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知识梳理与练习
一、课文内容梳理
《<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基础知识
(一)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下面是文宇同学摘抄在读书笔记上的美文片段。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坦荡如坻的原野上,千万颗萱草擎着黄花兴高彩烈地绽放。汇聚成浩浩汤汤的花海。他们开得泼泼洒洒,(也/却)香的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①。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近年来,樱花以东洋式雅致的(风骚/风韵),出尽了风头,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最终(无人问津/置之不理)。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②萱草在盛开的同时,也在竭力为人们奉献③成为佳肴④成为良药。萱草作为母亲形象的独特代表,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园里散发着恒久的芬芳。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擎着(qín)
汇聚
坦荡如坻
B.羞涩(sè)
含蓄
兴高彩烈
C.吹拂
婆娑
浩浩汤汤(shāng)
D.酝酿
弥散(sǎn)
落英缤纷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却
风韵
无人问津
B.也
风骚
无人问津
C.却
风骚
置之不理
D.也
风韵
置之不理
(3)在语段中对应序号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最适合的一项是(_____)
二、填空题
2.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佳肴》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编纂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________
(2)虽有至道: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
(4)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4.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①《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礼记》是儒家著作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
②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有嘉肴》中的成语是“_______”,《大道之行也》中有两个成语,它们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三、选择题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研究核弹,邓稼先从此便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了。
B.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C.《虽有佳肴》中强调教与学相辅相成。
D.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赋、比、兴手法,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和《虽有佳肴》都是他的作品。
C.《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游记往往要通过交代行踪来记述游览经过,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受。《壶口瀑布》就是一篇游记。
7.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我们曾经读过他的代表作《基地》《三体》和《银河帝国三部曲》。
C.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D.《虽有佳肴》选自《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魏学洢编纂的。
E.马克·吐温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篇小说《百万英镑》、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等。
四、语言表达
8.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组句子,并与前文构成意义相关的一段话。
钱不是万能的。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生活对我们的厚爱。我们没有捕鱼耕种,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味觉风云济南菜
①焦黄若金,昂头翘尾,其上挺之势,真如鲤鱼跳龙门一般,外酥脆而内软嫩,那酸甜的滋味重重叠叠地铺在味蕾之上,在唇齿间流连。你品尝过这道美味吗?这就是糖醋鲤鱼,我们地道的济南菜。
②济南菜历史悠久。山东是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陶、黑陶、蛋壳陶饮食器皿,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烹饪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论食名言,古代名厨师俞儿、易牙的“善调五味”,就反映了当时中国烹饪理论与实践的长足发展。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把以山东为主的北方烹调技艺,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成为古烹饪史籍中目前所知最早的理论著述,一直影响着后代。宋都汴梁之“北食”,是当时鲁菜的代称。明清时代已经完整而自成体系,济南菜成为鲁菜的主体。
③济南菜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泉城济南向以湖光山色,涌泉之丽而闻名中外。它地处水陆要冲,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资源十分丰富。济南地区的历代烹饪大师,利用丰富的资源,广泛取料,制作了品类繁多的美味佳肴。高至满汉全席中二十四珍,低到瓜、果、菜、菽,经过精心调制,皆成为佳肴美味。济南人憨厚朴实,济南菜也朴实而重实用。济南菜与用料精而细、装饰美而艳的粤菜不同,而是少花色用料多。济南菜素以清香、脆嫩、味醇而著称。清代美食家袁枚,形容济南菜肴时曾说:“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
④到了清光绪年间九华楼创制的“九转大肠”,将济南菜发展到新的高度。蒲松龄称誉过的“拔丝菜”,以及“黄焖”、“芫爆”、“清炸”、“锅塌”等高超的技法,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烹饪的宝库。王士祯的《食宪鸿秘》是烹饪专著,其中的“卷煎”、“炒腰花”、“油旋”、“提清汁法”……至今仍然是扬名的菜名点和烹饪术。名扬中外的“烤鸭”,最后的调料和吃法——大葱、甜面酱卷荷叶饼,就完全是受济南食风的影响,三百余年来一直誉满中外,可见济南菜影响之大。
⑤现今,济南菜受其他地方菜的影响及人们口味变化的要求,从菜式、原料、口味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济南菜在吸纳鲁菜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泉水宴席巧夺天工,正宗主菜恢弘大气,特色小吃方显平民本色,尤其是烧烤释放了这座城市的狂野之气,是另一种相得益彰的存在。总之,济南菜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新品、名品日益涌现,正在席卷着我们每一个济南人的味觉。
10.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济南菜的。
11.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把以山东为主的北方烹调技艺,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成为古烹饪史籍中目前所知最早的理论著述,一直影响着后代。
12.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济南菜与用量精而细、装饰美而艳的粤菜不同,少花色用料多。
记叙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⑴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⑵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⑶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嘛只用一只手?
⑷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他原在二家公司工作,从某天开始,老杨在公司干啥事都只用左手,领导觉得他有损公司形象,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⑸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仍然只用一只手干活。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有一次,县残联的人来到店里要给他办残疾证,说有残疾证可以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可老杨硬是不让办理,搞得人家莫名其妙,结果悻悻而去。
⑹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在做所有事,而且做得流利极了,丝毫看不出不方便的意思。
⑺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不停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⑻一天,我与老杨在山上摄影拍照。即将结束之际,我提议:“老杨。咱们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咋样?”老杨一听,,显得很是高兴,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大饱口福。”
⑼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果然,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⑽几杯酒下肚后,老扬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感问身受,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⑾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了两个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自己炒的菜,你尝尝。”
⑿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有了泪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⒀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也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
⒁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⒂望着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13.阅读全文,概括文章所写的内容。
14.指出第⑽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5.第⑿段中儿子切的有些粗糙的菜,在老杨看来却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为什么?
16.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语句作答。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虽有佳肴》,完成下面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教然后之困(________)
(3)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4)教学相长(________)
18.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②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B.①虽有至道(《虽有佳肴》)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C.①学学半(《虽有佳肴》)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D.①然后能自反也(《虽有佳肴》)
②遂反溯流而上矣(《河中石兽》)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其此之谓乎?
20.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虽有佳肴》完成小题(14分)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不知其旨也(
)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3)学学半
(
)
(4)虽有至道
(
)
2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每句划一处)(2分)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
(2)知
困
然
后
能自
强
也。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4.本文的中心句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2分)
七、对比阅读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26.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2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2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节选)]
(注释)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2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然后知困
B.然后/能自反也
C.輮/使之然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学不可以已(________)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2.(甲)(乙)两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知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①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③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而或)但却。②(奚)怎么。③(决)判断,解决。
3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弗食
(2)不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然后能自反也
(5)非问无以广识
34.翻译下列句子。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5.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然后知困
(2)裙子之学必好问
36.选文(甲)论述了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因,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黯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寢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⑤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3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黑而长
38.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9.(甲)文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40.(乙)文中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孔子在学琴的过程是怎样“知不足”的。
八、课外阅读
杂说
欧阳修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巳,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又曰“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节选自《居士集卷》第十五卷)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月疾于日/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是四者/是谓大同
C.日月五星皆东行/大道之行也
D.其知所任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2.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一
刻
而
息
则
四
时
不
得
其
平
万
物
不
得
其
生
盖
其
所
任
者
重
矣
43.本文和《虽有佳肴》都运用了类比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④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⑤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⑦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几:差不多,几乎。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44.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
(1)大豕不肯就轭
①接近,靠近。②就职,赴任。③从事。④成,成功。
______
(2)子过矣
①经过。②超过,胜过。③犯错误,错误的。④拜访,探望。
______
(3)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
①罪过,错误。②抱怨,指责。③优异,杰出。④尤其,特别。
______
(4)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①放牧。②放牧的人。③整治,治理。④牧地,牧场。
______
4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耕当以牛”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A.子以予颠之倒之
B.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4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吾
悯
而
诏
子
子
乃
反
怒
而
弗
答
何
也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豕纵大,安能耕耶?
(2)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48.“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商於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注释)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49..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比食至(
)
(2)罗列盈前(
)
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文中的加点字的含义
(1)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51..直指面对“佳肴美酝”“不能下箸”的原因是
52..从本文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
参考答案
1.(1)C
(2)A
(3)D
【详解】
(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识记。A项,“坦荡如坻”应为“坦荡如砥”;B项,“兴高彩烈”应为“兴高采烈”;C项正确;D项,“弥散(sǎn)”应为“弥散(sàn)”。故选C。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却”表转折关系,“也”表并列关系。“开得泼泼洒洒”与“香得羞涩而含蓄”表并列关系,故“也”符合语境;“凤韵”指风格韵味,可用来形容书画、风景等:“凤骚”,一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二指举止轻佻。结合“东洋式雅致”分析,“风韵”符合语境;“无人问津”,比喻事物已遭冷落,无人探问;“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而不予理睬。结合“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分析,“无人问津”符合语境。故选A.
(3)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却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并列分句,分句中已有逗号的,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表示提示下文,用冒号;“为人们奉献”指“成为佳肴”,“成为良药”,故“为人们奉献”应用破折号,表解释说明;“成为佳肴”与“成为良药”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用逗号。故选D。
2.礼记·学记
礼记
戴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据此回答即可。
3.美味的菜肴。
最好的道理。
因此。
味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尤其注意“至道”“是故”“旨”“自强”的意思。
4.①礼记正义
戴圣
②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易经
尚书
诗经
礼记
春秋
教学相长
③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背记作者、作品、出处、作者的朝代、评价等要对应,不可张冠李戴。填空题不能写错字,文学常识的识记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对于“四书五经”应该牢记。课文中的成语在学习中要理解,会书写。易错的成语如“鳏寡孤独”
要反复练习,避免错误。
5.B
【详解】
A.销声匿迹:意思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选项正确;
B.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使用语境错误;
C.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选项正确;
D.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选项正确;
故选B。
6.B
【解析】
【详解】
B.《虽有佳肴》是《礼记》中的作品。故选B。
7.BD
【详解】
B.有误。《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
D.有误。《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故选BD。
8.示例:钱能买到药品,不能买到健康;钱能买到朋友,不能买到友情。
【详解】
仿句要求:句式相同,内容相关,主题一致。其句式是:钱能买到…(二字词语),不能买到…(二字词语)。示范:钱能买到礼物,不能买到真心;钱能买到名誉,不能买到尊重。
9.我们没有纺衣织布,
却能身穿到华丽礼服;
我们没有献身国家,
却能享受到和平安逸。
【详解】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我们没有捕鱼耕种,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句式结构为“我们没有……,却能……”。内容要与前例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如“我们没有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我们没有修桥铺路,却能一日奔行千里”“我们没有搭舍建房,却能安享高楼大厦”等。
10.示例:①济南菜的历史;②济南菜的特色;③济南菜的影响④济南菜的发展。
11.示例:“目前所知”,是“到现在为止所知道”的意思,表示时间限制。到现在为止《齐民要术》把以山东为主的北方烹调技艺,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是古烹饪史籍中早的理论著述,但不排除将来发现更早的理论论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示例: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少花色用料多的济南菜和用量精而细,装饰美而艳的粤菜相比较,突出说明了济南菜朴实而重实用的特点,从而说明济南菜具有独特的特色,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
1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章围绕说明对象——济南菜,首先在第②段介绍了济南菜悠久的历史,接下来在第③段写了“济南菜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第④段“名扬中外的“烤鸭”,最后的调料和吃法——大葱、甜面酱卷荷叶饼,就完全是受济南食风的影响,三百余年来一直誉满中外,可见济南菜影响之大”等句子说明了济南菜的影响,最后“南菜受其他地方菜的影响及人们口味变化的要求,从菜式、原料、口味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济南菜在吸纳鲁菜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写了济南菜的发展。据此理解作答。
11.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解词+说明的内容+该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成为古烹饪史籍中目前所知最早的理论著述”一句中的“目前所知”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齐民要术》把以山东为主的北方烹调技艺,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是到现在为止古烹饪史籍中最早的理论著述。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说明的内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济南菜与用量精而细、装饰美而艳的粤菜不同,少花色用料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将“济南菜”和“粤菜”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济南菜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据此理解作答。
13.老杨藏起右手,用左手做事,以激励失去右手的儿子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
14.插叙:交代了儿子失去右手的原因以及老杨藏起右手的原因,丰富了故事情节,丰满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伟大的父爱。
15.因为这是儿子自己做的菜,它代表着儿子对生活有了信心和希望,能够自强自立了。老杨为儿子的转变感到高兴和激动,所以粗糙的饭菜在老杨心里是“美味的佳肴”。
16.(1)老杨是一个深爱儿子的人。从他坚持干活只用左手,并不惜被公司炒鱿鱼、拒绝县残联的帮助等可以看出。(2)老杨是一个善于教育孩子,注重言传身教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可以看出。(3)老杨是一个坚强,热爱生活的人。从他教育儿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中可以看出。(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1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老杨;事件是他故意藏起右手,以左手生活;原因是老杨的儿子失去了右手;结果则是让儿子重新有了生的希望。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14.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一般有:补充交代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
补充交代了儿子失去右手的原因;“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感同身受,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交代了老杨藏起右手的原因是为了激励失去右手的儿子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使文章故事情节更丰富,丰满了老杨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伟大的父爱。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结合上下文内容可知,这是儿子用一只手做的饭,虽然粗糙、不好吃,却是儿子自强自立的具体表现,从“爸,我也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可知,儿子对生活有了信心和希望,老杨为儿子这种改变感到激动,所以,老杨更多的是因为这道菜的意义而感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6.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根据本题的要求,必须有内容,有形象特点。从“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可以知道他干活、摄影只用左手,以及他经常到山上去摄影,因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可以知道老杨藏起右手实则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据此分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7.
甘美
不同、理解不了
勉励
促进
18.C
19.(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强调学习的实践性,主动性);②强调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教和学相互促进;③举例略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7.古今异义词:“旨”“困”;一词多义:“强”“长”
18.A副词,
几乎、大概/代词,他的;B至极,最好/到;C学习;D反省/反而
19.“是故”,所以;“困”,不同、理解不了;“其”,副词,
几乎、大概;“其谓此乎”的宾语前置
20.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学习也是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考点: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虚词意义
文言文语句翻译
理解表达
点评:考查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检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词语意思的分类整理。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句子中重点实虚词的意思,所以要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必须积累大量的文言词汇的理解,这需要多读多记,做个有心人,切忌懒惰。考查理解表达能力。解答时要紧密围绕“教学相长”进行阐述,运用流畅,观点明确。
21.(1)甘美
(2)不通,理解不了
(3)教
(4)极(最)
22.(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3.(1)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4.教学相长
25.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只要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1.“不知其旨也”和“学学半”在此处语意是非常特殊的。需要结合整句话的译文重点记忆。
22.首先要熟练翻译句子,在通晓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断句。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抓住抓住关键词,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24.本文以佳肴为喻,讲的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相长”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所以
是中心句。
25.解答此题一要从本文观点出发,二要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注意观点要正确,语言要通顺。
考点:文言实词,划分句子节奏,翻译文言语句,文意和主旨的把握,作品感悟。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结合句意重点记忆。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正确理解去分析作答。就文章观点,在把握作者意图的基础上,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方面,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给自己的启迪。
26.A
27.D
28.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解析】
26.
A.错误,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故选A。
27.
D.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选D。
28.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
【点睛】
译文
甲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9.D
30.
(1)味美
(2)停止
(3)反省
31.(1)《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32.【甲】文:教学相长,【乙】文:学不可以已;联系实际,围绕学习要持之以恒、注重积累,学习能使自己聪明智慧,少犯错误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29.D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改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为: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0.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旨”:味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学学半”“为”“于”等字词的翻译。“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的翻译。“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32.一问,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可提取“教学相长”作为答案,乙文可提取“学不可以已”作为答案。二问,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通篇阅读两文言文,理解全文,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持之以恒、注重积累等角度写启示。
(一)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二)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3.(1)不;(2)味美;(3)困惑;(4)反思;(5)扩充、增长
34.(1)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2)喜欢学习但不经常问问题,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
35.(1)教/然后知困(2)君子之学/必好问
36.
教学相长或教与学
问学相辅或问与学
【解析】
33.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旨”,味美;“困”,困惑;“广”,扩充、增长
34.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故”,所以;“相长”,相互促进;“好”,喜欢。
35.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1)翻译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故可断句为:教/然后知困。(2)翻译为: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故可断句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36.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甲文中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得出观点:教学相长。故论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关系;乙文先说观点:”君子学必好问“,然后证明: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见,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启示我们要勤学好问。据此得出论述了“问学相辅或问与学”的关系。
【点睛】
参考译文:(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37.B
38.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39.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下文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奠定基础。
40.【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弹琴,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分析】
37.A.其:表推测语气/其:代词;
B.学:学习/学:学习;
C.反:反省/反:同“返”,返回;
D.而:表转折/而:表并列。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善:美好。
39.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文章开篇运用类比论证,举出佳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
40.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文中可知,孔子跟从师襄学琴,但他有自己的学习程序(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其为人),并未完全照师襄的进度来,最后孔子悟出曲中的形象(“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令师襄折服(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也。”),由此概括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这首曲子确实是《文王操》
啊。”
41.C
42.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着重矣。
43.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类比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
【解析】
4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义。
A.都是“快”的意思。
B.都是代词“这”。
C.运行
/
施行。
D.都是“任务,使命”的意思。
故选C。
4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翻译为“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据此断句为: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着重矣。
4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中开始先用“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月星辰的运行写起,通过写它们的“其所任者重矣”,引出对“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的论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天从东向西运行,日、月、五星都从西向东运行。太阳一年转一圈。月亮比太阳快,一月转一圈。天又比月亮快,一天转一圈。星星有慢有快,有逆行的有顺行的。这四者,各自运行自己的而似并无商量,它们运转而不疲倦,运行而不停止,自古而今,一刻不曾停息。这是为什么呢?这四者,相互依赖而形成昼夜、四季、寒暑。(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要)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所以(君子)说“自强不息”,又说“死而后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啊。既然如此,那么君子的学习,难道可以有一天懈怠吗?我对此深有感触。
44.
⑴①
⑵③
⑶②
⑷③
45.D
46.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47.(1)猪即使再大,怎么能耕地呢?
(2)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8.因为商於子认为自己用猪耕田的危害比统治各不用贤人治国的危害小的多,所以不重视人才的统治者更应该被责备。
【解析】
44.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就”现在也会用,如“就近”:靠近;“过”古义:错误的;根据成语“怨天尤人”,尤:职责,抱怨;牧:本义“放牧”,这里引申为“治理”。
45.考查一词多义的掌握。“耕当以牛”。以:用。A认为;B用来……的;C因为;D用。故选D。
4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这句意思是“我同情您,所以告诉您,您竟然反而迁怒于我而不回答。为什么?”。据此断句。
4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句的关键词,纵:即使;安:怎么。(2)句关键词,其:表猜测,大概;谓:说。
48.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意思作答。上文“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意思是“不用牛,虽然耕不了田,但它的害处小;不用贤能的人(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会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就大“”。据此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来耕田,就牵一头大猪往东耕田。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完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因为牛的力气很大能够耕起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
商於子很生气,便没有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说过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你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
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耕作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耕作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49.(1)等到(2分)(2)满(2分)
50.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3分)
51.直指已经用三碗糙米饭填饱了肚子,即使再美味的食物也吃不下了。(2分)。
52.给别人提意见,要讲究方法,使他人心服口服。或者: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3分)
【分析】
49.(1)比,古今词义差别较大,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等到。(2)
罗列盈前,和现代文中:热泪盈眶中“盈”意思相同解释为:满。
50.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以:因为。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
51.联系前文“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了解到直指已经用三碗糙米饭填饱了肚子,即使再美味的食物也吃不下了。(2分)。
52.答案不唯一,联系文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