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7课 走进机器人 课件(2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7课 走进机器人 课件(2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摄影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04-01 08:49: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摄影出版社信息技术六年级下第7课走进机器人教学设计
课题
走进机器人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组成;了解机器人编程的环境和界面。
2.学会操作和控制机器人的一般过程。
重点
学会操作和控制机器人的一般过程。
难点
学会操作和控制机器人的一般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机器人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机器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们有哪些作用呢?教学机器人有哪些?如何指挥它们呢?
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一、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1.机器人的身体
通常一台完整的机器人设备有以下几个部分
控制模块——机器人的“大脑”
传感模块——机器人的“感觉器官”
执行模块——机器人的“四肢”和“嘴”
传感器——机器人的感觉器官。
传感器是一种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对应,能代替人定量测出感知对象的信息量,并能把被测的信息量转换成电脑能识别、判断电信号的装置。
常用的有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声音识别等传感器。
执行器——机器人的四肢和嘴。
执行器一般由电机和机械装置构成。
用来完成指定的动作,一般机器人的执行器有:马达、喇叭、风扇、机器臂、气缸等。
机器人最基本的三大硬件包括:主控板、传感器和驱动部分。
主控板作为机器人的核心部分,负责指挥控制各部件的工作。
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现实世界的“感官”。
驱动部分是用来使机器人发出动作的动力机构。
亲身体验
1.找找教学用机器人的电源开关,启动机器人。
2.找找传感器、电机、数据下载的接口位置。
2.机器人的“思想”。
有了控制器、传感器、执行机构等部件以后,机器人还不能正常工作,因为它没有“思想”,不知道要做什么。
机器人的“思想”就是给它编制的程序。
一般可以通过计算机给机器人编写程序,各种机器人一般都有相应的编程软件。
通过编程软件,可以把我们的要求编制成相应的程序,然后输入机器人的“大脑”中。
这样,机器人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是一个真正能工作的机器人。
日积月累
机器人的编程环境一般有图形和代码两种模式。用图形表示算法,直观形象,易于理解;代码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提高开发速度。
多数教学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都提供了图形化界面,比较简单易学(如图所示)。
虽然不同的教学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操作方法相似
(1)选中模块库中所需的模块,拖动至编辑区流程图上的相应位置。
(2)根据任务要求,设置恰当的模块属性。
二、认识教学机器人
教学机器人是机器人家庭中的一员,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
目前常用的教学机器人有两类:
一类是固定式的,在出厂时就设计成形,基本结构不能改变
另一类是积木式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装。
固定式机器人
积木式机器人
这些小家伙真可爱!它们会听我的指挥吗?
三、指挥教学机器人
各种教学机器人的操作方法大致相同:
操作步骤
固定式机器人
1.编程
2.传输
3.运行
积木式机器人
1.组装
2.编程
3.传输
4.运行
按照这样的步骤,就可以指挥机器人工作了。
课堂练习
1.观察课堂上所有的机器人,说说机器人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讨交流,完成任务。
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讨交流,完成任务。
学生小组间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讨交流,完成任务。
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讨交流,完成任务。
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讨交流,完成任务。
学生小组间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并分组汇报。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学生组内团结、共同完成任务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
课堂总结
分小组总结归纳,教师补充。
各组汇报总结,其他小组成员做补充。
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
1.学习机器人编程软件,尝试着读懂一个范例程序。
板书
一、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二、认识教学机器人
三、指挥教学机器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第7课
走进机器人
浙江摄影出版社
六年级下
新知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机器人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机器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们有哪些作用呢?教学机器人有哪些?如何指挥它们呢?
新知讲解
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新知讲解
一、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1.机器人的身体
新知讲解
控制模块——机器人的“大脑”
通常一台完整的机器人设备有以下几个部分
传感模块——机器人的“感觉器官”
执行模块——机器人的“四肢”和“嘴”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传感器——机器人的感觉器官。
传感器是一种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对应,能代替人定量测出感知对象的信息量,并能把被测的信息量转换成电脑能识别、判断电信号的装置。
常用的有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声音识别等传感器。
新知讲解
执行器——机器人的四肢和嘴。
执行器一般由电机和机械装置构成。
用来完成指定的动作,一般机器人的执行器有:马达、喇叭、风扇、机器臂、气缸等。
新知讲解
Arduino
UNO主控板
机器人最基本的三大硬件包括:主控板、传感器和驱动部分。
超声波传感器
直流电机
新知讲解
主控板作为机器人的核心部分,负责指挥控制各部件的工作。
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现实世界的“感官”。
驱动部分是用来使机器人发出动作的动力机构。
合作探究
1.找找教学用机器人的电源开关,启动机器人。
2.找找传感器、电机、数据下载的接口位置。
亲身体验
新知讲解
2.机器人的“思想”。
有了控制器、传感器、执行机构等部件以后,机器人还不能正常工作,因为它没有“思想”,不知道要做什么。
新知讲解
一般可以通过计算机给机器人编写程序,各种机器人一般都有相应的编程软件。
机器人的“思想”就是给它编制的程序。
新知讲解
通过编程软件,可以把我们的要求编制成相应的程序,然后输入机器人的“大脑”中。
这样,机器人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是一个真正能工作的机器人。
新知讲解
机器人的编程环境一般有图形和代码两种模式。用图形表示算法,直观形象,易于理解;代码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提高开发速度。
日积月累
新知讲解
多数教学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都提供了图形化界面,比较简单易学(如图所示)。
新知讲解
虽然不同的教学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操作方法相似
(1)选中模块库中所需的模块,拖动至编辑区流程图上的相应位置。
(2)根据任务要求,设置恰当的模块属性。
新知讲解
二、认识教学机器人
教学机器人是机器人家庭中的一员,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目前常用的教学机器人有两类:
一类是固定式的,在出厂时就设计成形,基本结构不能改变
另一类是积木式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装。
新知讲解
固定式机器人
新知讲解
积木式机器人
新知讲解
这些小家伙真可爱!它们会听我的指挥吗?
新知讲解
三、指挥教学机器人
各种教学机器人的操作方法大致相同:
类别
固定式机器人
积木式机器人
操作步骤
1.编程
1.组装
2.编程
2.传输
3.传输
3.运行
4.运行
新知讲解
按照这样的步骤,就可以指挥机器人工作了。
课堂练习
1.观察课堂上所有的机器人,说说机器人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布置
1.学习机器人编程软件,尝试着读懂一个范例程序。
板书设计
一、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二、认识教学机器人
三、指挥教学机器人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