04
24时记时法
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数的意义
像2.22,0.81,80.08,4.32……这样的数都是
。
小数
5.08
读作:
,
六十点九零
写作:
。
五点零八
60.90
60.90
整数
部分
小数
部分
小数点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小数的意义
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的数和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几就读几。
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作“.”,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小数的意义
元
角
分
元
5
3
2
5.32
5.32
元
角
小数点
分
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右边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小数的意义
(1)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时,小数的整数
部分是几,就有几元;小数部分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有几角,
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元、角、分之间的改写:
(2)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有几元就写
几,再接着点上小数点;有几角就在小数点后写几;有几分,
就顺次再写几;如果哪个单位上一个都没有,就写0占位。
2.9元
8.2元
两个小数比较大小,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
3.8元
3.6元
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小数部分第一位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部分第一位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第二位,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
<
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3.5
?
11.2
12.3
元
角
2.7
+
2.2
4.9
元
角
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减。
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1
?
8.2
2.8
元
角
13.7
+
2.9
16.6
元
角
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加上一位进1;如果不够减要从上一位借一当十。
1
.0
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
个月,分为
个季度。
第一季度:1月、2月、3月,
第二季度:4月、5月、6月,
第三季度:7月、8月、9月,
第四季度:10月、11月、12月。
一日有
小时。
12
4
24
年、月、日
平年、闰年
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
,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
。
平年
闰年
年份能够整除4的为闰年,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能够整除400,才是闰年。
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拳头记忆法: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歌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年、月、日
12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是把一天24小时分成两段,这样钟表上的每一个数字都表示两个不同的时刻,为了区分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字样。
晚上7时
下午5时
中午12时
上午7时
晚上12时
7:00
19:00
12:00
17:00
24:00
例如:19:00超过了12:00
19:00?12:00=7:00
所以19:00是晚上7:00。
24时记时法
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2圈,共计24时。所以为了简便而不易出错,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这种记时法的特点在于时针走第二圈时,还要算上上一圈的12时。
年、月、日
两个时刻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经过的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时减时,分减分;分不够减从时退1当60减。
无线电兴趣小组14:30开始活动,16:50结束,进行了
(
)时(
)分。
16时?14时=2时
50分?30分=20分
2
20
1.
把下面的前三种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说说你是
怎么想的。
2.50元
树高5.55米
彩带长3.05米
2.80元
3.00元
(教科书第92页独立思考2)
2.50元<2.80元<3.00元
2.
算一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教科书第92页独立思考6)
9.8
+
4.6
14.4
元
角
3.4
+
1.5
4.9
元
角
70.0
?
17.5
52.5
元
角
12.5
?
7.4
5.1
元
角
1
3.
在
里填上“>”“<”或“=”。
1.9元
1.8元
>
12.1元
11.9元
>
6.5元
6.6元
<
4.9元
5元
<
10元
9.8元
>
35.4元
34.5元
>
(教科书第95页7)
4.
笑笑的一天。
(教科书第97页17)
写
作
业:9:00~9:30
义务劳动:10:00~11:00
吃
午
饭:11:30~12:00
做
游
戏:14:00~15:30
读
书:(
)~(
)
(1)笑笑写作业用了(
)分。
(2)下面这些时刻笑笑在做什么?连一连。
10:30
15:10
11:45
(3)笑笑从16:10开始读书,读
了40分,几时几分结束?填
一填。
9:30?9:00=30
30
16:10
16:50
5.
天津到济南的铁路全长360千米,火车平均每时行多
少千米?
(教科书第96页15)
17:30?13:30=4
4
360÷4=90(千米)
答:火车平均每时行90千米。
课后作业
1.
写一写,读一读。
2.
算一算。
0.2
+
10.3
元
角
1.2
+
2.1
元
角
16.9
?
4.3
元
角
7.8
?
3.7
元
角
3.
算一算,填一填。
12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12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凌晨2:00
下午3:15
中午12:45
1:00
16:20
上午10:25
晚上6:10
14:05
4.
解决问题
(1)小刚的爷爷对小刚说:“2016年是我过的第16个生
日。”你知道小刚的爷爷2016年是多少岁吗?
(2)一辆汽车平均每时行驶85千米,从上午7时到下午4
时大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共20张PPT)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九
总复习
第2课时
数与代数(二)
混合运算
加与减
乘与除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
加与减
乘与除
连加运算
连减运算
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加与减
加减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
加与减
乘与除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乘法的笔算
乘与除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327+46?135
混合运算
327+46?135
=373?135
=238
72÷8+75
=9+75
=84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计算。
72÷8+75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124?62)×6
混合运算
(124?62)×6
=62×6
=372
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混合运算顺序: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写小括号里面的。
加与减
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
1000?582?104
=418?104
=314
1000?582?104
连加连减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50×8=
0
5×8=40
40
23×3=
20×3=60
69
3×3=9
60+9=69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所得积相加。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先根据表内乘法将第一个乘数最高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看第一个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写相同个数的0。
320÷4=
0
32÷4=8
8
66÷6=
60×6=10
11
6×6=1
10+1=11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先用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后面添几个0。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除数,再把所得商相加。
24
×
2
48
127
×
4
8
230
×
6
205
×
4
820
2
0
1
5
1
8
3
1
0
从个位乘起,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0乘任何数都得0。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两、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就写在积的那一位上。如果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乘数末尾有0时:
可以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连乘算式通常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1.
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教科书第92页独立思考3)
14
×
3
42
14×3=
42
1
46÷2=
23
2.
森林医生。
(教科书第95页6)
45+55÷5
=100÷5
=20
289+121?94
=400?94
=314
218
×
6
1208
179
?
2
177
元
角
45+55÷5
=45+11
=56
289+121?94
=410?94
=316
218
×
6
1308
4
1
?
2
179
159
元
角
3.
下面是“郑州-上海”沿线主要车站的火车里程表。
(教科书第96页13)
郑州
徐州
南京
上海
里程/千米
郑州—徐州
349
徐州—南京
南京—无锡
175
无锡—上海
126
(1)南京到上海的里程是多少千米?
(2)郑州到南京的里程是697千米,徐州到南京有多远?在上图中画
一画,算一算。
(3)一列火车从郑州出发,每时行驶95千米,7时后能到南京吗?
3.
下面是“郑州-上海”沿线主要车站的火车里程表。
(教科书第96页13)
郑州
徐州
南京
上海
(1)南京到上海的里程是多少千米?
(2)郑州到南京的里程是697千米,徐州到南京有多远?
在上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175+126=301(千米)
答:南京到上海的里程是301千米。
697?349=348(千米)
答:徐州到南京有358千米。
(3)一列火车从郑州出发,每时行驶95千米,7时后
能到南京吗?
95×7=665(千米)
答:7时后不能到南京。
665<697
不能到
3.
下面是“郑州-上海”沿线主要车站的火车里程表。
(教科书第96页13)
4.
张阿姨分期付款买一台数码照相机,几个月能全
部付清?
(教科书第96页14)
第一次先付600元,余下的每月付300元。
1900元
1900?600=1300(元)
300×4=1200(元)
300×5=1500(元)
1500>1200
答:余下的5个月能付清。
课后作业
1.
列竖式计算。
703?265+348
28×7
145×8
360×5
2.
脱式计算。
70?35÷7
325?(123+89)
8×(48+32)
3.
解决问题。
(1)甲城到丙城一共有多少千米?
(2)如果李叔叔是上午8:30从甲城除法的,15:10到达丙城,李叔叔
从甲城到丙城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李叔叔开车从甲城出发到丙城去办理业务,出发前汽车上里程表的读数为142千米,中途到达乙城时的读数为535千米,从乙城到丙城又行驶了17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