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了解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史实;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观察南北经济对比图,帮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提高学生依据历史资料发挥历史想象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视频资料,感知体会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概念,从而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依据历史资料概括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形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学生能体会到当时中国经济的先进性,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从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我国的什么地区?
生:回答
师:谈谈你们对南方的印象。
生:学生回答
师:今人的南方不仅风景优美,经济发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历史上南方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出示课题)
新课设计:
出示南北方地图
师:经济重心的南移就是指从北方黄河流域向南方长江流域逐渐转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最后超过北方的过程,这是个漫长的时期。那么南方经济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得到开发的?
生:学生回答。
出示地图《隋唐时期经济图》,由于国家统一,政府对南方和北方都很重视,所以这个时期,南方的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南北方几乎没什么差距。
五代十国时,国家分裂割据,北方再次战乱,造成人口大量南迁,使得南方经济进步发展,并逐渐超过北方。
五代十国之后是两宋时期,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
一、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出示:《南北方人口变化表》
师:我们从图表中看出南北方人口有什么变化了?
生: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学生回答
师:唐宋时期我国北方经历了哪些战乱?
生:学生回答
师: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后来又有宋辽、宋夏、宋金战争,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和平。许多北方人迁到南力。宋金和议前南迁人达500万。
南方人口的增多首先就得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宋朝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南方农业的发展
师:兴修大量的玗田和梯田。
出示图片,《 垦田数对比图》
师:《垦田数对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方垦田数远远超过北方。这样南方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为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基本条件。
展示:《南方出现的农作物》图
师:水稻,是南方城主要的粮食作物;还有原产于北方的小麦、粟、黍、豆等,这时都推广到了南方;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的种植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由于南方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所以南方不仅农作物品种多,且产量很高。特别是水稻,有一百多种。北宋政府还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其优点:耐旱;生长期短;产量高。在南方得到普遍种植。江南很多地方还出现了双季稻。
展示:《宋人耕获图》
师:同学们看书P125,这幅图反映的是宋代江南地区农民在田里劳动的繁忙景象,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学生回答(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等。)
师:实际上这幅图反映了两个大的场景(指图),一是耕种,再一个是收获。那么耕种和收获的场面为什么同时出现呢,这能证实什么问题?
生:学生思考回答。
师:收获的是早稻,插种的是晚稻。宋代南方已经普遍种植双季稻,种两茬比一茬收获要多,这样水稻产量人人增加,居全国粮食产量的首位。
出示图片:“苏湖熟,天下足”。苏指苏州,在太湖以东。湖指湖州,在太湖以南。这句话说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粮食产量很高,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在南方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进步。
三、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播放视频资料
师:通过这段资料,大家了解到什么?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南方手工业中比较发达的有纺织业和制瓷业。尤其是制瓷业。所产瓷器各具特色。北宋灭亡后,北方名窑逐渐衰落。江西景德镇异军突起,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从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资料,同学们注意思考:景德镇异军突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答
师:景德镇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生:回答(青白瓷,又称影青瓷。青中有白、自中泛青,晶莹剔透,象“玉器”一样,有“假五器”之称。)
师:宋朝瓷器不仅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而且还大量销往海外,名扬世界。瓷器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china)。
随着纺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因此这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四、南方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
展示: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师:当时著名的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宁波)。
生:(老师指图)学生看图齐答。
师:从这些地方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日本,南到印度尼西亚诸岛,西到阿拉伯半岛,最远可以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在对外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所以这条路线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兴盛又刺激了南方商业的繁荣,宋朝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江.浙地区,其次是四川地区。
那么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人们主要使用什么货币呢?
展示:宋朝铜钱、铁钱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来自山西的商人,让你带着11 辆满载钱物的马车来回走几千里路,大家会有什么感觉?金属货币最大的不方便是什么?
生:回答
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远途买卖和大宗交易的增多,商人们越来越感到使使用金属货币很不方便。所以北宋时,四川16 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展示:《交子》图
师:这是交子,它最早产生于北宋四川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师: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图案?猜猜这些图案起什么作用?
生:学生看图回答
师: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交子上部是铜钱的图形,下半部刻有房屋、人物和树木等图形,中部的文字是说明,除四川地区,这张纸币在其他各路公私交易时都可以作价现钱使用。这么繁复的图案到底有什么作用? 主要起防伪作用。对照票据取钱,相当于活期存款单。最初的交子由民间的商人自由发行。没有面值,需要多少临时填写,一般现金不够用才拿这种纸币来代替。开始一段时间信誉较好,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商号破产,这样他们发行出去的纸币无法兑还,引起诉讼,所以政府开始出面干预,将纸币的发行权收归官办,从此纸币开始成为法定货币。
南宋时,政府统一发行纸币“会子”。
出示《会子》图
师:南宋会子的发行量很大,与铜钱并行。
由于纸币比金属货币要方便得多,所以纸币产生以后,又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展示:《宋代经济分布图》
师:一起来看《宋代经济分布图》,农业:水稻广泛种植,占城稻的引进,粮食产量提高,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手工业:北宋灭亡后,北方名窑衰落,江南成为制瓷业的中心。商业: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人都集中在哪?(演示南北界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方经济发达?
生:学生回答
师: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金朝南宋
人口(万人)4380,8060
赋税(万贯)1432,6000
师:对照概念分析,说明什么?
师: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出示文字资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下面我们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示意图》
师:那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为什么能够实现南移呢?
生:答(l.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黄河经常泛滥,寒冷干燥;而南方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白然条件。
3.政治重心的南移,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交通便利等,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哪此因素有关?与社会环境、劳动力、生产技术、国家政策、白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
那么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小结:展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学生回答
师: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需要国家的人力投入,要重视科技人才,保护生态环境,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开发,开发与保护要同时并举,要注意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所以今天我们国家的政策又开始倾向于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重点开发西部地区等。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地区的经济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只有这样,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反思
经过讲解讨论,使同学们知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也从中了解了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些有代表性生产方式。如同学们谈到的农业、丝织业、冶铁业、制瓷业、造船业等。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如,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从劳动力、社会环境、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自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样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经过努力使比较枯燥的经济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讲解比较抽象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小的问题,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教,若对其作科学、合理、适度的整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是有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