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统编选择性必修一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 (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统编选择性必修一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 (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2 15: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堂导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年份
招录人数
报考人数
最高竞争比
2020
24128
1395845
2315:1
2019
14537
1353478
4040:1
2018
28533
1564153
2666:1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会争相报考公务员?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
(1)原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19世纪80年代后,经济上,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上,随着西学的传播,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呼唤改革。因此,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很高。
严复及其《天演论》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
(2)过程
①戊戌变法时期: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明以八股取士,我朝因之……然功令禁用后世书,则空疏可以成俗;选举皆限之名额,则高才多老名场。
——康有为
欲讲实学,非另立选举之法,别开用人之途,而废八股试贴策论诸制科不可。
——梁启超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2)过程:
②新政时期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从1902 年起,科举考试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提出“补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在这种压力下,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袁世凯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最终目的。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改革
(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
①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这一时期的文官设置,以西洋官制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关逐渐分立,基本建构了中国文官的近代框架。
清朝外务部大臣与外国使节合影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的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确立学堂选官制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2.选官制度改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3)学堂选官制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①新政时期设官改革适应了中国官制近代化的需要,为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某些保障;
②其次,改革完善扩大了国家职能,在此方面缩短了中国同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为后来的文官设置提供了借鉴。
③促进了清朝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局限性:新政时期设官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官制近代化运动,它不仅没能触动封建专制的关键,而且也没有彻底改变清季的官场面貌。上层机构的调整和变动,虽然完善扩大了国家机能,削弱和动摇了皇权的私有性,但未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封建专制仍是清朝政府的一大特色。其次,改革没有彻底改变官员的腐败作风,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只是增加和裁减了部分机构,而机构内部并无改变,改革后的官员面貌依然如故。
2.选官制度改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3.留学生选官制度
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陆宗舆
曹汝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摘编自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
【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学者对待科举制的主张。
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广设新式学堂,讲授西学;把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合科举于学校);从改革科举到废除科举(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合作探究二】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癸卯学制”颁行的意义。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材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程及课时
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注重实用人才(通才)的培养。
意义:“癸卯学制”的颁行,统一了清朝全国的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新式人才(新政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皆人民之公仆
中国古代
行政权
考试权
监察权
西方三权分立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①文官考试: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文官任用:根据孙中山“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的原则而制定的。其内容包括文官等级和文官官俸。
(2)内容:文官考试、文官任用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官员选拔的特点
①首创性。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制度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开端。它的出现是对封建文官制度的否定,是中国官吏管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文官考试、文官任用,到三等文官俸、低薪制原则,都是全新的内容且对日后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孙中山虽然很推崇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但对任用制度中的任人唯亲,深恶痛之;与此同时,他对西方(美国)文官制度存在的弊病亦大加抨击,力避前两者之劣短,发扬其优长,做到任人唯贤,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为国家选拔官员。
1.南京临时政府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
(1)选拔方式:考试、甄别
①考试: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②甄别:甄别主要是指对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内容: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体制的成立,以及《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弹劾法》等一系列考试、监察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
②文官任用制度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①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
戴季陶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评价
①制度规定严密。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改革开放前
(1)措施:
①沿用旧制: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内容: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十部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陆续制定制度和措施,到1956年基本上形成一套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此后直至80年代。
——白钢《政治制度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改革开放后
(1)干部制度:
①改革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①概念:除港澳台以外的内地或大陆上,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政府机关、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②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公务员制度的需求。
2.改革开放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④意义:
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③确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阶段。
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为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
2.改革开放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此时,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思维模式不仅冲击着传统的干部管理方式,还直接将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带到了官场。
徐颂陶就听到过时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的抱怨,环保局要招6个人,结果写条子的就30多个。
“社会转型期的权力拥有巨大的真空,既可以服务人民,也可以为自己谋利。在这些权力中,最大的权力就是选人用人权。”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说。
当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际改变了中国干部制度的生存土壤时,打破干部管理大一统的局面,探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三大报告,呼应了这种改革的需要。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30年人事制度改革:从干部到公务员的嬗变》京华日报2008年11月03日
【合作探究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为什么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文职队伍;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向前发展,广大人民呼吁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的公务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生选官制度
官制改革
学堂选官制
选官制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课堂小结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后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这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