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科
地理
学段: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 地理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思考的研究方法。
3.知道黄土高原特有的文化,了解作为文明发祥地的特殊性,通过对不同景观地图的描述,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4.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5.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分布范围的寻找与确定。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温故知新
由脍炙人口的歌曲引入正课,复习北方地区重要的地形区,知道黄土高原是跨省的重要区域。
了解黄土高原地区文化习俗
寻找黄土高原的范围,明确位置。了解特殊的黄土地貌造就了黄土高原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及民俗风情,通过阅读材料的形式了解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高度发达,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并通过窑洞和信天游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于景观图片的阅读,分析。
分析黄土高原成因及典型地貌特征
运用教材风成说提供的证据,引导学生了解风成说假说的内容,指导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流水侵蚀的影响,学习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特点以及流水侵蚀作用下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了解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以及黄土川的形成原因及发展顺序。
通过例证分析,同时也鼓励学生构建地理学习的另一种模式,那就是从假设到论证的科学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对表象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通过分析黄河干流泥沙情况,明确土流失的含义以及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分别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类活动角度分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明确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复习旧知,唤起学生记忆,为学习新知识打基础。
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在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渗透综合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抓住可控因素,提出合理治理措施。
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