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认识折线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量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正确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之间各有什么特点。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
旧知引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最近的气温怎么样?
(2)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胖他们收集了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
(3)从表格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4)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清晰地表示气温的情况呢?(复习条形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中有哪些部分组成?
(2)直条的高低反映数量的多少。
(3)小结。(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1.能回忆出条形统计图的组成部分。
二、
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1、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的意义。
(1)将标题、横轴、纵轴、单位保持不变,把条形统计图直条的顶端部分简化成一个个“点”,分析、学习“点”的作用。
(2)点的高低表示出数量的多少,点的位置越高,数越大。
(点的作用与条形图相仿。)
2、探究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意义。
(1)与条形统计图相比,还多了点与点之间的连接,点与点之间是怎么连接的?(折线)
(2)出示课题。
二、分析折线统计图
(1)探究折线统计图中“折线”变化幅度。
观察这些折线有什么不同?(有些上升、有些下降、有些不变)
比较:同样是上升,有的折线比较平、有的上升幅度比较大,他们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强化“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200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11℃)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2~3月,3~4月)
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小结: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着同样的结构,但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用折线的升降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4)看图推测,说明理由。
(5)小结。
1.
观察点的位置以及折线的升降
2,思考折线升降角度变化的含义
三、
巩固练习
1.通过独立练习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
1.看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
。
纵轴表示
。
(2)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
℃
(3)气温最高的时刻是
时,这时气温是
℃。
(4)这是每隔
(小)时测一次气温而得到的折线图。
(5)白天气温是从
时开始升高的,又是从
时开始下降的。
(6)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7)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8)_____时到
时、_____时到
时气温没有变化。
(9)这天有
(小)时气温高于9℃。
(10)你能估测出这一天大约属于那个季节吗?
2、选择
(1)要想知道小胖这几年的身高是如何变化的,最好选择(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2)要比较一下我们班几个同学的身高情况,最好选择(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3、看图分析
(1)观察张折线统计图上,你有什么发现?
(2)请你预测2017年这个小区的汽车拥有量会怎样变化?
(3)如果这个小区汽车拥有量继续上升,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1.
合理的通过折线的升降进行推测
四、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还想知道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
4
、
条形图。
)折线统计图
(
作用:分析
预测
)
(
下降
)
(
不变
)
(
上升
)
(
折线
数量的变化
)
(
特点:点
数量的多少
)
(
1)
标
0
;
2)1
格表示几;
3)
单位
。
)
(
4
、
折线图。
)
(
四要素:
1
、
标题;
2
、纵轴;
3
、横轴;
)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
5
)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2、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并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呈现。
3、能依据单式折线统计图,正确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进行简单分析和合理推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能依据单式折线统计图,正确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进行简单分析和合理推测。
课前:复习条形统计图(标题、横轴、纵轴、每大格表示什么、数据怎么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述:刚才小朋友们欣赏到的是顾村公园樱花节的照片,你知道樱花节的观赏时间是几号到几号吗?有去参观过的举手。你感觉当时去的人多吗?老师去查了一下樱花节第一周的人数情况。
1、出示2019年3月15日到21日上海樱花节人数统计表
问:接下来老师考考你们!给你们2秒的时间,请你们找到周几人数最多,周几人数最少?
(2秒后消失)
问:想快速找到答案有点困难。要快速找到答案,想想结合以前的知识,能怎么呈现这组数据?
(画条形统计图)
2、出示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个好主意,那我们来试一试。现在找到的小朋友举手?
反馈(突出最多、最少)
小结:直条的高低可以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问: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你们在2秒内找出相邻的哪两天人数变化最大?
(2秒后消失)
问:找到的举手,很多小朋友没找到。看来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问题不方便。要一眼看出温度的变化,改怎么呈现这组数据呢?(折线统计图)
问:你们听说过折线统计图吗?用手比划比划它的样子。
问:这样的图,你们在哪里见过?
生答(先不告知是不是折线统计图)
揭题:那小朋友们说了很多,到底它们是不是折线统计图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
板书:折线统计图
问:那这些这些数据用折线统计图呈现出是什么样的呢?仔细看。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
动态出示:(转变成折线统计图)
问:小朋友们看的很认真,那这几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小组讨论)
学习单:①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你会看折线统计图吗?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问:你发现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1、比较分析,感受两者的异同。
(小组讨论)
生:(1)
相同点:都有标题、横轴、纵轴、单位、(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2)
不同点:
直条被换成了点和线
。
小结:点和线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点的作用
问:通过讨论你能说说通过点和线,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吗?先说说点。
(你能看出哪天人最多?哪天人最少吗?分别是多少人?)
问:你发现点的位置表示了什么呀?
小结::点所在的位置就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点
数量的多少
3、线的作用
过渡:知道了点的作用,那点与点之间的线,又表示了什么?
预设:有的表示温度上升(生指一指)(师:除了这些,你还观察到什么?)
问:谁听明白了?完整地再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像这样的线表示人数上升,这样的线表示人数下降,平平的表示人数不变。
问:同样表示人数上升,它们完全一样吗?
预设:比较长,人数上升比较快
数量变化比较大
小结:像这样又长又陡的线,想想能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预设:急剧上升、迅速上升
小结:我们数学上把它称作大幅上升,而这样比较平缓的叫缓慢上升。
问:那表示人数下降有什么不同,你能自己说一说吗?(生边指边说)
预设:像这样又长又陡的,我们把它称作大幅下降,比较平缓的叫缓慢下降。
小结:
除了上升和下降,我们还有不变的情况。
问:现在谁能把这一周的人数变化情况说一说。(注意从周四到周五是……)
问:现在你知道点与点之间的线表示了什么吗?
板书:线
数量的变化
问:现在能回答刚开始上课时的问题了吗?相邻的哪两天人数变化最大?怎么想?
生:周五到周六人数变化最大。
4、整体感知变化情况,合理分析
述:知道了每段线表示什么,现在我们来观察整条折线。
问:你发现这一周人数,整体是怎么变化的?(先上升再下降)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周末休息)
问:那你能预测接下来一周人数会怎么变化吗?
(出示第二周空白的折线统计图)
总结:看来我们的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呈现了数量的多少,更让我们清晰地能看到了变化,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趋势。
5、借助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和预测
过渡:现在你们会看折线统计图了吗?
上海市2007年~2012年接待国外旅游人数的变化情况
问:你能这几年接待国外游客的人数怎么变化?(同桌说)
问:2009-2010人数为什么大幅上升?怎么想?
问:预测接下来几年人数怎么变?
6、对比小结【体验必要性和好处】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条形统计图,学会了看折线统计图,那现在给你们一些实际情况,你们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某玩具厂上半年销售量变化情况。
2)某玩具厂娃娃、魔方、拼图的销售情况。
问:通过这两题现在谁能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呢?
生答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变化。
7、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述:之前小朋友举了许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也找了一些。
(辨析心电图是否是折线统计图)
3、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图上的点可以知道数量的多少,折线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
机动:通过学习,小胖制作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你们猜猜他统计的是什么?
板书:
折线统计图
五种变化
点
数量的多少
线
数量的变化认识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概率与统计的一个内容,它有别于其他抽象数学,属于应用数学范畴,
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基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调用大量的生活经验,例如空气质量指数的变化,小毛巾重量变化,上海人均绿化面积变化情况等信息,从而帮助自身学习、理解折线统计图。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学生往往会把“折线的长”与“变化幅度大”划上等号,而这仅仅在横轴项目等距设置的前提下才成立,带有片面性。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一课时)(P48-49)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折线统计图中的统计信息,并能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
3、经历比较学习的过程,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有效学习,在过程中提升析观察能力、说理分析能力。
4、关心现实世界中数学现象,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统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的升降表示变化的情况。
2、生活情景中各类折线统计图的统计含义
教学难点
1、折线统计图中横轴项日间的间距设置问题。
2、根据折线统计图,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或合理推测。
教学环节与对应目标
师生活动与设计意图
评价关注点
情境引入
对应目标1
1、出示:条形统计图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组成
板书:标题
横轴
纵轴
单位
2、出示:
师:这个娃娃大家认识吗?你们对她有些什么了解呢
归纳:这是空气宝宝,大家可以通过她的颜色和表情来了解空气质量,而边上的数据就是空气质量指数,这个数据描述的是空气质量状况。这个数值越大、宝宝头发颜色越深,说明空气中污染物较多,污染状况越严重,对我们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3、出示:
师: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课前,老师收集整理了近阶段的某一天上海的空气质量指数,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发现了什么?
(1)横轴表示统计的项目,纵轴表示统计的数量,标题表示统计的内容。
(2)1大格表示10,
1小格表示2。
(3)在条形统计图中,直条就表示数量的多少。
(4)空气指数没有单位,所以这幅统计图中没有单位。
4、出示:
师:谁认识这幅图?
揭示课题:这是我们这堂课要了解和认识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①复习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对应目标1、2、3、4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两幅统计图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张统计图,找一找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两张统计图的相同之处一一都有横轴、纵轴、标题。
2、师:现在我们重点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
师:在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表示什么?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1)从4时到6时是什么趋势?从10时到12时是什么趋势?
小结: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2)从6时到8时是什么趋势?
和4时到6时有什么不同?
小结:缓慢上升。大幅上升。
(3)从12时到14时是什么趋势?
和10时到12时有什么不同?
小结:缓慢下降。大幅下降。
师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表示变化的情况。这些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了数量的增减变化,线的长短、线的倾斜程度,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变化幅度。
板书:点一一数量的多少
线一一变化的情况
上升
下降
缓慢
大幅
师:通过观察整体,可以发现什么?
板书:图——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3、出示24时的空气质量指数
师:如果现在24时的空气质量指数也是76,表示什么?
(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师:通过比较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一,看看大家能不能正确解读出这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
【任务一】
(
1
)
2019
年
4
月某日
16
时上海市的空气质量指数是()。
2
)
2019
年
4
月某日(
)
时上海市的空气质量指数最高,是(
)
。
3
)
空气质量指数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
时和()时之间。
4
)空气质量指数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时和()时之间。
)
(三)根据变化趋势,进行合理预测
提问:解读了这张统计图上的内容,现在谁能试着对2019年4月X日上海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呢?
2、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变化幅度最大?
(1)观察(2)数据相减(3)数格子
师: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可以从哪里看出?
师:这一天整体的空气质量如何?
3、小结:同学们,你们分析得都很棒。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大家不但了解了一天中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还根据折线的走势以及实际情况,对空气质量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合理的推测。
①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②观察折线统计图,归纳特征,数学表述较清晰、规范。
③在讨论归纳中形成直观分析能力。
三、联系生活,深化统计意义
对应目标2、3、4
1、判断折线统计图的趋势
【任务二】
1.每隔()分钟测一次毛巾重量。
2.()时毛巾的重量最重,是()克。
3.从()到(),毛巾重量的变化幅度最大。
4.从()起,毛巾的重量几乎不再发生变化。
5.请你预测13时毛巾的重量会是()克。
师:为什么重量不变?
小结:这个小信息看来大家都捕捉到了非常棒!在折线统计图中,通过点,我们可以知道数量的多少;通过线,我们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整体,我们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2、研究折线统计图的横轴间距
比较小亚和小丁丁各绘制的折线统计图,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谁绘制的统计图更合理?为什么?
学生分享想法,集体汇报
小结:在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上,时间的长短与间隔的大小要对应起来,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数量变化的真实情况。虽然没有数据,但是不能省略年份。所以小丁丁绘制的折线统计图是正确的。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并能获取信息,回答问题。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标题
横轴
纵轴
单位
(
大幅
缓慢
缓慢
大幅
)点——数量的多少
上升
线——变化的情况
不变
下降
图——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反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