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先生①自海外②还至赣上,寓居水南,日过郡城,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
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书记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公见即笑视,略无所问,纵笔挥染,随纸付人。至日暮笔倦,或案纸尚多,即笑语之曰:“日暮矣,恐小书不能竟纸,或欲斋名及佛偈,幸见语也。”及归 , 人人厌满,忻跃③而散。
(注释)①先生:即苏东坡。②海外:海南岛。③忻(xīn)跃:欢欣鼓舞。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寓居水南________
②及归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
B.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有人想要写斋名、佛偈的告诉我吧。
C.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有人可以告诉我你的斋名或佛偈。
D.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或者可以直接告诉我斋名及佛偈。
(3)选文第一段记叙了________一事,体现出苏东坡________的为人特点;第二段详写好事者的一系列行为,从侧面体现出苏东坡________的才能。
2.阅读(甲)(乙)两则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指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甚爱之________
②相与大惊曰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一处)
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羲之的性格特征。
(5)与《狼》一文比较,王右军也遇到与屠户类似的危险,但他们都得以巧妙避险,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危机处理启示?
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②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③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④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节选自《赵威后问齐使》)
注:①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②钟离:复姓。下文“叶阳”同。③不业:不使他做官以成就功业。④振:通“赈”,救济。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3)语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语段(二)中的画线句体现了赵威后在治理国家方面怎样的观点?语段(一)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①。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③。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④ , 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注释] ①埒: 等同。②矱:尺度,标准。③凛凛:严肃敬畏的样子。④朴:同“扑”,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竟]①竟夜读忘寝________?? ②何故竟自去________《三顾茅庐》
[遗] ①且遗一朴________?? ②路不拾遗________(成语)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B.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C.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D.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②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赵准是怎么“为学官”的?请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①必式②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③ , 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④肉袒⑤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⑥冠者在侧,虽燕居⑦必冠,申申如也⑧。僮仆诉诉如也⑨ , 唯谨。上⑩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恭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史记·万石君传》节选)
(注)①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②式:通“轼”,车前的横木。古人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③谯让:呵责。④长老:长辈。⑤肉袒:脱掉上衣,表示认罪。⑥胜(shēng)能够。⑦燕居:闲居。⑧申申如也:严肃整齐的样子。⑨诉诉如也:谨慎恭敬的样子。⑩上:皇帝。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①(食)A.对案不食________????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马说》
②(冠)A.虽燕居必冠________?? B.亦免冠徒跣________(《唐睢不辱使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B.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C.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D.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②子孙遵教,亦如之。
(4)文中万石君以“恭谨”闻名郡国,他的“恭谨”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 , 坚立不为动。
上①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② , 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③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④。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天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上:这里指元世祖忽必烈。②自赞:自我总结。③庶几:差不多。④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的古字形像用刀切断了两束丝线。绝的本义是“断”,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绝笔自赞”中的“绝笔”是指“遗书”。
B.“锋芒毕露”中的“毕”是“全部”的意思。以此推断,“吾事毕矣”中的“毕”也是“全部”的意思。
C.“遂可其奏”和“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中“其”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指“他们的”。
D.“左右强之”和“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之”都是代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B.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C.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D.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天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并分析这一论断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并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念,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 , 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行。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他也跟着叫起来,形喜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1)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顾见空桑???? 顾野有麦场(《狼》)
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 将复何及(《诚子书》)
C.闻者传语???? 闻之于宋君
D.因就斫之???????????? 因往晓之(《杞人优天》)
(2)下列断句判断正确的项是(?? )
A.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B.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C.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D.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
(4)分析甲、乙两文产生谣言的原因并谈读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8.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 ,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人名。⑨勒:此处译为编辑。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________
②援疑质理??????????????????????? 质:________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
④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殆: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俟其欣悦??????????? 安陵君其许寡人
B.以衾拥覆???????????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庶几以此补之??????? 行道之人弗受
D.而常废于不勤???? ???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
(4)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辽阳妇拒贼
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於院中以弓矢恐之。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数矢,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贼惊曰:“彼失多如是,不易制也。”遂退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不敢入其室________
遂退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
(3)贼为什么会认为“彼矢多如是”?
(4)这则故事给你一个什么启示?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夫君子之行/缓兵之计
B.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名不虚传
C.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青出于蓝
D.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天下奇闻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翻译: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丁家人)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理解: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丁家人的话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是让人们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
(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理解:宋国人特别乐于接受离奇的传闻,到处讲述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的事情,以至于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3)寓言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穿井得一人》和下面的《夔有一足》这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都跟传闻有关,阅读后都能带给我们思考。请你阅读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将材料后的表格填写完整。
(链接材料一)
夔①有一足
哀公②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④一足?彼其无他异⑤ , 而独通于声。尧⑥曰:‘夔一而足矣。’使为⑦乐正⑧。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夔(kuí)]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哀公]鲁国的国君。③[信]真实。④[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⑤[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⑥[尧]上古帝王名。⑦[为]担任。⑧[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
(链接材料二)
足(zú):①脚;②足够,充足,满足;③值得,配。
——《古代汉语词典》
传闻
事情原貌
启示
《穿井得一人》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①
③
《夔有一足》
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
②
1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①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② , 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③哉?
(欧阳修《诲学说》)
注:①[害]妨害;妨碍。②[迁]变化。③[念]思考。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意与日去”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去伪存真
B.大势已去
C.拂袖而去
D.翻来覆去
(2)“玉不琢,不成器”与“人不学,不知道”句式相同,其中“成器”可以理解为“成为器皿”,根据句式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知道”的意思是________。
(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没有内心的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没有环境的安宁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理解: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想实现抱负,恬淡、安宁不可缺少。
B.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翻译:即使不把玉磨制成器物,但也不妨碍它是玉。 理解:玉有固定不变的特性,不会因为外在形式的改变而受到损伤。
(4)阅读两篇文章,请你说说学习对个人成长有哪些重要意义。
1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 , 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1)下列句中“以”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B.有宠奴常乘坤车以出。
C.复官部郎以卒。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御史)命令士卒把宠奴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B.(谢御史)终于命令把宠奴从车上拖了下来,斥责他
C.(宠奴)命令士卒把宽奴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D.(宠奴)终于命令把宽奴从车上拖了下来,斥责他。
(3)结合上文内容,简要分析谢御史是个怎样的人?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李孝恭平江南
唐武德六年,辅公祏反 , 诏赵郡王李孝恭等讨之。将发,与将士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自若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毋疑,此乃公祏授首之征也。”遂饮而尽之,众心为安。先是,贼将拒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贼饥,夜薄李营,孝恭坚卧不动。明日,以羸兵扣贼营挑战,别选骑裨以待。俄而羸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薄战,遂败。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
( 刘昀《旧唐书·李孝恭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辅公祏反(造反)
B.与将士宴集 (给)
C.以奇兵绝其粮道(断绝)
D.遇祖尚,薄战(迫近,接近)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赵 郡 王 乘 胜 破 其 别 阵 辅 公 祏 穷 走 追 骑 生 擒 之 江 南 悉 平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李孝恭的个性特点。
14.(古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③。”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举剑拟④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⑤ ,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⑥并咽之,数日不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减)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③相坐:连带治罪。④拟:比划,用兵器做杀人的样子。⑤弥山:满山。⑥旃毛:毡毛。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给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以顺为正者(A.不偏,不斜;B.正派,正直;C.标准,准则;D.恰好,正好)
②与民由之(A.遵循;B.原因;C.由于,因为;D.用)
③(单于)欲因此时降武(A.下降,降生;C.投降;D.使……投降)
④空以身膏草野(A.脂肪;B.指灯油;C.肥沃;D.(动词)滋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4)乙文中的苏武就是甲文孟子所推崇的大丈夫。苏武的哪些表现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杂然相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D.惧其不已也/转转不已 , 遂反溯流逆上矣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结合文章语句分析愚公对移山为什么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老军校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御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可,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汝敢肆妄言,万一不验,须伏法。"校笑曰:"若未之思也若城果陷谁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节选自《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于危者数矣(多次)
B.卒不能拔(士兵)
C.虏人不善攻(擅长)
D.或谓之曰(有人)
(2)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若未之思也若城果陷谁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文中的老军校是个怎样的人。
1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袁绍年少时,曾夜遣人以剑掷魏武① , 少下② , 不著。帝揆③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果高。
魏武又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辄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慎之。”后乃佯冻④ , 所幸小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莫敢近之。
【注释】①魏武:和下文的“帝”都指魏武帝曹操。②少下:稍微低了点。③揆:揣测。④佯冻:假装蹬掉被子。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幸”的字条有以下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所幸小人”的“幸”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宠爱
B.幸运
C.希望
D.特指皇帝去某处
E.敬词
(2)文中划横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三条“/”标出来。
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辄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慎之
(3)选文中,可以看出魏武帝是怎样的人?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皇帝敬劳将军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此替爷征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班级学习小组制作了下面的“课文知识卡片”,你也来填一填。
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处
《孟子》
作者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主要内容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观点
①________
上天磨砺人才的目的
②________
国家避免灭亡的条件
③________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 ,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 , 急入收保⑤ ,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军细柳????????? 上自劳军
B.居无何?? ???????常居雁门
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他人代将
D.已而之细柳军?????? 赵之良将也
(2)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3)结合两篇选文内容,谈谈周亚夫和李牧两位将军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李牧又有什么独到之处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甲)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乙)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丙)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风起/因材施教
B.去后乃至/纷至沓来
C.与友期行/遥遥无期
D.入门不顾/无所顾忌
(2)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不久,天空中忽然下起了雪,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理解: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下雪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
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友人便生气地说:“你的父亲真不是人啊!他和人相约同行,却先离开了。” 理解:友人没有及时赴约,还当着元方的面辱骂陈太丘,所以哪怕友人在被指出错误后马上悔改了,也无法改变他是个不知礼数的人的事实。
C.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元方说:“您和我的父亲约定正午出行。等到正午时分,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谩骂他的父亲,就是不懂礼数。” 理解:友人迟到并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了陈太丘,这触犯了元方所认同的社会行为准则的底线。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3)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形象都是丰富的。通过梳理相关的细节,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请阅读《咏雪》和以下(链接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谢安的人物形象。(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链接材料)
玄①等既破坚② , 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③ , 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④ , 心甚喜,不觉屐齿⑤之折。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释】①[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②[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曾发动淝水之战想消灭东晋,但最终败给谢玄。所谓“破坚”,即关涉这场战役。③[竟]结束,完毕。④[户限]门槛。 ⑤[屐齿]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
2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处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⑤ , 云我豁⑥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⑦ , 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处:居于高位。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⑥豁:抛弃。⑦常:本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食常五碗??????? 食:________
②辄拾以啖之????? 拾: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B.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C.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D.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B.你们要记住这个读书人。
C.他们会记住这个道理。
D.他们会记住这个读书人。
(4)文中的殷仲堪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鸿
天津弋人①得一鸿② , 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翔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二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兽何知,而钟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物亦然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弋人:射猎的人。 ②鸿:大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抵暮始去/意与日去
B.弋人将并捉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得二两六钱强/少年强则国强
D.物亦然耶/其人舍然大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弋 人 悟 其 意 乃 曰 是 将 以 赎 妇也 遂 释 雌。
(3)《狼》和《鸿》中都提到了“禽兽”一词,试分析作者对两种“禽兽”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2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博学而笃志
B.年与时驰/与人期行
C.夫君子之行/三人行
D.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描述了怎样的生活状态?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2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 , 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寻:不久。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傅修期耳??? 耳:罢了
B.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书:书写
C.涉猎经史??? 涉猎:粗略地阅读
D.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
(3)选文末尾引用了皇帝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2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薛瑄)正统①初还朝,尚书郭琎举为山东提学佥事。首揭②白鹿洞学规,开示学者③。延见诸生,亲为讲授。才者乐其宽,而不才者惮其严,皆呼为“薛夫子”。王振语三杨:“吾乡谁可为京卿者?”以瑄对,召为大理左少卿。三杨以用瑄出振意,欲瑄一往见,李贤语之。瑄正色曰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其后议事东阁,公卿见振多趋拜,瑄独屹立。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释】①正统,为明朝皇帝朱祁镇的年号。薛瑄,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王振,明朝初年宦官,擅权作恶。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②揭:宣布。③开示学者:亲自为学生讲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为山东提学佥事(举荐)
B.才者乐其宽(快乐)
C.三杨以用瑄出振意(认为)
D.公卿见振多趋拜(快步走近)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瑄正色曰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薛瑄是个怎样的人。
2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终日在地上行止
B.非淡泊无以明志/匹夫不可夺志也
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意与日去/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献马贾①祸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②曰:"不如捐③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④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谱⑤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⑥货而启⑦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
【注释】①贾(gü): 招致。②芮季: 芮伯的弟弟。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③捐:抛弃,舍弃。④晓(xiāo):吵嚷,争吵。此指进谗言。⑤谱(zén):诬陷,中伤。⑥渎(dü): 贪污。⑦启: 招致,引发。此处指招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派遣)
B.不如捐之(像……一样)
C.而多信人之言(听信)
D.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只有)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 无 以 应 之 则 将 晓 于 王 王 必 信 之 是 贾 祸 也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周厉王和芮伯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8.阅读《岳阳楼记》,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甲)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岳阳楼之大观???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蔚为大观
B.连月不开??????? 茅塞顿开??? 开门见山??? 遍地开花
C.去国怀乡??????? 扬长而去??? 大势已去??? 去伪存真
D.春和景明??????? 风和日丽??? 政通人和??? 随声附和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理解:写出了作者写此文的缘由是应朋友滕子京之邀约,记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事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出下文的忧乐观。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苏琼哪些行为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链接材料)
天保①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②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③其贷粟。纲纪④谓琼曰:“虽矜饥馁⑤ , 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⑥检皆免,人户保安。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注:①[天保]北齐文宣帝年号。②[贷]借。③[推]审查。④[纲纪]人名,郡中的小官。⑤[虽矜饥馁]虽然是怜惜这些灾民。⑥[使]使臣。
29.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 , 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2)翻译句子
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②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
(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1)居住;返回
(2)A
(3)苏轼随身携带药囊,给生病的百姓发药、开方;乐于助人/热心/善良;书法精妙
2.【答案】 (1)喜欢;互相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王羲之)就假装流口水,弄脏了脸、枕头和被子,装作自己还在熟睡。(说明:翻译不能漏掉关键字,不能改变原意。)
(4)深谋远虑、机智勇敢、有胆有识、聪敏伶俐。
(5)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想方设法来自救。
3.【答案】 (1)探求;如果没有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或: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②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突出文章主旨。(或: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4)要以民为本。语段(一)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4.【答案】 (1)从始至终,整,全;竟然,居然;给予;遗失的东西
(2)C
(3)①赵先生以不如他(少年)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②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4)讲课详尽恳切;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勤恳。
5.【答案】 (1)吃;伺养,喂养;戴上帽子;帽子
(2)D
(3)①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样。②子孙后代遵从他的教诲,也像他那样去做。
(4)①过宫门必下马扶轼急走。②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③小辈来看望,他一定要穿上朝服(或穿戴整齐)接见。④子孙中有人犯错,他不呵责,要他们自己反思认识到错误。⑤对皇帝的赏赐非常谦恭。
6.【答案】 (1)A
(2)C
(3)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定下来,战争停息,天下便太平了。②文天祥问市集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面?何处是北面?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赴死。
(4)①孟子认为,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动摇,威武不能使其屈服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②文天祥见元世祖时即便受到压迫也拒不下跪;在元世祖利诱之下,不为所动,只求舍生取义;在临刑时从容不迫,为国守节,慷慨赴死,这些都表现出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使其屈服”的大丈夫品性。
7.【答案】 (1)C
(2)B
(3)时隔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地说。
(4)甲文的谣言是因为丁氏表达不清楚,传播者未经证实就传播;乙文的谣言是传播者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夸大其词。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8.【答案】 (1)借;询问;同“披”,穿着;大概
(2)B
(3)①译文: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②译文:我的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几万瘦弱的士兵。
(4)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代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衰退,用勤奋来弥补。
9.【答案】 (1)进入;离开
(2)箭已经射完了,于是故意大声欺骗贼人说:“拿箭来!
(3)他们相信了妇人的话,把“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之声当作了矢声。
(4)面对敌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用智慧战胜敌人。
10.【答案】 (1)A
(2)甲
(3)示例:①丁家在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等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②夔精通音律,尧很欣赏他,说:“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 ③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
?
11.【答案】 (1)B
(2)知道道理(懂得道理)
(3)B
(4)学习可以增长才学,懂得道理,守住德行。
12.【答案】 (1)D
(2)A
(3)正直/不畏权贵、豁达、有才华。
13.【答案】 (1)B
(2)赵 郡 王 乘 胜 破 其 别 阵/辅 公 祏 穷 走/追 骑 生 擒 之/江 南 悉 平
(3)① 机 智 、 理 性 : 巧 妙 地 化 解 饮 水 变 血 的 兆 头 , 安 定 军 心 ; ② 善 用 战 法 : 以 避 而 不 战 消 磨 敌 军 的 锐 气 , 以 奇 兵 断 绝 敌 军粮 草 , 以 老 弱 士 兵 诱 惑 敌 军 , 设 伏 兵 突 然 袭 击 冒 进 的 敌 军 。
14.【答案】 (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①C;②A;③D;④D
(3)①这怎么能叫大丈夫呢?②你作为君王的臣子,不顾及恩情道义,背叛君主和亲人。
(4)①面对卫律的诡辩,苏武据理力争,面对生命的威胁无动于衷,无所畏惧;②不被荣华富贵诱惑,面对同胞的劝降坚定立场,坚持道义,大义凛然;③面对饥寒交迫的困境,顽强抵抗,不轻易屈服。
15.【答案】 (1)D
(2)①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②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3)一是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的,表明愚公的远大抱负。二是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这体现了他对移山的坚定信心。
16.【答案】 (1)B
(2)若未之思也/若城果陷/谁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3)从文中延安城危险。他挺身面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从他分析敌情,立下军令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从他笑答别人的话,可以看出他具有一定的远见,能知道人和事的重要性。
17.【答案】 (1)A
(2)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辄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慎之
(3)善于分析(判断)、阴险狡诈、心狠手辣
18.【答案】 (1)C
(2)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
(3)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19.【答案】 (1)C
(2)A
(3)共同点:治军严谨、坚持原则。独到之处:李牧有谋略、厚遇战士。
20.【答案】 (1)B
(2)C
(3)谢安在寒冷的下雪天把家人聚集起来讲解讨论文章义理,表现出了对家族教育的重视,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当家人;谢安会为小辈们在文学上的不俗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显然又是个亲切的长辈;听到谢玄在关键性战争中取胜的消息,谢安仍能从容下完棋,说明他是个镇定的政治家;谢安并非对谢玄胜利的消息完全无动于衷,回家过门槛时,他开心得连木屐的屐齿撞折了都没发觉,可见他是个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儿的人。
21.【答案】 (1)吃;捡
(2)D
(3)A
(4)勤俭节约、不忘根本、以身作则
22.【答案】 (1)B
(2)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
(3)作者对像狼一样禽兽,情感态度是批判,对于二鸿则是赞美,其生死相依的钟情品质,这不仅是人具有的品质,动物也有视别离为生死的灵性。
23.【答案】 (1)A
(2)①不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安稳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描述了虚度光阴、一事无成的生活状态。提醒我们要惜时勤学、努力成才,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4.【答案】 (1)B
(2)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
(3)侧面表现傅永发愤读书的效果,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主题。
25.【答案】 (1)B
(2)瑄正色曰/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
(3)①薛瑄治学管理严格,教学宽严相济,学生们非常尊敬他(尊称他为“薛夫子”)。②薛瑄性情刚直不阿,他坚持不去拜见王振;朝中许多官员看见王振就赶快上前行礼,他却绝不趋炎附势。
26.【答案】 (1)B
(2)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自己的品德。②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清静寡欲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3)D
27.【答案】 (1)B
(2)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①周厉王:听信荣夷公芮伯还有隐藏起来的马的谗言,不去求证,驱逐芮伯,说明他贪婪而昏庸。②芮伯:得了一匹良马就献给厉王,不听弟弟的忠告,说明他忠诚却愚蠢。
28.【答案】 (1)A
(2)B
(3)示例:苏琼关心人民疾苦,将自己借来的粮食分发给饥民;不怕因此获罪,敢于为民请命,敢于担当;他的的言行正是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的现实写照。
29.【答案】 (1)C
(2)①(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②(谢公说话时的)神态举动,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3)表现了欢乐、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
(4)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机智、聪明的性格特点;乙文主要突出谢安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